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封面⑮|古城新韵,浙江临海的“长红”算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13:48 1

摘要:早晨八点刚过,浙江临海紫阳街“九九海苔饼”店外已排起长队。老师傅手法娴熟地擀面、包馅,炉火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庞。“每天限量3000个,节假日要排4个小时。”说话间,又一炉海苔饼出炉,香气弥漫整条古街。三年前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这座古城没有陷入商业化过度开发

人民网记者 郭扬

早晨八点刚过,浙江临海紫阳街“九九海苔饼”店外已排起长队。老师傅手法娴熟地擀面、包馅,炉火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庞。“每天限量3000个,节假日要排4个小时。”说话间,又一炉海苔饼出炉,香气弥漫整条古街。三年前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这座古城没有陷入商业化过度开发的窠臼,而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活化之路。2024年,仅临海核心景区台州府城就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较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初期翻了两番,今年“五一”期间更以102.2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在当月的“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100强榜单”里排名全国第七、浙江第一。

与乌镇“整体搬迁”、西塘“商业开发为主”的模式不同,临海选择了当时觉得最困难却也最可持续的路子:保留本地居民,守护活态文化。“2.8万原住民是古城灵魂所在。”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主任何峰说。走在紫阳街上,清朝咸丰年间的木杆秤店叮咚作响,白塔桥饭店的算盘声清脆依旧,60余家百年老店与11家主题博物馆相映成趣。这种“活态博物馆”模式,让临海保留了难能可贵的市井生活气息。

浙江临海台州府城。临海宣传部供图

这条着眼于长远的开发策略已经显现成效。从景区筹备开发至今不过10年,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仅3年时间,临海就实现了从“过境地”到“目的地”的转变。

“人在景中,人亦是景。”何峰道出其中奥秘,“我们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不仅要保护古建筑,更要保护这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为此,即便面临“一铺难求、租金翻番”的市场诱惑,政府仍明确规定保留一定比例的空间给文化业态,让百年老店、博物馆与商业和谐共生。

今年四月,中津浮桥重现灵江那天,四万多人涌到江边。这座承载着临海人集体记忆的古桥,通过市民“票投”得以重建。“这是市民自己选出来的项目,也是文化复兴的浓重一笔。”临海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徐卓明说。这种对市民意愿的尊重和对文化记忆的重视,使临海在古城保护与开发中找到了平衡点,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同质化问题。

这份烟火气也延续到了体育赛事中。十月的括苍山,层林尽染,越野跑者的身影穿梭于山道间。柴古唐斯越野赛吸引了全球32个国家的选手参与,单赛事直接消费就近3000万元。“选手们白天越野,晚上逛古城品美食,实现了体育流量到文旅‘留量’的转化。”赛事组委会负责人说,希望往后的临海可以实现 “一人参赛,全家旅游,参加一场赛,玩遍一座城。”

括苍山是柴古唐斯越野赛的举办地。临海宣传部供图

通过创新“依山水办赛、展文脉办赛、兴乡村办赛”模式,临海打造出水陆空立体赛事体系。赛事经济带动了全国最大户外休闲用品生产基地的转型升级,160余家体育企业年产值超百亿元。体育精神也深深融入城市基因,回浦中学男篮“小城大梦想”的故事全网传播量超15亿人次。

赛事的热情还未散去,美食的香气早已飘荡在街巷里弄间。午后三点,白塔桥饭店门前的队伍长龙不见首尾。这家百年老店坚持传统手艺,日营业额惊人。与其他地方小吃“标准化连锁”模式不同,临海实施“百年老店激活复兴行动”,鼓励老字号保持本色,同时创新推出“蛋清羊尾拿铁”等跨界产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种“守正创新”的美食哲学,让临海成为全国首个“中国美食地标之都”,光本地传统小吃就有140多种,其中22项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排行榜中,临海位列全国第八、浙江省第一。

漫步临海街头,“糯叽叽”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这座古城的味觉名片。从手工捶打的麻糍到温润“Q弹”的海苔饼,临海巧妙地将“糯叽叽”打造成为城市美食IP,通过短视频平台话题营销、美食地图推广等方式,让这份软糯滋味成为游客必打卡的味觉记忆,成功塑造“糯叽叽美食之都”的城市形象。打开社交媒体,关于临海美食“糯叽叽”的讨论屡见不鲜,吸引不少年轻人专程前来打卡体验,感受这座小城独特的甜糯风情。

美食的香味从古城飘向乡野。夕阳西下,江南溪望谷溪水潺潺。孩子们嬉水捞鱼,家长们在岸边品茶闲聊。在这里,春山丘谷烘焙坊的窑炉里正噼啪作响,来自江苏的杜磊和本地00后搭档叶存意精心烤制着融合当地食材的披萨和面包。“这里的山泉、竹笋,甚至一捧野艾草,都能成为面点的灵魂”,这对跨代际搭档的创业故事,正是临海文旅融合与青年返乡潮的生动缩影。

江南溪望谷。临海宣传部供图

很难想象,就在3年前,这里还随处可见坍塌的老屋、散落的瓦片和杂草丛生的院落,产业更是无从谈起。改变的是业态,是发展思路。“虽然既缺人又缺产业,但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村庄原风貌保存较好,沿线有岙底罗、上马2个传统村落,外部环境幽静,空间相对聚焦,且交通方便,距离临海市区仅7公里。”临海市江南街道党工委书记王臻说。

于是这里开始用一条溪串起一片景区。曾经的山村通过“片区组团发展”模式,成为文旅共富样板。江南溪望谷创新构建“党建引领+国资领投+企业运营+联村入股”混合开发机制,政府财政投入8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国企社发集团出资1.4亿元领投业态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如今,萌宠牧场、自然教育营地、非遗工坊、精品民宿等多元业态相继落地,自2023年9月试运营以来已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带动沿线村集体收入均超百万元,村民通过“股金+租金+薪金”三重收益共享发展红利。

深夜十点,紫阳街喧闹逐渐褪去,老字号店铺陆续插上门板,而街角的咖啡馆依然灯火通明。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古城和谐共生,诠释着从“网红”到“长红”的蜕变智慧。临海的经验为同类地区提供了样本:“活态保护”延续文化根脉,借体育赛事、特色美食IP激活流量效应,通过全域共兴让红利惠及城乡。其发展实践表明,文旅融合不仅是资源的整合,更是一种文化生态的整体营造,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

系列报道:

之江封面⑭|何以鹿城?“三小业态”答新卷

之江封面⑬|“浙”里,一片“雨林”正生长

之江封面 ⑫ | 鱼塘边建了座科学城

之江封面⑪ | “白天当老板,晚上抢篮板”

之江封面⑩ | 余杭向前冲

之江封面⑨|林间来了“油博士”

之江封面⑧|浙江丽水:一座山城的立体“突围”

之江封面⑦|浙江余姚:一个县域四十年发展“启示录”

之江封面⑥|舟山:从“海中孤岛”到“海上枢纽”

之江封面⑤|“长三角之心”:共富路上当“示范”

之江封面④|浙江玉环:一座海岛的崛起方程式

之江封面③丨“宝藏门诊”背后的“浙江疗法”

之江封面②|新春之际探义乌:“出海”新意浓

之江封面①|从一家民企的1.3万件专利看“韧性”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