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文科生不考公,大多数就是做销售摘要:很多文科生填志愿时,总觉得 “选个听起来体面的专业,毕业就能坐办公室”,可等到毕业才发现,有些专业早就 “人满为患”—— 就业率常年垫底,不考公的话,要么挤破头做销售,要么做没技术含量的打杂岗,连房租都快付不起。
很多文科生填志愿时,总觉得 “选个听起来体面的专业,毕业就能坐办公室”,可等到毕业才发现,有些专业早就 “人满为患”—— 就业率常年垫底,不考公的话,要么挤破头做销售,要么做没技术含量的打杂岗,连房租都快付不起。
近五年,红牌专业的,都是文科;绿牌专业的,都是理工科。你还想继续读文科吗?
今天就拆透这 4 个 “文科天坑专业”,讲清楚它们的 “就业死穴”,帮 26 届文科考生避开弯路,别让四年青春白费。
一、新闻传播学:传统媒体裁完新媒体卷,没技能只能做 “内容搬运工”
以前学新闻传播,能进电视台、报社当记者,现在却成了 “文科最惨专业之一”—— 传统媒体年年裁员,某地方报社去年裁了三分之一的编辑;新媒体看似火热,却根本不 “认新闻专业背景”,最后很多毕业生只能做低薪销售或打杂,连 “专业沾边” 的工作都找不到。
传统媒体的岗位早就 “僧多粥少”,比如电视台的文字编辑岗,一个编制能吸引上百个硕士报考,就算考上,月薪也才 5K-8K,还得兼做摄像、剪辑,忙到半夜;新媒体的岗位更 “坑”—— 要的不是 “懂新闻理论”,是会剪短视频、抓热点、写 “洗脑文案” 的人,很多自学剪映 3 个月的应届生,比新闻专业生做得还好。
新闻传播毕业生能找到的新媒体岗,大多是 “内容搬运工”(抄热点、改标题)、“短视频销售”(卖课程、推产品),月薪 3K-6K,没社保没提成,干 3 个月就想辞职。
更扎心的是,新闻传播没 “硬技能”—— 转行做行政,比不过学公共管理的;做 HR,比不过学人力资源的;最后只能被迫去做房产销售、保险经纪,四年学的 “新闻史”“传播学理论” 全成了 “废纸”。
要是孩子真喜欢 “传播”,别选纯新闻,要学 “新闻 + 技能”,比如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制作,至少能靠剪视频、写爆款文吃饭,不然纯新闻生毕业只能 “失业或打杂”。
二、法学:80 万法律人抢 10 万岗,过司考难如登天,不考公只能做 “律所打杂”
法学曾是文科 “铁饭碗专业”,很多家长觉得 “学了能当律师、考公”,可现在它连续 5 年登上就业 “红牌专业” 榜首 —— 全国法律行业人数超 80 万,实际岗位却只有 10 万左右,一半毕业生要么没工作,要么做和法律无关的事,不考公的话,只能去小律所做低薪助理,连生存都难。
想当律师,首先得过司法考试,可司法考试通过率常年不到 20%,很多学生考 3-4 次都过不了,没证就只能去小律所做 “文书打杂”—— 每天整理案卷、跑法院送材料,月薪 2K-3K,还不给交社保,加班到深夜是常态,干 1 年也学不到真本事;就算过了司考,普通院校毕业生也难进红圈所、大律所,只能去做 “法律援助”(没收入)或 “企业法务助理”(月薪 5K-7K,还兼做行政),和当初的 “律师梦” 差太远。
考公是法学唯一的 “救命稻草”,可竞争比高到 “离谱”—— 某县城法院招 1 个法官助理,报了 120 人,还要求 “党员 + 司考 A 证”,普通学生根本考不上;要是考不上公,法学毕业生只能转行做销售、做客服,四年学的 “刑法”“民法” 全白费,比当初学汉语言、公共管理的学生还惨。
三、管理类(以公共事业管理为例):课程空泛没技能,考公没优势,转行只能做 “前台”
管理类专业(比如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常被说是 “文科万金油”,实际是 “最没存在感的专业”—— 课程又杂又浅,学了四年 “管理学原理”“公共政策”,到企业一看,根本没人让应届生做管理,不考公的话,只能做前台、行政助理,月薪 3K-5K,连专科生都能做的活,本科毕业生却要和人抢。
就说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近年被高校撤销的次数最多 —— 学的内容太 “虚”,既没学过 HR 的 “招聘流程”,也没学过行政的 “公文写作”,到企业应聘行政岗,比不过学公共管理的;应聘 HR 岗,比不过学人力资源的;最后只能去做 “前台接待”“电话客服”,每天帮人登记信息、转接电话,和 “管理” 半毛钱关系没有。
考公是管理类唯一的 “出路”,可优势根本不明显 —— 公务员考试考的 “行测”“申论”,其他文科专业(比如汉语言、法学)也学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没任何独特优势,反而因为 “没硬技能”,考不上公就只能转行,比法学、汉语言的学生还难。
要是孩子想做管理,不如选 “人力资源管理”这些有具体方向的专业,至少有技能,找工作不用愁。
四、汉语言文学:教师岗饱和考公卷,不考公只能做 “文案搬运”,月薪连房租都不够
汉语言文学是文科 “老大哥”,很多人觉得 “能当老师、做文案”,可现在它成了 “就业难专业”—— 教师岗饱和,考公竞争大,不考公的话,只能做低薪文案、内容编辑,月薪 4K-6K,在一线城市连房租都不够,比当初学新闻传播、法学的学生还惨。
教师岗是汉语言唯一的 “稳定出路”,可现在饱和到 “离谱”—— 新生儿数量下降,中小学招的老师越来越少,某二线城市小学招 1 个语文老师,报了 80 人,还要求 “师范类 + 教资证”;就算考上民办学校,月薪也才 4K-7K,还得兼教美术、体育,没编制没保障,随时可能被裁。
考公是汉语言的 “另一条路”,可竞争比高到 “吓人”—— 某省公务员考试,汉语言能报的 “三不限” 岗位,竞争比 200:1,比法学、公共管理的岗位还卷;要是考不上公,汉语言毕业生只能做 “文案搬运工”(抄公众号文章、写产品说明书)、“新媒体小编”(发微博、微信,月薪 4K-6K),四年学的 “唐诗宋词”“文学评论” 全白费,比当初学新媒体运营的学生还低薪。
给文科考生的 3 个 “救命建议”
1.别选 “空泛专业”,优先选 “有具体方向” 的:比如想做老师选师范专业,想做文案选 “网络与新媒体”,想做 HR 选 “人力资源管理”,这些专业有技能,找工作不用愁,比管理类强太多。
2.早准备 “考公”,抓住应届生身份:文科就业的尽头是编制,大一就开始练行测、申论,大二考教资证、计算机证,大三参加 “三支一扶”“选调生”,应届生考公竞争比低一半,比毕业后再考容易太多。
3.学 “跨专业技能”,给自己留退路:比如法学辅修 “金融”,做企业合规;汉语言学 “短视频剪辑”,做新媒体运营;管理类学 “Excel 数据分析”,做 HR 数据岗,技能在手,就算不考公,也能找到好工作。
文科选专业,别只看 “名字体面”,要选 “有技能、有出路” 的。
这 4 个专业之所以 “惨”,不是因为文科没前途,是因为专业太空泛,没硬技能,最后只能 “考公一条路”。
26 届文科考生别盲目跟风,选对专业,比努力更重要,不然毕业只能 “失业或做销售”,追悔莫及。
来源:狐狸先森讲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