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联社9月8日讯9月6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26期在上海浦东圆满举办。本次活动以“孵化希望・投资未来: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资本摇篮”为主题,汇聚孵化器领域、股权投资领域专家与企业家智慧,聚焦孵投联动创新路径、专业孵化器价值构建、深度孵化模式探索及国际资源整合实践等方
财联社9月8日讯 9月6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26期在上海浦东圆满举办。本次活动以“孵化希望・投资未来: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资本摇篮”为主题,汇聚孵化器领域、股权投资领域专家与企业家智慧,聚焦孵投联动创新路径、专业孵化器价值构建、深度孵化模式探索及国际资源整合实践等方向,共同探讨科技创新驱动下,孵化器与股权投资深度融合助力早期科创企业成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
让生物公司回归“设计公司”本质 孵化器破解初创企业成长瓶颈
飞镖创新研发中心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朱鹏程作为主嘉宾,围绕“孵投联动”展开分享,他指出,生命科学领域与汽车、电子等成熟产业不同,仍以“药物发现”为主,未形成高度分工、模块化的工程化体系,导致技术难以标准化、复用化,制约了创新效率。
“传统孵化器多依赖政府或高校支持,市场化运作能力不足,难以充分满足科创企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全链条需求。”朱鹏程表示。
朱鹏程回顾了自身创业经历,早年在波士顿以科学家身份创办生物医药企业时,他深刻体会到在非科研领域面临的诸多困境:实验室建设、危废管理、仪器采购与调试等运营事务均非其专业领域,而这些“非核心工作”却耗费了大量精力。这一经历让他意识到,大量科学家创业时都面临这样的难题。
基于此,他在波士顿率先探索市场化孵化模式,建立了共享实验室,为科学家提供轻资产创业空间,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入驻。2014年,他进一步升级模式,打造“2.0版本”的“大众创新实验室”——全球首个Class A级创新研发中心,不仅提供对标跨国药企的高品质研发空间,还配套驻场研发服务。
2017年,朱鹏程看好上海的研发供应链优势,将业务拓展至上海,一方面复制波士顿的高品质基础设施与运营管理服务,另一方面充分整合本地生态资源,构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研发服务+投资孵化”的全链条体系,并引入AI技术优化服务效率,历经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三个发展阶段。
为解决“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他联合全球知名企业共建了15个专业化研究中心,如与美国Charles River Labs合作建立动物研发中心,与德国美天旖合作搭建细胞工厂等,借助外部专业资源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更关键的是,朱鹏程探索出“沉默技术共享”模式——通过平台链接,将企业独家但未市场化的技术转化为公共服务资源。此外,他还构建了“模块化协作”机制,即在同一空间内,不同团队、合作机构可高效配合完成复杂项目。
朱鹏程强调,“孵投联动”的核心价值在于让生物公司回归“设计公司”本质,通过整合共性资源,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创新研发“10%成本、60%以上效率提升”的飞轮效应。未来,飞镖创新将持续推进“生命科学工程化、生物公司设计化、创新孵化制度化”,助力全球健康产业发展。
超前孵化,早期投资是关键
对于孵化器如何与初创公司配合,莘泽智星港合伙人徐荣博士结合自身民营孵化器的实践认为,过去10年间中国生命健康医药领域研发进入临床研究的比例从3%提升至28%,专利数量、人才储备等红利持续释放,但该领域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特点,对孵化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传统孵化器多从企业创立后介入,而我们更注重‘超前孵化’,在成果、想法阶段就推动其向产品转化。”徐荣博士表示。
在徐荣看来,一个成果从早期的想法到最终成为一个产品,会经历一个其称之为“概念验证”的阶段,也就是如何帮助一个idea实现它的技术和商业验证。
在具体实践中,徐荣通过四步构建概念验证体系:一是举办概念验证大赛,深入医院、高校、研发机构挖掘优质项目;二是组建专业团队,围绕技术、知识产权、用户需求制定“减法式”概念验证计划;三是配置概念验证基金,为项目提供早期资金支持;四是链接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产品实现商业化、规模化。
在这一体系下,通过早期挖掘、专业陪伴、资金扶持、资本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徐荣精准解决了生命健康领域科学家创业时普遍面临的“成果转化无方向、早期研发缺资金、商业落地少资源”等痛点。
徐荣表示,服务科学家群体需做到理解和补位支持,未来将继续以双基金模式,做好“成果到产品”的转化桥梁,让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落地为市场商品。
中科创星科创生态部负责人施伟以“硬科技孵化”为核心,分享了中科创星“研究机构+早期投资+创业平台+投后服务”的生态化模式。
中科创星起源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成果转化团队,因发现科学家创业时存在项目缺少资金的短板而于2013年成立并发起首只基金主要关注早中期项目,截至目前,已投资超过530家硬科技企业,其中100多家早期项目已成长为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投资策略始终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并在投后提供商业、团队、市场等全链条支持。今年7月,中科创星设立26.17亿元的“先导创业投资基金”,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光子芯片、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
“早期投资不能等风口,需提前2~3年,甚至5-10年布局、培育。”施伟举例说,2013年,中科创星就开始布局光子技术,2014年开始投资光电芯片和半导体,2015年开始投资商业航天,2016年开始投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2017年开始投资新能源,2018年开始投资量子计算,2019年开始投资储能,2020开始投资大飞机产业链,2022年开始投资可控核聚变。
从论文和原理阶段介入,中科创星帮助科学家实现项目的成果转化,推动“技术资本化”向“人才资本化”转变。基于此,中科创星提出“超前孵化”与“深度孵化”双轮驱动模式,在论文发表、原理验证等极早期阶段即介入项目,与科学家协同共创,系统推进其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从0到1”的跨越。
全球视野下的开放创新
璞跃中国首席执行官特别助理张剑锋从国际资源整合视角,分享了开放式创新在“孵投联动”中的实践路径。
“创新并非单一主体行为,而是多元主体融合的结果。”张剑锋以璞跃源于硅谷的背景为例指出,硅谷的成功在于其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涵盖初创公司、高校、大企业、投资机构和政府等多个主体。
2016年璞跃进入中国后,将这一理念本土化。一方面,在服务国际龙头企业和国内企业时,积极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与跨界创新,聚集同一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关注优质初创公司;另一方面,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既组织国内企业赴硅谷、欧洲等地对接海外先进技术与龙头企业、初创公司资源,也引入国外优秀企业落地中国。开放式创新强调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联动,同时要求企业兼顾向外开发和对内开发,将更好的技术应用到企业内部。“孵化器”可以帮助初创企业与大企业产生链接和对接,成就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另外,张剑锋强调,构建创新生态需注重“打地基”,关注年轻人和尚未被发现的潜在项目,秉持长期主义和包容试错理念,打造开放的创新社交网络,而非仅追求“独角兽”企业。
愈方生物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张家毓博士作为“被孵被投”企业代表,分享了生物医药领域成果转化的感悟。
2021年,愈方生物从高校的一个idea起步,聚焦心力衰竭基因治疗,在“孵投联动”支持下,4年间完成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关键跨越。
“心衰治疗存在重大临床缺口,国外患者5年生存率50%,中国仅30%。我们的目标是开发出能逆转死亡率、老百姓用得起的基因治疗药物。”张家毓表示,愈方生物的技术通过保护心肌细胞端粒,实现“一针解决”心衰问题,这一过程中,孵化器和投资机构的支持至关重要。
2021年,愈方生物的成果参加并获得了德国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创新大赛冠军,得到国际药企认可;2024年,愈方生物完成第二轮融资并进驻前沿中心;2年前,其在上海东方医院启动临床IIT,成功让一位三级心衰患者恢复至接近健康水平。
张家毓认为,“孵投联动”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资金和空间,更带来市场化和临床视角的指导,帮助企业少走弯路。未来,他希望继续依托上海的创新生态,推动心衰基因治疗产品进一步落地,惠及更多患者。
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协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此系列活动将构建与“陆家嘴论坛”相呼应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机制化、场景化、国际化运作,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