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内瘘维护超越“一看二听”:动静脉内瘘深度维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20:32 1

摘要:2025年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九届重症肾脏病与血液净化论坛会议上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大陆血液透析患者已达102.7万人,患病率超过600人/百万人口,2024年新增患者超过22万人。一个令人警醒的数字是:我国透析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不

2025年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九届重症肾脏病与血液净化论坛会议上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大陆血液透析患者已达102.7万人,患病率超过600人/百万人口,2024年新增患者超过22万人。一个令人警醒的数字是:我国透析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不高。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数患者与“生命线”的生死搏斗。动静脉内瘘这条生命通道每年要承受约156次穿刺,每一次穿刺都在考验着它的承受力。而维护不当的内瘘,可能成为缩短患者生存期的隐形杀手。

01 为何“一看二听”已不足够?

传统的“一看二听三触”是内瘘护理的基础。

视诊观察皮肤完整性、颜色、红肿;听诊感知血管杂音;触诊感受血管震颤——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却存在明显局限当触诊发现震颤减弱或听诊杂音消失时,往往意味着内瘘已经出现严重狭窄或血栓形成。

基础方法无法检测早期病变。研究发现,当内瘘狭窄达到50%以上时,触诊震颤才会出现明显减弱。而当狭窄程度超过这个临界点,血栓形成的风险呈指数级上升。最新临床实践表明,深度内瘘维护需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简单观察到精准评估。

02 内瘘深度维护的黄金法则

法则一:三维一体监测法

超越基础观察,深度维护要求建立“三维一体”监测体系:患者每日自检+护士穿刺前评估+定期超声检查。

患者自检不再是简单的触摸震颤,而是每天3次规律检查(晨起、中午、睡前),感受震颤强度变化并记录比较。同时观察手部皮肤色泽、是否有肿胀,并与对侧肢体对比。专业超声评估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当血流速下降超过25%时需立即干预。对于已存在狭窄的患者,检查频率应提高到每1个月一次。

法则二:穿刺技术的科学选择

穿刺方式直接影响内瘘寿命。研究表明,绳梯式穿刺法可显著降低内瘘狭窄几率。绳梯式穿刺沿血管不同点均匀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损伤。超声引导穿刺技术的出现使精准度进一步提升。研究证实,超声引导可使干预成功率高达100%,完全规避了传统穿刺对血管的损伤。

法则三:精准止血与压力管理

拔针后的止血是内瘘护理的关键时刻。两指点状压迫是最理想的方法:以食指和中指压迫穿刺点10-20分钟,压力以不出血但仍能感受到血管震颤为宜。“压迫时间超过60分钟,内瘘闭塞风险增加3倍,”一项纳入2000例患者的研究发现。最佳实践是1-2小时后酌情摘除纱布,6-8小时后摘除创可贴。

法则四:个体化功能锻炼方案

非透析日应进行科学的血管功能锻炼,但需因人而异。热敷配合药物涂抹(如喜辽妥软膏、桂龙护瘘酊、肝素钠软膏)可改善皮肤及血管壁弹性、软化疤痕。研究发现,有效的锻炼可使内瘘成熟时间缩短30%,促进静脉动脉化进程,使血管更易于穿刺。但需注意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血管负担的活动。

03 超越常规的高科技维护手段

超声技术的革命性应用:现代超声技术已从简单的诊断工具发展为内瘘全周期管理的核心手段。在动静脉内瘘建立前,超声可详细评估血管方位、内径和血流情况;术后监测成熟度;并发症发生时精准诊断血栓、狭窄等问题。临床实践表明,超声引导下的干预成功率可达97%,6个月内瘘初级通畅率可达86%。

内瘘抢救性技术:当常规手段无法解决内瘘问题时,创新技术成为最后的防线。医疗团队采用球囊扩张PTA精准治疗,严重狭窄的可以植入支架。

04 内瘘维护的综合管理策略

多学科协作模式:领先的医疗中心已组建血管通路多学科团队 ,整合血管外科、肾内科和超声科资源,建立“评估-维护-急救”全流程管理体系。某医院采用该模式后,2024年通路并发症下降40%。

患者赋能的智慧策略:即时激励机制,达成控水目标或准时透析给予小礼品或表扬;APP记录饮食体重,自动预警高钾食物(如香蕉、坚果);每日称体重(增长≤1kg),用刻度水杯饮水;肉类焯水去磷;规律自检内瘘震颤。某中心医院对96例患者实施激励护理后,透析充分性指标Kt/V值从1.0升至1.3,显著改善预后。

05 数据背后的真相与希望

透析患者的生存数据令人警醒:5年生存率33.4%,平均透析龄4.5年。但深入研究显示,内瘘维护质量是影响生存的关键变量。日本有患者创造了超过40年的透析生存记录,其核心秘诀正是对透析充分性和内瘘维护的精细管理。这些案例证明,科学维护下,内瘘完全可以长期保持良好功能。

某医院肾脏内科团队提出“四早”理念:早保护,早建瘘,早干预,早随访。从CKD慢病管理开始保护患者血管,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血管通路方案,这种前瞻性策略正在改变患者的生存曲线。血液透析室外,年轻的护士正在指导新患者:“感受这震颤,就像春天的溪流,持续而稳定。”患者的手指轻触前臂,生命的搏动在指尖传递。

本文仅供参考,不做诊断依据。

参考资料:

1.《JVS-Vascular Insights》:Use of ultrasound to guide matu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urgical and percutane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

2.中国全科医学,Evidence Summary for Arteriovenous Fistula Protection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