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路透社披露了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与谷歌达成一项为期六年、总价值100亿美元的云服务协议。随后,我的一位CIO朋友打电话问我:“David,我们应该效仿这样的做法吗?这类大规模云预购协议会不会成为企业的新标配?”这个问题既
大型云服务商以大幅折扣吸引企业签署长期协议,但这些协议背后往往隐藏着成本,对某些业务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前不久,路透社披露了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与谷歌达成一项为期六年、总价值100亿美元的云服务协议。随后,我的一位CIO朋友打电话问我:“David,我们应该效仿这样的做法吗?这类大规模云预购协议会不会成为企业的新标配?”这个问题既迫切又复杂。我的回答基于多年来对数字化转型的观察与实践,可能并不是云供应商希望你们听到的。
以下是我对当前形势的分析、给出的建议以及背后的理由。
Meta为什么签署这项协议?
表面看来,一切似乎顺理成章。Meta在六年内承诺向一家云服务商投入超过100亿美元,押注的是稳定性、扩展能力以及获取最新基础设施的机会。在他们眼中,这不仅仅是一笔采购,更是对人工智能和数字服务未来的战略投资。CEO马克·扎克伯格多次公开表示,Meta计划建设超大规模、领先全球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这样的雄心几乎必然要求一个高调且高投入的合作伙伴。
那么,其他企业是否应该效仿Meta?简短的回答是:不会。对Meta完全合理的策略,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却可能危机四伏。
Meta的环境具有高度一致性。其工作负载经过精密设计,能够适应巨大规模,公司也有能力运行针对特定云服务商产品优化的单一技术栈。这使得他们可以轻松利用最优惠的折扣,与选定的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以协调、高效的方式统筹管理。
然而,绝大多数企业与Meta截然不同。大型企业往往同时运行遗留系统、云原生应用和近期引入的技术,这些系统并非统一连贯的架构,而是多年来因业务优先级变化、供应商协议更迭和仓促的数字化转型项目而拼凑在一起的组合。正是在这一点上,类比开始失效,而这些大规模交易的真实风险也逐渐浮现。
锁定效应 vs. 大幅折扣
这类长期云合同最诱人之处在于降低成本的承诺。云服务商乐于向企业提供更深折扣、独家服务和优先支持,以换取大额预付款和长期合作。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批量采购办公用品时的优惠逻辑——但你的数字基础设施远非文具可比。
许多企业忽视了一点:每签署这样一份大规模协议,就意味着你与某个生态系统深度绑定。你的架构、流程甚至团队,都会逐渐围绕该供应商的方式运作。专属API、定制化的基础设施管理和独特的安全模型最初可能带来战术优势,但如果(或当)行业发生变革,这些反而会成为运营上的限制。
技术从不停滞。今天的最优选择可能在18个月后就已经过时。新法规出台、革新技术颠覆市场、企业并购或拆分、战略优先级调整——当这些变化发生时,一家被六年期数十亿美元合同锁定的企业将几乎没有回旋余地,尤其是当合同的结构以牺牲长期灵活性来换取早期节省时。
Meta不需要面对这些问题。其统一的技术栈和清晰的目标降低了变更的可能性,即使必要,迁移也相对简单。而大多数企业却是在一个不断流变的环境中运营。没有哪家供应商在所有关键领域都表现卓越,甚至你最重要的业务目标也可能在长期协议期间发生变化。
结果就是:当失去灵活性和议价能力时,所谓的折扣价格很少能弥补随之而来的价值损失。如果出现一种能够提升效率或降低成本的新云技术,你肯定希望能够自由采用,而不必支付巨额违约金或经历颠覆性的迁移过程。但一旦被锁定,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保持选择权开放
那么,当收到这类庞大而诱人的报价时,CIO、CTO和IT领导者应当如何应对?我的建议始终是:优先考虑敏捷性,而非价格,并尽可能争取灵活性。将云视为一套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地。
这意味着要抵制大型长期独家协议带来的诱惑,转而采取留有退路的策略。多云架构——即针对不同应用或工作负载使用不同云服务商——可以让你为每项任务选择最佳服务。短期合同或预留实例也可以在提供节省的同时,避免将你长期绑定。此外,密切关注行业标准与供应商中立的技术(例如Kubernetes、容器和开放API),这些技术能在需求变化时更轻松地迁移工作负载或更换供应商。
灵活策略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能够培养持续优化的文化。你的团队无需每隔几年做一次“押注式”决策,而是可以持续改进,不断追问:“我们能否在别处更快速、更安全或更经济地实现这一点?”供应商也会意识到合作并非理所当然,因此更有可能连年提供真实价值,而不是只在续约时才给出优惠。
同样值得思考的是“未知的未知”。在业务扩张、政策调整或突发情况(如并购、剥离、合规要求或重大市场变化)中,最成功的企业往往是那些能快速应对的组织。而陷入长期云协议——无论它曾经在财务上多么诱人——都会限制你的选择空间,并将你的业务置于风险之中。
借鉴Meta,但不要盲从
当我的CIO朋友问我如何看待Meta与谷歌的巨额协议时,我的回答是谨慎的。关注世界级企业的战略并从中学习并无不妥,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你的现实可能截然不同。Meta的运营规模和技术高度一致性是极少企业能够比拟的,其业务模式天然适合这类大型云交易。
然而,对于大多数拥有复杂遗留系统、多样化工作负载和动态使命的大型企业来说,长期单一供应商的预购协议几乎注定是错误的路线。相反,你应当专注于保持灵活性,持续评估可用选项,并在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最终目标应始终是:随着新技术、商业模式和需求的出现,能够不断适应和发展。
任何关于天价云协议的新闻背后都有一个简单事实:在科技领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只有做好准备,未来的你才会感谢自己今天保留了所有选择。
来源:AI中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