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我院师生在传热领域的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中科院二区)上发表了题为“Multiscale analysis of heat-mass-reaction couplin
近日,我院师生在传热领域的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中科院二区)上发表了题为“Multiscale analysis of heat-mass-reaction coupling in the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graphene oxide via heart-shaped microchannels”的论文,我院李一凡副教授为第一作者,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曹炳阳教授为通讯作者,共同作者还有我院硕士毕业熊晓俊,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杨鸿澳博士和我院于伟教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为第一单位。
研究背景
石墨烯氧化物(Graphene Oxide, GO)因其丰富的结构组成和高化学反应性,在柔性电子器件、能源存储、催化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然而,GO 的性能高度依赖于其氧化程度,包括含氧官能团的类型、分布和含量。传统的液相氧化方法(如 Hummers 法及其改进方案)虽被广泛使用,但普遍存在反应时间长、氧化不均匀及可控性差等问题。本研究提出利用心形微通道的几何扰动特性,通过耦合传热、传质与反应过程,实现 GO 的快速、可控合成。
研究内容
研究团队设计并制备了心形微通道装置,展示了实验流程、微通道尺寸和石墨片运动行为。与传统直通型通道相比,该装置显著缩短了氧化反应时间(0.5 h vs >2 h 或传统 Hummers 法的数小时)。
图1-实验与几何设计
在不同入口流速下,壁面热流呈现增强趋势。尤其在收缩入口和分叉区域,几何设计诱发局部强烈的剪切与压强梯度,促进传热。流速从 0.025 m/s 提升至 1.0 m/s,最大壁面热流可达 6.70×10⁻⁵ W/m²。
图2-壁面热流分布
温度分布显示,反应温度主要在分叉区快速提升,且随流速升高,颗粒停留时间显著缩短。例如,0.025 m/s 时停留 133 s,而 1.0 m/s 时仅 4.46 s,大幅提高了反应效率。
图3-流体温度分布
流体在收缩段加速,心形结构形成独特的速度分布与高剪切区,促进颗粒翻滚与分散。高流速下,中心速度最高达 5.76 m/s,但几何效应趋于饱和。
图4 & 图5-流速场与横截面速度分布
数值模拟表明,颗粒在分叉进入时受到最大的压强梯度力,确保其持续受力并避免停滞。随着流速升高,受力整体增强,有利于颗粒分散和反应界面形成。
图6 -颗粒受力分析
通过 RMD 模拟揭示了石墨氧化的三个阶段:初始吸附阶段、快速键断裂与氧化阶段、以及饱和阶段。不同流速显著影响各阶段持续时间与氧化程度:低流速下 O/C 可达 0.43,高流速仅约 0.28。
图7-反应分子动力学(RMD)结果
XPS 分析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低流速(0.025 m/s)下 O/C 比例高达 0.44,高流速(1.0 m/s)则降至 0.21。进一步的高分辨谱图确认,低流速有利于 C–O 与 C=O 官能团的生成。
图8-实验 XPS 表征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心形微通道结构,实现了石墨烯氧化物的快速可控合成。其关键创新包括:(1)心形分叉-重组结构增强了局部剪切和扰动,促进传热与混合;(2)结合 DPM、DEM 与 RMD,实现从流体场到原子反应机制的跨尺度揭示;(3)反应时间仅 0.5 小时,远短于传统方法,且氧化程度可在 O/C=0.21–0.44 范围内调控,XPS 数据与模拟结果趋势一致,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
该研究不仅为 GO 的精准制备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微通道体系设计与纳米材料合成提供了可推广的多物理场、多尺度建模框架。未来,该策略有望拓展至其他材料体系,如剥离、溶剂热生长和晶化过程。
来源:芬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