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29.5%毛利率登顶:国产新势力凭什么超越BBA、保时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20:42 1

摘要:2025年二季度车企业绩榜单上,问界以29.5%的毛利率惊艳行业——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国产新势力的纪录,更直接超越了巅峰时期BBA(约20%)和保时捷(不足30%)的水平,甚至比同期小米汽车26.4%的毛利率还高出3个百分点。对车企而言,1个百分点的毛利率差距

2025年二季度车企业绩榜单上,问界以29.5%的毛利率惊艳行业——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国产新势力的纪录,更直接超越了巅峰时期BBA(约20%)和保时捷(不足30%)的水平,甚至比同期小米汽车26.4%的毛利率还高出3个百分点。对车企而言,1个百分点的毛利率差距可能关联数亿利润,3个百分点的领先背后,是问界在品牌、技术、产品定位上的全面突破,也标志着国产新势力正式跻身“高毛利豪华阵营”。

要理解29.5%毛利率的含金量,首先得看清行业基准线。目前普通汽车品牌毛利率多在10%-15%,部分走性价比路线的品牌甚至低于10%,盈利全靠“走量”;豪华品牌中,BBA凭借百年品牌积淀和溢价能力,毛利率长期稳定在20%左右,保时捷作为“豪华标杆”,毛利率也难破30%。而问界作为诞生仅数年的新势力品牌,能突破这一天花板,核心在于找到了“技术附加值+高端定位”的盈利密码。

从产品端看,问界的车型布局精准瞄准高价值市场。主力车型问界M9定位50万级高端SUV,M8聚焦40万级家用MPV,即便是相对入门的M7、M5,起售价也在30万以上——这种“全 lineup 高端化”的策略,避免了低价车型拉低整体毛利。更关键的是,这些车型并非靠“堆硬件”溢价,而是依托华为技术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0带来的无缝互联体验,ADS高阶智驾的全场景辅助能力,甚至车机背后的软件算法,都是消费者愿意“多花钱”的核心原因。比如同样是激光雷达,问界ADS的算法能实现更精准的障碍物识别和更流畅的变道逻辑,这种“看不见的技术价值”,让消费者认可其高于传统豪华品牌的定价。

华为的技术背书,还帮问界降低了“高端化”的成本门槛。传统豪华品牌需要长期投入研发构建技术壁垒,而问界通过与华为合作,直接嫁接成熟的智能座舱、智驾系统,省去了大量基础研发成本;同时,华为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也让问界在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采购上拥有更强议价能力,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比如问界M9搭载的192线激光雷达,通过华为供应链整合,采购成本比同级别竞品低约15%,这部分成本优势最终转化为毛利率的提升。

市场对“科技豪华”的认可,也让问界的高毛利形成良性循环。过去消费者买豪华车,看重的是品牌历史、机械素质;如今随着新能源转型,“智能体验”成为新的豪华标签。问界的鸿蒙座舱、ADS智驾恰好踩中这一需求,不少用户表示“愿意为更智能的驾驶和交互多花10万”。这种需求支撑下,问界不仅能维持高定价,还能保持稳定的销量——2025年二季度问界交付量突破8万辆,其中M9单月销量超1.5万辆,“高毛利+高销量”的组合,让其盈利能力持续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问界的高毛利率并非“牺牲性价比”,而是重构了“价值认知”。有观点认为“毛利率高就是卖得贵”,但对消费者而言,性价比的核心是“付出与得到的匹配度”:问界M9能提供BBA 70万级车型才有的智能配置,M8的空间和舒适性比肩百万级MPV,这种“用更低价格获得更高阶体验”的模式,反而形成了独特的性价比优势。数据也能佐证——问界M9的NPS(用户净推荐率)达8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说明消费者认可其“技术溢价”的合理性。

问界29.5%毛利率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企业的盈利突破,更标志着国产汽车品牌在“高端化”上真正站稳脚跟。过去国产车企想冲击高端,往往陷入“堆配置却卖不上价”的困境,而问界通过绑定华为技术,找到了“技术附加值→品牌认可→高毛利→再投入研发”的正向循环。这种模式也为其他新势力提供了参考:高端化不是靠“贴豪华标签”,而是靠核心技术构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让消费者为“中国智造”买单。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智能化竞争加剧,毛利率或许会成为衡量车企竞争力的新标尺。问界的突破证明,国产新势力不仅能在销量上追赶传统豪华品牌,更能在盈利能力上实现超越。未来,随着华为技术的持续迭代,以及问界在高端市场的进一步渗透,其毛利率或许还将突破新的天花板,而这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的关键转型。

来源:汽车网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