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古代神话故事中,关于万物的创造,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在印度神话中,原人普鲁沙的身躯是万物的源泉。在古埃及神话中,有太阳神或混沌水神创造天地多个版本的故事。在两河文明中,战神马尔杜克击杀咸水女神,并以她的身躯创造了天地,用她的血液混合黏土造人。在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在我们古代神话故事中,关于万物的创造,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
在印度神话中,原人普鲁沙的身躯是万物的源泉。
在古埃及神话中,有太阳神或混沌水神创造天地多个版本的故事。
在两河文明中,战神马尔杜克击杀咸水女神,并以她的身躯创造了天地,用她的血液混合黏土造人。
在北欧神话中,诸神杀死了始祖尤米尔,并用其身躯创造了万物。
而在犹太神话中,一位独一的真神,通过神圣的言语直接创造了光明和黑暗,并根据自己的形象造出了第一个人类亚当。
在玛雅神话中则提到诸神联合打造世界,并用玉米成功造出了人类。
不难发现,世界各地民族在解释自然的终极问题——万物本源之时,都遵循着这样的叙事结构。
世界各地域的创世传说,都指向了一个造物的主体
第一,人们会根据对自身的认识推断出本源应该和人是有着相同属性的,即人格化的。大家都认为这个本源是会说话的,是有个人想法、个人意志、主观意见的。
第二,所有故事都建立了一个主宰者和被主宰者关系。然而在春秋时期,我国的老子却提出了一个和所有人完全不同的叙事,他描述的本源不是人格化的,他称呼这个本源为“道”,那“道”是个什么东西呢?
大家好,我是青蛙刀圣。今天让我们从零入门,认识一下本土的思想文化道家。我会通过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来分享我对道的一些入门理解,仅供大家参考。
不有,不恃,不宰在23年10月的解说中,分享了我总结的一个对比,在此先复述一遍:老子称呼这个万物本源为“道”,并认为这个本源有一些特征,一些外化的、显现出来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生:道生成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却不据为己有。
为:道在做事情,它使得万物运作起来,但却不自恃有功。
长:道滋润万物,使得万物生长发展,但却不主宰万物。
而据为己有,自恃有功,主宰万物,这是人天然的性情和欲望。所以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顿然感受到老子的解释和世界各民族所塑造的人格化的神,产生了强烈的思想碰撞。这里我以西方主流的一神文化犹太、基督、伊斯兰来做个对比。
“有”其实在过去历史中,全天下的人都认为有一个本源创造了一切,只是大家叙述的情节不一样而已。在《圣经》的描述中,它认为本源是有意志的,一切都归这个意志(即一个真神)所有。
“恃”在著名的《出埃及记》中,摩西带着以色列民逃出埃及时,被红海阻断了路线。这时摩西张开双臂,一吆喝,劈开了红海,给以色列民创造了一条逃生的通道。但这里要知道,不是摩西劈开的红海,是摩西向神求助,神吹来了一股强风,让海面劈叉。而神则要以色列民谨记:“你们能活下来,是我的功劳,是我领你们逃出埃及的。所以每逢安息日,你们一定要祭拜我,记住我的好,是我让一切顺利发展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老外的口头禅是“Bless you”(愿神祝福你),他们认为顺利的事情都是依着神的祝福而发生的。在我们的文化里也有,我们叫“感谢老天爷”。但是他们的叙述比较直率,神会很直白、明确地指出“这就是我的功劳”。
“宰”这个主题很鲜明,神是统治者,地上的居民犹如蝗虫一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这句话非常写实,很符合人直观的、经验的感受。当狂风、暴雨、地震、海啸来袭时,你定会感受到人的渺小、无力和绝望。无论科技再怎么发达,在大自然面前,人都如蝗虫一样不堪一击。而《圣经》则将这种可怖的自然力量,归因在了一个拥有主体意志的主宰者身上。而在世界各地绝大多数的神话故事中,主宰者们都具有这样人格化的特征。
众多神话中的造物“神”,与道家所描述的造物“主体”-道
你看希腊神话简直就是后宫戏,而在老子叙述中,他不认为本源有这样人欲的表现,他提出本源是“不有、不恃、不宰”的,两种叙述风格的碰撞强烈而又工整。
老子认为,万物本源显现出了“不有、不恃、不宰”的特征特点,那本源的本身又是个什么东西呢?老子所谓的“道”,本质上又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老子从未执着于给 “道” 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不是他不愿说,而是他深知,一旦用文字框定 “道”,那被言说的 “道” 便成了片面的影子,而非永恒的本源本身。
万物本源这个“道”本身是讲不清的,那老子讲了什么呢?讲了道所生的万物中,有什么东西像“道”。就好比你没有办法清醒地认识到你爹年轻时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你妈会告诉你,你身上有些特征跟你爹年轻的时候很像。由此你可以建立一些对你爹特性、特征的理解,但对于你爹本身这个完全体,你是无法清楚的知道的。
同理,老子在道所生的万物中找到了一个东西,它最像“道”了——水。
上善若水他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就是说,在万物当中,最善之物就是水,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在众人所厌恶之地,它照样流动。人厌恶的地方是哪里?咱们做一些引申解读的话,那就是穷苦潦倒,没有繁荣的贫瘠之地(地位低下之地),人不会想待在那里,但水照样会在那里流淌。水要利的是万物,不是自己,所以水最接近于道。
此时,你可以把现在的水带入到“不有,不恃,不宰”中。“水生而不有”,水生养了万物,但不有;“水为而不恃”,水一直在默默的滋润着大地;“水长而不宰”,总是最低调那一个。
水在自然界中的展现、表现、呈现就像万物背后的推动者一样,它于无形之中默默推动着万物的前进,但水不有,不恃,不宰。
《道德经》里有三句话:“不有,不恃,不宰”,“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通过这三句,我们可以画出道家思想的轮廓。
万物有一个起源,一个本源,它称之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这个本源是什么呢?“道可道,非常道”,我们不要太狂,妄想用三言两语就把本源说清楚了。老子认为,道自有它的安排,自有它运作万物的规律。
那道有什么安排?有什么规律?它想干嘛?这不我们讲不清,认识不了,那人该怎么办?老子说可以向水学习。那水在干嘛?水在顺应自然的规律,在高处、在低洼、在各式地貌中川流而不息,这就是人要做、要学习的事情。
我们人别妄想着逆天做出超出认知范围、极限范围的事情,人能做、应做的事情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与道所生之万物和谐的融合,和谐地一起流动,一起流变。那怎么和谐地一起流变呢?于是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理念。
来源:青蛙刀圣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