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出租车司机都能聊国际局势?这3个底层逻辑,藏着集体密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8:53 1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超有意思的现象?在国外,讨论地缘政治可能是精英圈层的“专属话题”,但在中国,随便拉个出租车司机、小区大爷,都能跟你聊聊“战略纵深”“资源禀赋”,甚至把国际局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为啥中国人对宏观议题这么“上头”?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背后藏着3个绕不开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超有意思的现象?在国外,讨论地缘政治可能是精英圈层的“专属话题”,但在中国,随便拉个出租车司机、小区大爷,都能跟你聊聊“战略纵深”“资源禀赋”,甚至把国际局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为啥中国人对宏观议题这么“上头”?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背后藏着3个绕不开的深层逻辑。

首先得从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集体记忆”说起。你可能会好奇,几千年前的王朝更迭,跟现在普通人聊国际新闻有啥关系?其实中国是唯一没断过的文明古国,二十四史里记的那些朝代兴衰、地缘博弈,早就刻进了文化基因里。以前没有手机电脑,老百姓靠啥了解这些?靠评书里的三国争霸,靠茶肆里聊的朝堂大事。从《左传》里“肉食者谋之”的讨论,到顾炎武提出的“天下观”,关注公共议题早就不是上层人的专利。这种惯性传下来,现在中国人看到国际新闻,自然会不自觉地把个人和国家连在一起想——这可不是刻意训练的,是老祖宗留下的“历史直觉”。

再说说咱们的教育,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没细想过:为啥义务教育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历史、地理、政治?其实从新中国搞全民义务教育开始,就没把这些课当成“死知识”教。历史课要培养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地理课会讲地缘政治,政治课还会涉及国际关系。你以为这些内容只有大学生才用得上?恰恰相反,正是这种系统化的训练,让哪怕没专门学过国际关系的人,也能轻松说出“战略纵深”“资源禀赋”这些词。这哪是简单的上课,分明是给全民打了套“宏观思维基础”。

还有个关键原因,就是现在的数字化时代。你知道吗?咱们的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超75%,今日头条一天推的国际新闻就有120亿条,B站《观察者网》的视频随便一期都能破千万播放。以前分析国际局势是精英的“特权”,现在算法直接把这些内容推到每个人手机里,不管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能在网上聊两句。疫情期间的“云论坛”更夸张,直接搞出了全民讨论战略的氛围,形成了线上线下一起聊的“认知网络”——精英垄断知识的时代,早就被打破了。

对比一下西方就更明显了,有研究说美国83%的外交政策讨论者,都毕业于常春藤院校,普通人想参与都难,自然更关注身边的小事。而咱们从科举时代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知识一直能上下流动,普通人关注大事的通道从来没断过。

其实中国人爱聊国际局势,根本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谁刻意引导,而是千年文明攒下的“集体智慧”。就像费孝通说的“文化自觉”,是咱们应对不确定世界的一种韧性。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没有特别会聊国际局势的普通人?他们说过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观点?评论区一起聊聊!

来源:黄哥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