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壹点灵首席专家:一个“握手”的请求背后,咨询师究竟在想什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21:24 2

摘要:走进壹点灵北京门店,前台接待的姑娘带我进入咨询室,窗外的阳光打在柔软的沙发上,一株绿植在墙角茂盛的开放,此时朱老师递过来一杯温水,笑着问“是来采访的殷殷吗?”——这一切像是走进了一个“允许我们卸下防备”的空间,细节的暖意里藏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走进壹点灵北京门店,前台接待的姑娘带我进入咨询室,窗外的阳光打在柔软的沙发上,一株绿植在墙角茂盛的开放,此时朱老师递过来一杯温水,笑着问“是来采访的殷殷吗?”——这一切像是走进了一个“允许我们卸下防备”的空间,细节的暖意里藏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更意外的是,周三的中午,咨询室的门牌竟有大半在咨询中,原来有这么多人,都在悄悄寻找能安放情绪角落。

文章开始前,请让我们一起想象下述问题:

咨询室里,来访者非常崩溃,他忍不住伸出了手,想要抓住心理咨询师的手,咨询师该怎么办?

如果握手,那违反了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

如果避开,来访者会感受到什么?

身为一位正在成长中的咨询师,我也非常好奇,资深的咨询师会如何面对这样的请求?他们又会觉察和考虑哪些事情?

于是我来到线下,面对面采访了壹点灵北京门店的负责人朱萍,作为从业十年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她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她也表示:

真实的咨询情境永远不是简单的yes or no。这里面包含着非常多需要被看见的复杂感受,但重要的是,咨询师要永远把来访者的福祉放在心上,在咨询关系里既能守住边界,又能让来访者感受到被支持和接纳。

▼ 以下是我和朱萍的对话(文中提到的案例为综合提炼后的虚构情境):

(一)为什么原则上“不能握手”“不能收礼”?有没有例外?

我:很多人会好奇“来访者能不能和咨询师握手”,从专业角度看,为什么原则上不建议这种肢体接触呢?

朱萍:不能与来访者握手,背后其实是要规避两方面风险,一是对来访者的心理风险,二是对咨访关系的专业风险。

比如有些来访者可能有过边界被侵犯的创伤,哪怕只是握手,也可能触发他的退行——退回到小孩状态,对咨询师产生过度依赖,反而对咨询进程不利,甚至造成二次伤害。

第二,咨访关系是专业关系,不是现实里的社交关系,握手这种肢体接触很容易模糊边界,让来访者误以为“我们的关系很亲密”,进而产生情感依赖,偏离解决核心心理问题的目标。而且社会新闻里也有教训,很多咨询伦理违规的情况,都是从这种看似“小事”的肢体接触开始突破的,所以原则上必须谨慎,能不做就不做。

此外,无论是美国心理学会(APA),还是中国心理学会(CPA),都在伦理守则中明确规定:

咨询师要避免与来访者发生可能影响客观判断或损害信任的双重关系。身体接触,例如握手就很可能发生逾越界限的风险。

我:那有没有例外情况?比如来访者情绪崩溃,主动想握手寻求支持,这种时候能同意吗?

朱萍:就我而言,我还是不会去突破这个边界,我可能会在来访者崩溃时坐在他身边,跟他说“我会坐在旁边陪着你”,毕竟肢体接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太高了。

我:除了肢体接触,来访者给咨询师送礼物也很常见,比如奶茶、蛋糕等,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朱萍:关键是先跟来访者聊“这个礼物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比如有人带蛋糕来,可能是从来没人陪他过生日,想在咨询里找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把这些聊透了,本身就是咨询的一部分,能帮你看到他的真实需求。

我曾经收过来访者的一本书。当时那个来访者送书,是把书当成了一个“情感客体”—— 对他来说,这本书能代表“我们的咨询关系虽然结束了,但没破裂”,他离开后看到书,也能有点心理安慰,这样对他适应关系结束更有好处。所以虽然礼物处理要谨慎,但那次我还是接受了,也跟他表达了感谢。不过不管是送书、握手还是拥抱,核心都是要先跟来访者聊透“这个行为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能光看表面动作。

采访者:处理这些边界问题时,咨询师自己要注意什么?会不会不小心把自己的情绪带进去?

翟婧雅:肯定要做好自我觉察。比如收到礼物时,先想想自己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觉得温暖,还是有点慌,或者觉得有压力?得分清这个感觉是“对礼物本身的反应”,还是自己的一些惯有的模式出来了。比如有人一收到礼物就想接受,可能是自己平时就习惯讨好别人,怕拒绝会让对方不高兴,这时候就得警惕,别因为自己的部分破坏了专业边界。还有,要搞清楚“我做这个决定,是为了来访者好,还是为了满足我自己”。

要是拿不准,就赶紧找督导聊,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也需要不断地成长。

(二)咨询师该如何处理好“边界”与“温度”的平衡?

我:大家总说“咨询要有温度,但又要守边界”,这两者该怎么平衡?

朱萍:核心还是看咨询师人格稳定度和灵活度。灵活度不是说随便突破边界,而是建立在两方面基础上: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够扎实,二是自身人格够成熟,能根据不同来访者的情况,自然地调整回应方式。

其实咨访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练习场”。首先得靠咨询设置明确边界,比如提前24小时预约、不能临时取消,这些规矩不是冷漠,是让他先体验“什么是健康的边界”。而温度和人情味,就体现在咨询师的态度上——不做评判,无限趋近于理解面前来访的态度和过程,这对来访而言也是个治愈的过程。这能帮他慢慢建立信任感,也学会容忍“不是所有需求都能被满足”,比如接受“咨询师没法随时回应”,慢慢在心里留出包容边界的空间。

我:有没有具体的例子,可以展现这种平衡?

朱萍:我突然想起行业里一位大咖分享过一个例子,来访者好像要做一些破坏性的行为,然后咨询师的回应非常值得借鉴。

咨询师大概是这么说的:“如果你这样做的话,首先你觉得我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我可以怎么帮到你?其次,你现在要做的事,我得告诉你,不利于你我之后的咨询。不过,作为你的咨询师,我能为你做这些事……”核心就是一方面直接点明来访者的行为有破坏性,会破坏咨访关系,同时又告诉他自己能提供哪些支持。这种回应既守住了边界,又给了支持。

我:要是来访者有自杀风险,比如不愿意去医院,又有自伤行为,这时候怎么平衡“必须就医的专业责任”和“不让他觉得被抛弃”?

朱萍:首先得明确,有自杀风险的时候,建议就医是底线,不能含糊,得跟他说“根据你的情况,必须去精神科医院就医,如果说你的症状继续加重的话,可能心理咨询帮到你的非常的有限,我能帮到你的也有限。”,让他知道这是专业判断,不是推开他。

但同时也得听他为什么不愿意去,是怕家人知道,还是怕医院环境?然后一起想办法,比如“要不要找你信任的家人陪你去”“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医院的流程,减少你的担心”。不能逼他,也不能放弃,一边坚定地告诉他“必须就医”,一边让他知道“我会帮你一起面对”,这样他就不会觉得被抛弃了。

(三)面对此类情况,平台会做哪些努力与保障?

我:从平台角度看,怎么确保咨询师都能做到“守边界又有温度”,不会出伦理问题?

朱萍:首先入驻的时候就严格筛选,学历、受训经历、督导小时数都得审,不符合专业框架的直接淘汰。

然后会定期组织伦理培训,拿真实案例来讲怎么处理边界问题,比如“来访者送礼物该怎么办”“遇到肢体接触请求怎么回应”。

还有,平台会要求咨询师记录咨询过程,定期交督导报告,通过这些来监督。要是来访者反馈问题,平台会快速介入,不会拖着。比如有人说咨询师收了贵重礼物,平台会马上调查,属实的话就按规定处理。相当于平台给来访者和咨询师都加了一层保障,让“边界和温度的平衡”有制度托底。

走出壹点灵门店时,午后的阳光刚好柔和下来,我想起和朱萍老师的对话,才更明白“温暖而有力的支持”不是一句空话。

在朱老师的分享里,每一个观点都带着对来访者的理解接纳和对伦理的敬畏,比如聊到“不握手”时,她没说“这是原则”,而是解释“怕触发创伤”;聊到自杀风险时,她强调“坚持不放弃”而非“必须听话”。

再回头看标题里“一个‘握手’的请求背后,咨询师究竟在想什么”,那或许是“这样做能否帮到你”“如何在专业框架里给到支持”“这背后是否有自己的需求而非来访的需要”,最重要的是,一切为了来访者的福祉。

而壹点灵从门店氛围到平台制度,都在为这种“专业的温暖”托底——让来访者敢来,让咨询师会帮。

来源:健康小喵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