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嚷着润到海外去拥抱所谓的自由甜美,有人披着高知专家的外衣,一遍遍兜售投降论。他们究竟是谁?被新华社点名之后,是否真正承认过失、检点过言行?问题不复杂,却牵着中国人最在意的两样东西——骨气与事实。
中国发展得再好,也总有人宁愿弯着腰活着。
有人嚷着润到海外去拥抱所谓的自由甜美,有人披着高知专家的外衣,一遍遍兜售投降论。他们究竟是谁?被新华社点名之后,是否真正承认过失、检点过言行?问题不复杂,却牵着中国人最在意的两样东西——骨气与事实。
先把我们不行的底牌掀开。货物进出口总额,连续7年世界第一;全球贸易里,我们占了12.4%的份额,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谁离开谁更难受。
工业与制造业增加值,已连冠14年。
制造业一项,我们做出约4.7万亿美元的规模,美国是2.7万亿,差距不是小数点后的抖动,而是量级的鸿沟。
脚下的路同样能说明问题:4.5万公里高铁、18.4万公里高速,叠加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络——这是国家运行的血管系统。
新赛道更不用谦虚:新能源汽车、锂电、风电装机持续领跑。消费电子上,我们一年能做出11.4亿台智能手机,美国则是1.24亿台。
科研呢?2014—2024十年,中国国际论文发表量498万篇,超过美国的455万篇。芯片受阻?封锁逼来的是自主架构与64层3D NAND的突破,用十年追了别人二十年的路。数据冰冷,但冷得教人清醒。
骨气也不能少谈。19世纪的炮火曾把国门撕开,割地赔款,千疮百孔,中国却没有作为整体跪倒。14年抗战,风雨如晦;抗美援朝,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强敌,依旧把战线硬生生顶回去。
历史写明白了:投降从来换不来体面,只会换来更深的压迫。这个民族的底色,是宁折不弯。
再看那些鼓噪投降的面孔。
其一,马臣,自称科技领域专家。查一查,他那家公司的注册资本不过一万元,法人老板就是他自己。2018年中美摩擦最紧的时候,他写了七千字长文,核心观念一句话——赶紧投降。
他的算法颇自得:现在站着举手,代价小;再晚点,只能标准跪姿,更没面子。
把国家博弈降格成街头算术,既抹杀尊严,也看不见未来。他还放过一句金句:中国芯片到死也赶不上美国。这不是科学判断,是直白的宿命论——把差距当宿命,把努力当笑话。
其二,胡伟,上海交大教授,简历漂亮、奖项不少,按理说该是学术的顶梁柱。
但他的话更炸裂:把中美走到今天的责任往中方身上推,还让中国先检讨,博得美国原谅;还有俄乌战争一开打,他赶快说与俄罗斯切割,向西方靠拢。
2023年,他还跑到《纽约时报》上写稿,把复杂的利益互换描成美国单向的施舍。字里行间,完全是是典型的奴仆思维。
把这些谬论与如今的现实对比一下,就有了结论:芯片注定追不上?可是我们顶着封锁硬生生啃下自研架构,3D NAND 量产上马。
再说责任全在中方?看看两边的数据和产业链的相互依存,到底是谁离不开谁?面对外部打压,谁真在做学问,谁骨头发软,一目了然。
公众同样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那段时间,舆论场火力全开,大家高喊投降派、汉奸。
新华社直指这类话术是软骨气的伪理性——披着为你好的外套,实则搅浑水、泄人气。可他们认错了吗?更不见得。只是悄悄的隐身,对事实视若无睹。
有人可能会问何必较真?因为这不是观点不同那么简单,而是底线之争。一旦把投降当优先选项,尊严先被折价,创新被边角化,国家的长线筹码也会被拿去换眼前小利。
竞争加速的年代,悲观最爱装成冷静。危险在于,它逼人放弃试错,诱导社会忽视长期积累,让国家错过窗口期。
再回望这几年,国外阻断、围堵的剧本一直有。但结果呢?产业链更韧,供给更分散,科研投入更硬核。
许多原本性价比不算亮眼的自研项目,在被迫换挡之后,一坑一坑填,终于把技术洼地抹平。外部压力一时之间成了催化剂。
把镜头拉长看,跪久了的思维只是百年自卑的回声,迟迟不肯退场。国家硬实力在走陡坡,心态的版本更新却慢半拍;两者撞在一起,杂音就刺耳。可规律很简单:实力会改写叙事,数据会自证,事实最会说话。
必须强调:这不是自嗨。
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博弈里躺赢,我们当然也不行。也正因此,更要识别那些把让步包装成理性的声音。理性不是认命;理性是看清底牌后的稳步加码,是在风险与机会之间做硬核的工程学算计。
更要紧的是,我们把注意力放哪儿。
别被投降二字牵着走,不如把目光交给实验室、车间、工地和码头。那些人不空谈,他们在推进工艺、修设备、跑流程,一步一步做实事。民族的未来,不会由少数人的悲观预言写成,而是由亿万普通人的耐心打磨出来。
至于马臣与胡伟?不过是崛起路上的小插曲。我们要知道,当自身的发展已经引起敌人不安甚至攻击时,我们要牢牢掌握叙事;当心跪的旧影不甘退场,社会更需要清晰的事实和价值坐标。
等这块坐标牌立稳了,投降主义自然无法存活。留下来的,会是一种更从容的自信——不喧哗,不虚张,用一项项确定性的进步,把注定不行的宿命论,一寸一寸拆掉。
来源:山丘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