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国防科普大家小书” |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19:13 1

摘要:侦察卫星是现代国防不可或缺的科技装备,因作用特殊、功能独特,在卫星家族中十分神秘,被称为卫星家族里的“皇冠”。它是获取战略情报、掌握目标变化、监视战场态势的主要手段,具有不受国界限制、侦察范围广等优点,受到世界主要大国特别是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本书以科学视角,

本期导读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助力国防科技创新

★ 近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编撰,突出前沿性、准确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 从装备起源,到知名战例,全景展示科技装备如何改变战场形势;

★ 有助于加强国防意识,理解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 适合大众阅读,特别是大中学生、军事爱好者及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

《侦察卫星:决胜千里之外》

内容简介

侦察卫星是现代国防不可或缺的科技装备,因作用特殊、功能独特,在卫星家族中十分神秘,被称为卫星家族里的“皇冠”。它是获取战略情报、掌握目标变化、监视战场态势的主要手段,具有不受国界限制、侦察范围广等优点,受到世界主要大国特别是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本书以科学视角,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侦察卫星这一复杂系统呈现给读者,生动讲述了侦察卫星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描述了其分类、原理、应用及未来,揭开了蒙在侦察卫星上的神秘面纱,兼顾科学性和可读性,对提高国防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适合广大青少年、部队官兵,以及广大航天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主要作者简介

周志鑫,空间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校长,中部战区副参谋长。长期从事空间遥感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负责多个卫星型号研制及应用,提出并发展了天基海洋探测定位和海上目标自动检测方法,建立了空间遥感数据存储、处理与应用架构,研究解决了卫星海量数据高效高精度处理与应用关键技术问题,在典型地物特征检测识别、海上目标高精度定位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求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首届航天基金奖特别奖。


《人工智能:重塑秩序的力量》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承载了人类之梦与科学之梦。回望两千多年来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追梦之旅,各种幻想、思辨、探索、曲折构成了一幅令人惊叹的历史画卷。人工智能的起点在哪里?曾经历过哪些艰辛的尝试?人工智能背后的科学机理是什么?人工智能如何在军事领域成为颠覆性技术?人类在未来已来的智能时代又该如何自处?如果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请您翻开本书,来认识和感受人工智能这一重塑秩序的伟大力量吧!

本书融合了哲学、科学、技术、人文等多个视角,在娓娓道来中将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景呈现出来,释理论罕譬而喻,谈问题深入浅出,说事例引人入胜,是帮助大众读者了解和通晓人工智能的科普读物。在阅读过程中,您将跟随作者的思绪穿越时空见证人工智能发展变迁的风云历程。

主要作者简介

杨学军,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和智能计算研究,先后担任多个型号高性能计算机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领导小组组长。“天河一号”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7次夺得超算 500 强世界第一。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团队带头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还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科学奖。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编号为 330640 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学军星”。

吴朝晖,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还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研究成果入选 2016 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反导武器:空天安全的保护伞》

内容简介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反导武器发展的背景及战略意义、反导武器关键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初始段拦截、中间段拦截和末段拦截三个阶段阐述了反导武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作战过程,并详细介绍了美国和俄罗斯现役的反导武器系统,最后对反导武器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本书适合大众阅读,特别是可作为广大军事爱好者学习反导武器系统知识的入门读物,也可供其他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陈志杰,中国工程院院士,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空中管制系统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是我国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7项。先后被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认知电子战:电磁空间的智慧博弈》

内容简介

本书从电子战的诞生与发展入手,分析当前电子战面临的全新挑战,阐述传统电子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整体介绍认知电子战概念的基础上,讲述认知电子战实现智能感知、自适应干扰和干扰效果在线评估的基本原理。最后,结合相关技术现状和发展预期,描述认知电子战系统的发展趋势,并对认知电子战发展所依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展望。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尤其是适合电子战从业人员、部队官兵和军事爱好者阅读。

主要作者简介

王沙飞,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对抗分会主任委员,电磁频谱认知与管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信号处理与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先后主持完成了多个重大项目的工程研制,在推动领域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

《导弹武器:不露声色的绝对威慑》

内容简介

导弹武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战争的终极武器。为此,世界军事强国围绕战略核导弹展开过激烈的竞争。导弹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与反导系统之间的对抗更促使导弹武器技术不断更新。因此,导弹武器技术的发展是有因可循的。本书力图较全面地展现导弹武器的发展脉络,尽可能用非专业词汇来描述导弹武器的专业技术,希望有助于读者了解导弹武器的发展历史,提高国防意识,学习科学知识。本书适合大众阅读,特别适合广大青少年、部队官兵及航天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主要作者简介

包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兼任第十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工程学部主席。作为我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将理论知识和实髯工作相结合,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本文摘编自国防科普大家小书系列书籍,近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编撰,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我们将每月选取互动活跃、留言精彩的读者给与赠书奖励,公号对话框输入“赠书”,可了解赠书活动详情。联系邮箱:kxrw@mail.sciencep.com。

转载说明:申请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或邮件联系,转载时请完整保留文章出处说明,未经同意不允许修改、删减文章,不允许添加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信息及广告。

来源:科学人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