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不是主从关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7:18 1

摘要:翻开医学史,我们会发现,在漫长的时期里,护理的职能总是蛰伏在各种偏见中,尤其在最初的医疗舞台上,只见医者在独舞,不见医护的双人舞。直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护士南丁格尔的出现才彻底改变这一有医无护的医疗格局。但在实际临床中,医护之间依然是主从的关系,一般是医生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一方

翻开医学史,我们会发现,在漫长的时期里,护理的职能总是蛰伏在各种偏见中,尤其在最初的医疗舞台上,只见医者在独舞,不见医护的双人舞。直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护士南丁格尔的出现才彻底改变这一有医无护的医疗格局。但在实际临床中,医护之间依然是主从的关系,一般是医生写处方、下医嘱,护士忠实执行,人们早已习惯于医护不平权以及医护主从关系的认知惯性。

在医疗活动中,医生的核心使命是治疗、修复,护士的核心使命是照护、关怀。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激发之下,尤其是叙事医学的催生之下,医护共同的新使命已升级为回应患者的苦难诉求。在南丁格尔的价值观中,照护大于治疗,关怀胜于修复,而美国学者丽塔·卡伦则将“回应患者苦难”作为医学的重要理念,赋予照护、关怀以超越“救死扶伤”的价值内涵。无疑,照护的窗口比治疗的窗口大,关怀的机会比修复的机会多,医生无法承诺包治百病,护士却可以通过人格、人性、技能、耐心去情暖百家、抚慰心灵。

临床上,医患关注与护患关注也存在一些差异。未经医学人文熏陶的医者大多数以疾病为中心,其临床思维路径是顺着疾病体征、体检证据去追溯病因、病理的关联链条,顺藤摸瓜,做出明确诊断,之后再遵循“战争模型”或“替代模型”,以药物、手术为武器,对躯体疾病进行精准、强力的干预,消杀或阻断,替换或修复。然而医学不确定性的幽灵常常徘徊不散,临床康复总是不尽如人意。

深入护士的工作细节之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护理工作更关注患者躯体功能状态的评估与改善,如呼吸、心律、吞咽、进食、排泄、肌力、平衡感、关节活动、生活自理能力等,同一种疾病,甚至同一个病程,功能状态可能完全不一样,随后则需要思考如何将失序、失控、失能、不安、扭曲的功能态调试到舒坦、安适、安宁的境遇中来。而这些对患者功能与境遇的关注,恰恰是患者生活品质与生命尊严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护士具有临床境遇人文化的天然优势,如果激发她们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对于患者而言,无疑是化解当下医疗境遇中技术主义至上的革命性因素。

叙事医学作为21世纪医学人文复兴的新动能,将现象学、人类学、文学思维引入临床医学,给沉闷的循证思维带来一缕清风。对于疾苦故事的生命质感与情感张力,医生、护士团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进入老龄社会,人们开始重视全人、全程、全家的慢病社会照护模式。

我认为,要想真正践行护理的人文真谛,必须在护理建制上做文章。首先,必须丰富护理文书的谱系,增加叙事风格的文书类型,规范护理日志、陪伴手记等非技术层面的呈现方式,拓展思想的深度、广度、厚度,将共情、反思融入陪伴、见证、抚慰、安顿的实践中去,并且主动与医生团队对接,参加平行病历的采集、书写、讨论。

其次,允许护理团队张扬主体性、能动性,做一些令患者获益、人文照护技能进阶的“无医嘱干预”项目创新。要实现这些目标,都须先在时间、空间上将护士从繁重的病况监测、护理操作中解放出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护理机器人有望替代大部分繁重的生活护理及理疗项目,因此可以将护士的工作重心从巡查、操作(有人统计,护士每天会行走3万步)转向精细、优雅的叙事抚慰与全人照护中来。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