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大漠绿洲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全国喜迎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深入落实民政部等七部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简称“五进”)活动精神的重要时刻,9月7日,第二师铁门关市以“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在二十
金秋九月,大漠绿洲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全国喜迎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深入落实民政部等七部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简称“五进”)活动精神的重要时刻,9月7日,第二师铁门关市以“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在二十五团举办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暨“慈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职工增收致富座谈会。来自陕西、河北等地的慈善组织代表、农业科研专家、爱心企业家,与师市基层连队支部书记、种植示范户跨越地域阻隔齐聚一堂,带着先进技术、满满爱心与实践经验,共同探索慈善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携手描绘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蓝图。
本次座谈会创新采用“双场景并行”的方式拉开序幕,一边是温暖走心的公益课堂,一边是直观生动的田间实践,将慈善文化传播与科技助农实践紧密结合,让“五进”活动精神在具体场景中落地生根。
作为长期深耕公益领域的标杆人物,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青年歌唱家刘媛媛女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系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唯一“国家扶贫宣传形象大使”,2021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2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2023年当选全国妇联执委)首次走进兵团基层团场,为二十五团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一堂“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公益音乐课。
在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室,刘媛媛女士通过悠扬的歌声传递浓厚的家国情怀,用自身参与公益的生动故事点燃孩子们的艺术梦想。课堂之外,她还为守边人子女捐赠了爱心助教助学用品,并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专程慰问了学校优秀教师代表,用实际行动践行慈善初心。
因公益行程紧凑,完成公益分享后,刘媛媛女士便马不停蹄赶赴喀什市继续开展公益活动。座谈会特意安排她提前登场发言,她结合自身参与乡村振兴、关爱边疆群众的亲身经历,用真挚的话语传递温暖的公益情怀,呼吁社会各界以慈善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共同关注边疆农业发展与职工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边疆百姓。这份心系边疆、倾情奉献的担当,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一位参会人员,赢得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为表彰刘媛媛女士的公益善举,师市慈善总会会长阮伯平为其颁发“爱心人物”荣誉奖杯与证书。此刻,全场人员自发起立,雷鸣般的掌声持续响起,既是对她公益行动的高度认可,更是向扎根公益、情系边疆的大爱精神致以崇高敬意。
与公益音乐课同步开展的,是一场“接地气”的田间观摩活动。参会人员沿着二十五团的田埂漫步,沉浸式感受科技为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亲眼见证“慈善+科技”在田间地头结出的累累硕果。
- 圣女果种植示范基地:600亩田间,藤蔓间挂满饱满鲜亮的果实,红似火、粉似霞,微风拂过果香四溢,生动展现了特色种植的蓬勃生机,也让大家看到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增收潜力。
- 小麦铺膜套种基地:整齐划一的田垄、科学精准的种植布局、精细化的田间管理,直观呈现了师市“减棉增粮”战略下农业转型的显著成效。其中,“小麦铺膜套种孜然、玉米、莲花白”的“一季四熟”技术,实现了土地利用率的质的飞跃,一亩地能产出四亩地的效益,成为职工群众增收的“金点子”“新法宝”。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总农艺师王栓马、副主任赵丽芬结合河北省作物套种实践,对该示范模式进行了专业点评,为技术优化提供了宝贵思路。
- 贵红6号食用椒基地:连片的辣椒长势喜人,翠绿枝叶间缀满饱满果实,沉甸甸的枝头仿佛在预告丰收,让参会人员切实感受到优质品种推广带来的种植红利。
- 现代化农机展示区:会场外,旋耕、整地、铺膜、播种一体机整齐陈列,二十五团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翻土、铺膜、播种全流程,一气呵成的作业模式,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现代化农机带来的高效便捷,也看到了农业生产“降本增效”的关键路径。
此外,在二十一团、二十五团、二十七团等团场的“慈善+科技”主题展板前,参会人员纷纷驻足细看。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师市近年来在农业科技推广、慈善资源整合上的探索与成效清晰呈现;签到处发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宣传资料,更让慈善理念与法律认知同步深化,为筑牢“依法行善”根基奠定了基础。
两场沉浸式场景活动结束后,参会人员回到主会场,围绕“慈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展开深入交流,共商发展大计,共绘增收蓝图。
(一)地方实践分享:展现“慈善+科技”的落地成效
第二师二十五团副团长陈鹏祥首先致欢迎词,结合二十五团的实践,分享了“慈善+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探索历程:从引进一体化种植机械,破解“种地难、效率低”的痛点;到探索“一年四熟”模式,打破传统种植局限;再到搭建食用椒烘干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一系列举措不仅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更让职工群众切实享受到科技与慈善带来的红利,实现了“钱包鼓起来、日子有盼头”的目标。
(二)外部力量助力:深化跨区域协作与资源整合
西安市慈善会副会长姜洪耀代表捐赠方发言,话语中饱含陕疆两地守望相助的深情。他提到,2024年寒冬,西安市慈善会联合爱心企业为戍边“守边人”送去防寒服,跨越千里的温暖让两地情谊愈发深厚;此次座谈会,又为9个连队支部书记、13位种植示范户代表捐赠22件防寒服,持续将古都的关怀播撒在兵团大地。
姜洪耀表示,未来西安市慈善会将进一步联合西安高校、科研院所,在节水农业、智慧农机、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与二师铁门关市慈善总会深化合作,共同搭建“慈善科技兴农”协作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兵团落地生根,惠及广大职工群众。
(三)成果集中展示:浓缩两年“五进”活动实践
师市慈善总会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难,为农牧团场服务”的理念,呼应“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主题,播放了时长14分钟的宣传片《慈善+科技,聚力民生福祉,赋能乡村振兴》。该片浓缩了师市慈善总会两年来推进“五进”活动的具体实践:
- 开展“科技之冬”培训,覆盖2500余名职工,实现“冬闲充电、春忙实干”;
- 推进4个乡村振兴项目,带动职工增收160余万元,让群众尝到发展甜头;
- 发起“我在库木塔格沙漠有棵树”数字慈善项目,募集30万元种下6000棵防沙林,守护家园生态;
- 推动“冀石18”棉花、“贵红6号”食用椒等优质品种试种成功,为职工增收提供更多选择。
一幕幕鲜活的画面,生动展现了慈善与科技碰撞出的“振兴火花”,让在场人员深受鼓舞,也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为感谢社会各界对师市乡村振兴与慈善事业的支持,座谈会现场举行了表彰与捐赠仪式,进一步凝聚多方力量,激发参与热情。
(一)表彰先进单位,深化跨区域合作
师市慈善总会会长阮伯平为西安市慈善会、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颁发“大爱无疆,功在千秋”牌匾:
- 西安市慈善会捐赠的800件防寒服,在寒冬中温暖了“守边人”的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的慈善精神;
-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捐赠的“冀石18”棉花早熟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势,为职工种植提供了增产增收的优质资源。
两家单位的善举,不仅为边疆带来了实际帮助,更让边疆与内地的情谊愈发深厚。此外,铁门关市劲丰合种子公司、铁门关市中亚汇金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升耕种业有限公司等5家爱心企业获颁“爱心企业”牌匾,这些企业通过捐赠优质种子、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为“慈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扶持示范农户,激活基层实践动力
“示范户是‘慈善+科技’落地的主力军!”随着主持人的话语,焉耆垦区、库塔垦区的小麦铺膜套种模式技术示范户代表依次上台,阮伯平会长及师市慈善总会相关领导为他们发放小麦铺膜套种模式新技术运用补助金。“有了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今年肯定能再丰收!”二十五团种植示范户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话语中满是喜悦与信心。
(三)关爱守边人群,传递慈善温暖
最后,西安市慈善会代表为“守边人”代表发放防寒服。接过崭新的防寒服,一位连队支部书记动情地说:“这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远方朋友的牵挂,有了这份温暖,我们守边更有底气,干事更有劲头!”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守边人”的感动与担当,也让慈善的温度传递到边疆守护的第一线。
座谈会设置经验交流环节,邀请基层种植户代表分享实践心得,让“接地气”的“致富经”在现场传递,为更多职工群众提供借鉴。
二十五团种植户代表率先发言,他坦言自己种植了53亩小麦铺膜套种玉米,“亩产比单一种植多收了500多块”。他用朴实的语言,详细讲述了自己从“不懂技术不敢种”到“依靠科技放心种”的转变,生动展现了科技如何让自家“腰包越来越鼓”,引发在场种植户的强烈共鸣,大家频频点头表示认同。
三十一团小麦铺膜套种棉花示范户则带来了“双丰收”的经验:“采用冬麦铺膜套种棉花技术后,小麦亩产300公斤,棉花亩产400公斤,亩均收入1500元。”他的分享干货满满,不仅介绍了种植技术要点,还分享了田间管理的实用经验,不少种植户拿出手机记录关键信息,生怕错过“增收秘诀”。
师市慈善总会会长阮伯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师市慈善总会自2023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依法治善、依规理善、为民行善”为初心,坚持将慈善资源与科技力量深度融合,在“减棉增粮”战略下推出一系列惠民举措:焉耆垦区的小麦套种辣椒技术,大幅提升亩均收益;库塔垦区的“麦棉套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2025年引入的优质品种试种成功,为职工群众带来新希望。
阮伯平表示,未来师市慈善总会将继续深化“慈善+科技”融合模式,完善数字慈善平台,强化依法兴善,聚焦乡村振兴、扶弱济困等重点领域,让慈善之光照亮兵团的每一个角落,切实推动“五进”活动走深走实。
“此次座谈会既是一次经验交流会,更是一场合作动员会!”随着主持人宣布座谈会圆满结束,这场汇聚爱心与智慧的盛会落下帷幕,但“慈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步伐,在第二师铁门关市的土地上愈发坚定。
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座谈会为新起点,持续推动慈善资源与农业科技深度融合,让更多职工群众享受到“慈善+科技”的红利。据悉,目前师市已在7个团场推广小麦铺膜套种模式技术,种植面积超2400亩,预计带动职工人均增收超万元。
未来,第二师铁门关市慈善总会将继续以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为契机,深入贯彻民政部等七部门慈善文化“五进”活动精神,引入更多优质农业品种,搭建更完善的技术推广平台,以“慈善+科技”为双翼,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让边疆职工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姜洪耀)
编辑:周峰川
来源:海外品牌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