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干了件打破常规的事,邀请印度以域外国家身份加入到马六甲海峡联合巡逻编队,要知道这个巡逻机制,从2004年建立以来,21年了从未让域外国家直接参与过军事巡逻,所以这也算是新加坡首次打破维持21年的规矩。
新加坡干了件打破常规的事,邀请印度以域外国家身份加入到马六甲海峡联合巡逻编队,要知道这个巡逻机制,从2004年建立以来,21年了从未让域外国家直接参与过军事巡逻,所以这也算是新加坡首次打破维持21年的规矩。
9月7日,印度当NDTV电视台报道称,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访问新德里期间,公开邀请印度参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组成的联合巡逻任务编队,在马六甲海峡进行海上巡视巡逻任务,这一举动背后,实际上就是在马六甲海峡引入印度这个域外变量,继而对冲中美博弈所带来的影响。
另据联合早报披露,新加坡与印度达成的合作框架很明确,就是印度以“观察员加机动支援”的身份,加入到马六甲海峡联合巡逻编队,初期派遣2艘护卫舰参与月度巡逻,重点覆盖马六甲西端靠近印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海域,也就是说相对靠近印度洋。
而且印度外交部在NDTV电视台的采访中也补充道:参与巡逻的印军不具备独立执法权,遇到突发情况必须先通报新、马、印尼三国中的至少一方,才能单独采取行动。
这里意思很明显了,印度是“帮忙的”不是“做主的”,新加坡是既想借印度的力量平衡地区局势,又不想让印度力量过度渗入,导致被人反过来主导区域事务。
另外,按照规定印度将为这次参与巡逻,专门划拨3200万美元,用于护卫舰升级和人员培训;另外每月还要承担约180万美元的燃油与补给费用。也就是说,这笔合作所产生的成本,主要由印度买单。印度相当于花钱买入场券,扩大在马六甲及东南亚地区影响力,新加坡则是用规则换助力,双方算是各取所需。
原本联合巡逻编队机制是新、马、印尼三国的“自留地”,现在印度加入,三国态度明显出现了分化。
比如印尼和马来西亚明确反对印度驻军式参与,所以迫使最终达成协议加入了“每月最多4次巡逻”的限制;而新加坡则不断强调“印度参与能提升巡逻效率”,态度比较积极。
美国的反应很微妙,路透社早在6月就曝光了美印“2+2对话”纪要,其中内容显示,美方一直鼓励印度填补东南亚安全真空,还承诺为印度舰艇提供卫星情报支持,但这次新印合作落地,美国却没有公开表态。
这些都说明什么?东南亚国家内部对引入外部势力的分歧已公开化。而且美国的反应,则是只想当幕后推手,不想亲自走到台前承担政治和安全风险。
那么新加坡到底作何考量?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下,比如根据新加坡2025年《国防白皮书》内容,其核心诉求是“减少对单一大国的安全依赖”。近年来,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上升,中老泰铁路2024年复线通车后,2025年上半年经铁路运输的东盟货物占比升至18%,这意味着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度正在降低,新加坡担心自己的“航道主导权”被削弱。
引入印度,就是想通过外部力量平衡中国影响力,抵消美国“印太战略”实效不足的风险。但弊端也很明显,这么做会让新加坡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承压,要知道对华贸易占新加坡GDP的32%。
再看印度,为何宁愿自己出资也要进入马六甲的背后盘算。印度一直想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这次加入联合巡逻编队,相当于拿到了马六甲西口的常驻资格,能直接监控过往船只。但代价也不小,每年近2400万美元的持续投入,对印度本就紧张的国防预算是一笔负担。不过相对这一负担,印度影响力的提升将会带来更多的收益。
另外从目前协议内容和投入产出比来看,印度是短期最大赢家。不用承担主导责任,却能获得马六甲的巡逻权,还能借助新加坡的协调,与新、马、印尼建立更紧密的军事联系,这对印度推进“东进战略”是重要一步。
新加坡只能算有限获益,虽然借到了印度的力量,但也付出让渡部分协调权的代价,还面临东盟内部的质疑和对华关系的压力。
印尼和马来西亚则是被动接受,通过谈判争取到了限制印度权限的条款,避免局面失控,但也没能阻止外部势力进入,整体处于防守的姿态。
最后,围绕马六甲海峡这一全球重要航道的博弈,再度进入到新的阶段。中国这些年为避免卡脖子的应对方式,一直比较清晰。一方面通过中老泰铁路、中缅油气管道、乃至于中巴经济走廊等重点项目降低对马六甲的依赖,甚至泰国开凿克拉运河一事也屡次被舆论拿出来炒作。另一方面,2025年7月中国与柬、老两国在南海西部举行“澜沧江-湄公河安全行动”,强化在南海地区的存在感。
可以肯定的是,新加坡打破21年传统引入印度这一域外力量,正让马六甲的地缘博弈从“暗线”变成“明牌”,未来区域安全格局恐怕只会变得更加复杂化。
来源:主持人殷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