摘要:这份被美国《政客》杂志曝光的《国防战略》草案,由国防政策主管科尔比亲自操刀。文件明确建议美军将战略重心从“遏制中俄”转向优先保障美国本土及西半球安全。
五角大楼最近流出一份机密草案,内容让人大跌眼镜,美国可能不再把威慑中俄作为首要任务,转而优先保护本土和西半球安全。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立马坐不住了,赶紧站出来表示北约已经面临“来自中国的系统性挑战”。
特别是中国在造船领域远远超越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现役舰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而美国“根本无法追上”中国的造船速度。
这份被美国《政客》杂志曝光的《国防战略》草案,由国防政策主管科尔比亲自操刀。文件明确建议美军将战略重心从“遏制中俄”转向优先保障美国本土及西半球安全。
这个区域范围涵盖南北美洲大陆、新西兰、东太平洋和西大西洋等广阔地域。说白了,美国可能要从全球扩张转向“守家护院”了。
最近美军一系列动作释放出强烈信号:数千名国民警卫队士兵被调往洛杉矶、华盛顿支援执法;多艘军舰与F-35战机部署加勒比海拦截毒品;甚至在美墨边境设立军事化区域。
北约内部预计,未来几年驻欧美军8万兵力可能部分撤离,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这些国家首当其冲。
美国最近还宣布将逐步退出面向俄罗斯东欧洲邻国的安全援助项目,停止为波罗的海国家军备建设注资。欧洲盟友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防务政策,地区安全格局可能迎来新一轮洗牌。
斯托尔滕贝格最近急得不行,马上站出来说北约正面临“来自中国的系统性挑战”。但说实话,中国从未在北约家门口部署过军力,距离欧洲最近的固定设施只是在吉布提的保障基地。
最近咱中国展示的军事实力,让美国战略界重新评估其全球军事部署的可行性。9月3日阅兵展示的东风-61洲际弹道导弹和多种高超声速武器,显然成了美国战略调整的催化剂。
还有更现实的问题,美国造船业根本跟不上中国步伐。北约秘书长都承认中国在造船领域已远远超越美国及西方盟友。
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海军力量专家尼克·柴尔兹说得更直白:“中国的造船能力整体上大约是美国的200倍”。
中国现在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8年的19%降至2025年的15%。
美国不再是不可替代的市场。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下降15%,但对东盟出口突破1.2万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稀土问题。中国稀土磁铁出口量2025年5月同比大降74%,但6月稀土出口总量却同比大增60%。这种“总量增、关键降”的反差,正是中方精准管控的结果。
一架F-35战机需要400多公斤稀土材料,每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更是消耗4吨稀土。五角大楼评估显示,若失去中国稀土供应,其供应链风险将持续12个月。
虽然美国战略重心可能转移,但台海问题仍然是中美博弈的焦点。美国政府近期在对华政策上展现出令人费解的两面性。
8月底,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访华期间还明确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立场。但仅仅三周后,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就公布了价值2.26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计划。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周后美国又宣布将分批次向台湾提供5.67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创下近年新高。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让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外交诚信产生严重质疑。
美国战略转向意味着欧洲盟友要承担更多防务责任。北约最近宣布所有成员国今年都将达到防务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2%的目标。
但这个“里程碑”对欧洲来说可能是“里程悲”。2025年北约的欧洲国家军费预计将超5100亿美元,比2014年的2680亿美元增长近一倍。
德国财政部预计2029年前德国须弥补的预算缺口高达1720亿欧元。法国政府为保持财政平衡,计划削减400亿欧元公共开支,国内民众反对声不绝于耳。
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结构性裂痕正在暴露。欧美在对乌政策目标上发生严重分歧,对俄立场也存在显著差异。欧洲这边危机感十足,美国却可能将俄罗斯视作“可交易的伙伴”。
美国的战略转向并不意味着中美博弈的结束,而是进入新阶段。特朗普政府考虑对中国商品加征200%的关税,又推出针对中国公民的签证限制政策。
新签证政策细则苛刻:将外国学生签证有效期上限设定为四年;记者签证期限缩短至240天;针对中国记者设置歧视性条款,签证有效期仅90天。
但这些限制措施可能反而加速中国的自主创新进程。教育界预测,到2025年秋季,美国高校国际学生数量可能骤减30%到40%,这将重创依赖留学生收入的院系和专业项目。
咱中国应对从容,在法律层面适时启动《反外国制裁法》实施对等反制;在教育科研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在舆论战线积极拓展多元传播渠道。
美国海军面临的核心问题,造船能力不足,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美国政府问责局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些美国造船厂没有足够的空间完成海军项目,仍在使用“老旧基础设施”。
北约秘书长说中国现役舰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更重要的是,中国造船工业的产能大约是美国的200倍。这场战略博弈的背后,实打实的工业制造能力比任何响亮的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来源:BOSS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