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因铭记而永恒,正义因捍卫而昭彰,精神因弘扬而弥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追寻国家电投集团抗战印记,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本期请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国家电投集团东北公司张怀亮老同志的故事。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正义因捍卫而昭彰,精神因弘扬而弥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追寻国家电投集团抗战印记,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本期请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国家电投集团东北公司张怀亮老同志的故事。
在辽宁抚顺一座普通的职工居民楼里,一位老人时常坐在藤椅上,指尖轻轻摩挲着一个布满凹痕的军用水壶,壶身早已褪成暗褐色,几道弹痕像勋章般嵌在上面。这位老人就是96岁的张怀亮,他于1929年出生,1945年2月参军入伍,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荣获三等功,1978年转业至辽宁发电厂(现国家电投集团东北公司辽电运营公司)职工医院,1990年离休。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老人脸上,他的目光仿佛越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回到了1945年那个尘土飞扬的春天。
▲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之际,东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明策在抚顺看望慰问张怀亮,向他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
烽火初心
1945年2月,豫北平原仍笼罩在深重的饥荒与战火中。一个赤脚少年攥着半块窝窝头,奋力追赶一支八路军队伍。草鞋磨破了脚底,寒风刮红了脸庞,16岁的张怀亮却只顾向前奔跑,嘶哑的喊声落在风雪里:“我跟你们走!”这一走,就走进了抗战的历史洪流。
张怀亮年轻时的军装照。
参军当年,他在反“扫荡”战斗中腿部中弹,躺在野战医院的草席上,听着炮火和呻吟声,这个少年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生死相托”。伤愈归队时,部队已经转移,组织将他留在医疗队——从此,握枪的手拿起了绷带,守护生命的征程悄然启航。
淮海战役的寒冬,战壕里硝烟弥漫。已是战地护士的张怀亮在枪林弹雨间匍匐搜救伤员。一名小战士在牺牲前将军用水壶塞进他手中:“哥哥,挎上它,关键时候能挡子弹……”这只布满弹痕的水壶,从此再未离开过他,如同铭刻进血肉的誓言。
转业攻坚
1978年,49岁的张怀亮转业至辽宁发电厂职工医院。摆在眼前的,是两间平房诊室、一台老旧设备。
张怀亮(右一)与妻儿合影。
“工人流汗保发电,咱们得护住他们的健康!”这位老兵当场立下“军令状”。奔走沈阳各大医院求援。没有技术,他拉着医护骨干进军区医院进修。
有人抱怨:“地方工作比打仗还难!”他却把战场上的规矩带了进来:医术差可以学,医德必须立得住!深夜替急诊工人垫付药费的是他,大修期间带队驻守检修现场的是他,急救箱里常年备着仁丹和止血带的也是他。那只军用水壶静静挂在办公室墙上,一如当年在战壕里那般沉默而坚定。
1983年的辽宁发电厂(现东北公司辽电运营公司)职工医院。
初心如炬
离休后的张怀亮初心不改,始终牵挂国家大事,每晚7点钟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让家国情怀在日常坚守中愈发浓厚。
他以军风立家风,铮铮铁骨间满含育人温度,儿子岗位调整时,他恳切嘱咐“别想着当官,到基层学真本事!”;孙子参加工作前,他递上纸条写下“不贪不占,睡得踏实”,将正直底色深深烙进后辈心中。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高龄的他颤巍巍掏出积蓄,字句铿锵道“我是老兵,也是医生,这是双倍的责任!”他始终用行动诠释着对家国的赤诚与担当。
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递到老人手里时,他反复摸着章上的麦穗,眼泪突然落了下来。那泪里,有16岁少年追赶队伍的决绝,有战壕里包扎伤口的专注,有看着新职工医院落成的欣慰,更有对牺牲战友的思念。
张怀亮获颁的抗美援朝、淮海战役等纪念章。
张怀亮晚年身戴勋章的照片。
如今,那个旧水壶还摆在张怀亮的桌角,八十年过去了,壶身上的锈迹像岁月盖下的邮戳,见证着从战火纷飞到万家灯火的沧桑巨变。从军装到“白大褂”,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到平凡的医疗岗位,变的是“阵地”,不变的是“守护”的初心。这位九旬老人用一生证明: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能在平凡里写就伟大;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也能让信仰穿越岁月,成为照亮后人的光。
主编 丨 刘柏汝
采写 丨 李昊哲 高健
素材 丨 东北公司
来源:国家电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