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许,是因为清晨的闹钟是在妈妈手机上,孩子的早餐、接送上下学、开学物品准备、校服合不合身、掐着时间点给孩子做饭、陪孩子写作业到深夜、琢磨怎么把衣服洗得更白等等,这些都不用爸爸过问,爸爸更不用盯着班级群,担心错过老师的每一条消息通知”
文/兰妈谈育儿
开学了,校门口听过最多的声音是妈妈,妈妈身上的焦虑也总是最多的
对于这一现象,也曾有人问我:“为什么焦虑的总是妈妈,而不是爸爸”
兰妈解释说:
“也许,是因为清晨的闹钟是在妈妈手机上,孩子的早餐、接送上下学、开学物品准备、校服合不合身、掐着时间点给孩子做饭、陪孩子写作业到深夜、琢磨怎么把衣服洗得更白等等,这些都不用爸爸过问,爸爸更不用盯着班级群,担心错过老师的每一条消息通知”
“所以,妈妈是一个人活成了一个队伍,她们是闹钟,她们是保姆,她们是大厨,她们是司机,她们是家政,她们是保洁、她们还是辅导老师...”
是呀,妈妈可以扮演无数角色,也身担无数责任,但她们唯独不是她们自己,也无法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这些身不由己的付出是获得了认可和赞许的,那也是属于精神支柱上的成就感,可如果妈妈所有付出换来的却是抱怨、不知足、还有要之不尽的索取,那再大包容心的妈妈,也终有一天会崩溃、会失望、会放弃的
认识的一个妈妈就是如此
她过去十年如一日地付出,一心一意地照顾孩子、孝敬公婆,可就因为自己后来条件好了,多买了一套衣服就被婆婆吐槽“乱花钱,不会过日子”,也因为一件事没满足孩子,更是被吐槽“抠门、自私、只知道顾着自己”
往事的一件件、一桩桩中伤,也早已经让妈妈身心疲惫、遍体鳞伤
直到,妈妈开始装傻,面对公婆的指责吐槽装作不知情,面对儿女的索取装作听不见,面对丈夫的冷落也毫不在乎时,整个人都变得轻松愉悦、看上去也年轻多了
对于这一点,我也曾向妈妈请教过,可她却告诉我:
“装傻,才是一个妈妈过日子的高级智慧,因为你装傻时别人顶多是觉得你蠢笨无知,可如果你什么都会了,那一不小心罪名可就大了,你必须什么都会、还必须什么都要做,否则你就是不负责、不孝顺、不贤惠了”
“我们也只不过是一个弱女子,想要守护好自己孩子的普通妈妈,哪里能承受这么多,哪里又受得起那么多的罪名呢”
看吧,当一个妈妈内耗严重、情绪也特别暴躁的时候就是太累了,如果有条件休息的,那就好好休息,如果没有条件休息的,那就试着“装装傻”,给自己腾出一些自由、轻松、还有消化情绪的空间吧
01
公婆方面
孩子哭了,那就装傻不会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真相:大多数的婆媳矛盾,其实都是从孩子出生之后慢慢延续出来的
比较典型的关系转变:
没有小孩之前,小夫妻基本上都是在外面打工,住着属于自己的小出租房,每次也就是逢年过节才回家陪陪父母,即便是和老人发生一些口角争执,住几天也就各回各家,各自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奔波
矛盾呢,自然就会随着忙碌和时间而淡化了
可有了孩子之后,生活和挣钱就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把原本不用住在一起的婆媳,硬生生地捆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这对本来就没有血缘亲情、感情基础的婆媳关系来说,无疑是一大相处挑战
如果再碰上“孩子和谁亲”、“孩子更喜欢谁”、“谁把孩子带得好”的无聊问题,你会发现自己似乎就处于一个勾心斗角的环境中,整天胡思乱想地猜忌、焦虑、甚至不服气地各种争论不休
可妈妈圈里,就认识这样一位年轻的妈妈,她不仅把女儿养得白白胖胖,自己也连带女儿都打包住在公婆家
每天吃着现成的饭,不用下地干活儿,也不用操心今天挣的钱够不够明天花
我问她生活那么潇洒自在的秘诀是什么?她却告诉我:
“天塌了不是还有高个子顶着,家里公婆也是现成的劳动力,为什么不用呢?孩子哭了,不要着急去抱,装装傻不会哄,让爷爷奶奶去发挥劳动力价值,爷爷奶奶跟孙女亲近了,会更疼孩子,而我这个妈妈当的也会更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仔细一想,那些天天围着孩子打转、性格太要强的妈妈,似乎是真的不怎么沾光
每天起早贪黑、把所有的活儿都干了,甚至一个人还要干好几个量的不同工作,可到头来还很容易被人念不到好,一旦有一次没有做到如之前的好,那就会忘记你过去的所有付出和辛苦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妈妈们也要懂得示弱放过自己,特别是和老人三代同堂的生活,如果一家人总是矛盾和隔阂不断,那就试试用孩子去化解矛盾吧:
•比如,婆媳之间,既然是因为孩子的到来才被捆绑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那我们就要明白一个道理“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照顾好孩子、爱好孩子”
•如果孩子哭了,那妈妈就适当装装傻吧,对着公婆撒娇求助说:“您的宝贝大孙子离不开你们,正在大声呼喊呢,快去哄哄吧”
例子中的那个年轻宝妈就是如此,每次闺女一哭了,就会立马塞进奶奶的怀里,还特意假装吃醋说“看看,我生的闺女,连她这个老妈都不要了,就稀罕你这个奶奶”
而奶奶呢,虽然每次接过孙女,嘴里也会唠唠叨叨,可行动上对孩子的体贴和周到确实是无人能及
这就是所谓的动动嘴就能让人心甘情愿付出的亲情连接
真正的一家人呢,也应该是玩笑可以随便说,平时也可以没大没小地沟通,但遇到困难时是真的维护和绝对性的支持
02
教育方面
孩子顶嘴,那就装求帮助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每个小朋友的成长都是一场无法撤回的直播,一辈子也只有一次成长的机会
但在这场成长直播中,兰妈认为:
父母就和我们日常所储备的食物一样,都是存在“有效期”的,也许很短,也许只有十几年,但只要我们在有效期内发挥出父母这个角色的价值,做一个能奋力托举孩子的家长,那行为一旦形成习惯、习惯一旦形成性格,剩下的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了
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就陷入“我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却完全不领情,还觉得我很烦”的白眼狼心理
兰妈认识的一个单亲妈妈就是如此,她为了弥补女儿“没有爸爸”的成长亏欠,对女儿几乎是所求皆允
从小到大,女孩虽然没有爸爸,可她比身边同龄孩子都要生活的滋润
住着豪华的公主房,吃着别人没有吃过的进口零食,就连穿的衣服、玩的玩具、上的学校,还有每周参加的兴趣班,都是捡最贵、最好的条件去满足
可真正的爱与教育,从来不是多少钱来衡量的数字,而是让孩子建立正确的成长三观
比较典型的一次,女孩又看上了一款奢侈品的运动鞋,妈妈看了看钱包里的余额,偷偷买了一双几百块钱的仿版
女孩当时可高兴了,抱着妈妈又是亲又是抱的
可某一天,突然发现那双仿版鞋的购买小票时却直接翻脸了,直接吐槽她妈妈是个骗子不说,还对所有人散播妈妈对她不好的话
那一刻,妈妈觉得失败,没想到就因为一双鞋没有满足她的虚荣心,竟然就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
而同样育儿场景,另外一位妈妈遇到自家女儿顶嘴、和不服气时,她的应对策略则是:“装傻求帮助”
•比如,孩子看上了一双昂贵的鞋子,她并不会第一反应抱怨和拒绝,而是先支持后求助说:“怎么办?我也好喜欢你看上的这双鞋,可妈妈现在没有那么多积蓄了”
•没想到,等到妈妈过生日那天,女儿竟然把那双鞋当成礼物送给了妈妈
不仅如此,每一次妈妈生日,女儿都会贴心地送上各种礼物,有几块钱的发卡、巧克力、还有糖果
对于这些,妈妈始终没有半点批评,而是激动地结果礼物,并夸张地抱着孩子感谢说“谢谢我的宝贝,妈妈真的是太幸福、太感动了”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情绪价值提供
也许孩子当前的行为很糟糕,也许孩子当前的脾气也很暴躁,可我们批评几句就能解决问题吗?并不会,反而还会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
所以,当我们发现和孩子沟通起来很费劲的时候就要及时改变方式,硬的不行,那就试试软的示弱方法
多对孩子说:“我需要你”、“你可以帮帮我吗”,让孩子成为爸爸妈妈的顶梁柱,也永远比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更重要
03
夫妻方面
丈夫不管,那就装傻多撒娇
特别喜欢的一段话:
“任何关系的本质,就是一场相互滋养的过程,陪伴和相处也应该是很温暖的,他意味着有人愿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你-时间,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是一座孤岛”
是呀,教育孩子如此,夫妻之间的关系维护也不例外
之前,就碰到一个新婚不久的朋友,她曾心事重重地问我:“是不是只要人一结婚,感情就会慢慢变淡了”
再看着她一脸落寞的样子,我特意安慰说:
“人结婚之后,之所以没有婚前那般甜言蜜语,并不是感情变淡了,而是婚后的感情处着处着就变成了亲人,而亲人之间恰恰是你懂我、我懂你的理解和包容,如果你明白、并拥有了这份默契,就不会再整日抑郁地愁容满面了”
是的,不管是什么关系,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千万不要只想着去抱怨和指责,换一种能够改善关系的方式去相处,很多糟糕的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举个例子:
一位爸爸刚下班回家,妈妈就抱怨说:“回家不知道换拖鞋吗?看看地上让你踩得都是泥土,还有呀,这两个孩子是我一个人的吗?你白天不管就算了,晚上回家还对他们不闻不问”
爸爸一听,直接火冒三丈,不仅拿起好久不抽的烟,还故意对妻子说:“我就是这样的,你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
于是,夫妻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就更深了
可如果我们换一个理解、包容、又或者撒娇的方式,对丈夫猛夸说:
“看看咱家爸爸多厉害呀,刚进门就知道帮忙做家务”
“亲爱的老公,你亲爱的老婆正需要你,快来帮帮忙”
“你是这个家的顶梁柱,这个家离开你根本不行”
这种强烈需求性、赞美式的沟通方式,通常就被称为高情商里的糖衣炮弹
没错,如果再换个角度来想:谁不想听好话,谁不愿意被人放在心尖上赞美呢
所以,夫妻方面的相处原则就是:能撒娇就撒娇,不能撒娇就求助
成为一个时刻被丈夫保护的小女人,也永远比成为一个什么都不用帮忙的女强人,要更幸福、更有魅力一些
那么,妈妈“装傻”可以有效缓解情绪焦躁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兰妈谈育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