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航空器为主要载体,涵盖载人、载货等各种低空飞行活动的综合经济形态,其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从无人机表演、低空旅游等消费场景,到电力巡检、农业植保等生产场景……当前,低空经济正以多样的姿态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群雄逐鹿”的发展新赛道。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低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概念验证”向“价值创造”迈进。
江西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不仅拥有坚实的航空产业基础,还凭借丰富的低空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低空经济领域积极抢抓“风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滑翔伞爱好者进行滑翔伞飞行技能培训。
政策牵引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航空器为主要载体,涵盖载人、载货等各种低空飞行活动的综合经济形态,其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风口”之上,越来越多的地方将目光投向这片产业新蓝海,致力于向天空要生产力。
早在2017年7月,江西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通航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为低空经济发展打下“基桩”。2024年8月,《江西省关于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到2026年,全省低空制造能力、应用水平、产业生态全面提升,带动全省经济增长超2000亿元。
2020年9月,江西成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省份之一。赣州在中国民航局的对口支援下,低空经济抢先起步,获批全国首个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获颁全国首张无人机航空试点运营许可证,成为全国第一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
作为全国首批26个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示范集群之一,南昌加快完善涵盖自主研发、低空制造、低空飞行、综合服务等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条;景德镇加快建设航空小镇,引导100多家航空企业集群发展,推动低空经济强势起飞。
与此同时,人才梯队、科研机构等要素保障也在快速跟进。2024年3月,江西飞行学院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二家以“飞行”命名的高等院校。江西航空研究院作为省内专注航空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紧密围绕物流运输、城市空中交通等市场需求,开展技术攻关。
今年7月,由江西省铁航集团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机构共同发起的江西低空经济研究院成立。与此同时,省委军民融合办与省铁航集团还共建了江西A类飞行服务站。江西在深化低空领域改革、构建现代化低空服务保障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前瞻布局下,产业硕果正在显现。2024年全省航空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1766亿元,通航制造、通航运营等一批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南昌、景德镇、赣州、九江等地低空经济多点开花,为全省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江西同一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机样机。
场景拓新与技术创新相互催化
低空经济既包括传统的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当“低空”遇见工农业和服务业,一场传统生产服务模式的深层变革正悄然发生。
“无人机起飞,开始作业。”500千伏南进线上,江西超高压供电公司输电监控(数字化)班班长梅立通通过智能飞控终端,同时操控4架无人机进行巡检。无人机是替代人工开展高空作业的理想工具,这项集群智能巡检技术首次在超高压线路上应用,使巡检效率提升3倍。
农业领域也因低空技术发展迎来变革。夏日,江西省绿能农业公司的稻田上空,植保无人机在飞手的操纵下,进行病虫害防控飞防作业。公司总经理宁江表示:“我们不仅用无人机进行田间管理,还利用其测绘航拍监测水稻种植面积,效率比人工提高数十倍。”
对低空经济而言,场景创新尤为关键。在文旅产业强调“体验为王”的背景下,无人机技术的成熟,给文旅产业业态革新带来了更多可能。
在2025年南昌市迎春烟花晚会上,2660架无人机在赣江上空组成不同的字样和造型,令市民大饱眼福;在共青城,空中旅游、打“飞的”成了热门旅游产品,火热的“低空经济”还吸引了浙江某综艺节目摄制组入驻拍摄取景;在横峰,滑翔伞运动走进大众视野,吸引游客竞相体验……
可以预见,未来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样,“低空+医疗”“低空+研学”“低空+康养”“低空+应急救援”……在头顶这片千米空域,低空经济将为诸多产业赋能,书写“万物皆可飞”的产业新篇。
市场需求驱动场景拓新,而这一切离不开创新带来的技术支撑。创新跟着市场走,让低空经济发展展现出蓬勃活力。
作为江西本土成长起来的低空经济企业,空中未来集团在无人机物流、低空巡检等领域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累,其研发的重载无人机单架次载重可达50公斤,解决了偏远地区货物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
江西宝航新材料有限公司将金属3D打印技术应用于航空工业无人机零部件制造,为卫星天线支架供应高品质3D打印铝合金材料,实现了更高效率的产品设计与输出,满足了航天工业对材料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一致性的更高要求。
从地面到云端,从“制造”到“智造”,场景应用与技术创新相互催化,形成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应用场景出新不断倒逼技术创新,而技术突破又为拓展应用场景边界提供了可能。
孩子在赣州南康低空经济产业园内与飞机合影。
协同发展释放“会飞的生产力”
今年5月21日,随着一声风笛长鸣,搭载赣南农特产品的G2771次列车从赣州西站驶出。这批来自南康区隆木乡高山农场的土鸡、土鸭等农特产品,通过无人机专线实现了从山上到山下的快速运输,当天即可直抵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
今年7月,南昌西部航空产业园和南昌低空经济集聚区相继开园,覆盖无人机研发、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低空物流等核心领域的十余家科研机构、企业签约入园,为南昌低空经济发展按下发展“加速键”。
共青城市规划建设全省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市场化运营、环鄱阳湖首个A1类跑道型通用机场,成功吸引了大汉翔龙、空中未来、临空通讯等一批项目进驻运营,总投资50亿元的低空制造产业园签约落地。
放眼全省,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加速形成特色业态。南昌依托航空产业基础攻关飞行器研发制造,赣州结合山区地形发展无人机物流,九江、上饶则利用旅游资源拓展低空文旅。“各有侧重、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持续释放“会飞的生产力”。
在低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飞行安全等问题引发了业内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追踪困难,低空飞行器“黑飞”“乱飞”“失控”时有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其安全问题,”江西省无人机应用协会会长、江西空中未来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凌岳表示,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石。
在陆凌岳看来,发展低空经济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运行数据,完善技术方案,将安全管理议题推至行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引导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场景有序拓展。
业内普遍认为,要壮大低空经济,需尽快完善配套管理体系和法规标准,加大技术创新,以严苛的标准、先进的技术、周密的管理筑牢安全底线,确保低空经济“飞”得更稳、“飞”得更远。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