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发力 “链”下见效——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22:35 1

摘要:说起一个月前抢收抢售的情景,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瓮背村党支部书记杨慧还是很激动。“订单像雪花片一样飞来,全村人齐上阵,摘果、分拣、打包、封箱连轴转,最后15万斤黄桃全销空了。”

说起一个月前抢收抢售的情景,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瓮背村党支部书记杨慧还是很激动。“订单像雪花片一样飞来,全村人齐上阵,摘果、分拣、打包、封箱连轴转,最后15万斤黄桃全销空了。”

集体经济增收,群众受益。围绕推动产业发展强村富民,瓮背村“两委”主动扛起村级发展“主心骨”责任,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用心打造“瓮背”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支撑。我省各地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探索“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协同”模式,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以党建引领产业升级,助推业兴民富。

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瓮背村群众采收黄桃。(肖浩 摄)

支部建在产业链

看着满载蔬菜的货车驶离田间去往粤港澳大湾区,贵阳市清镇市红枫湖镇骆家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政伦不由感慨:“从2012年村集体经济负债2万元,到2024年创收65万元,产业路子走对了。”

2019年,贵阳市推进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李政伦紧抓机遇,成功争取3206亩基地落户,并积极探索支部联建共建模式,推动村党员与蔬菜保供基地共建党支部,6名党员率先打造6个示范棚。

党员做示范,群众跟着干。如今,村里210个蔬菜大棚既保省内“菜篮子”,又远销粤港澳大湾区,累计带动16万人次就业。

围绕党建抓产业,抓好产业促发展。近年来,各地按照“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党建引领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党支部+”融合发展模式,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建在产业链上、设在专业合作社里。

以强基层组织、强集体经济、富农民“口袋”“脑袋”为目标,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新寨镇整合21个村集体资源,组建新寨强村富民综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化、市场化运作。

遵义市正安县杨兴镇桐梓社区党总支主动对接农科院引进优质品种,党员先锋包片指导,大力发展油菜产业,2024年,社区集体经济累计收入345.9万元,产业红利惠及全体村民。

堡垒“强”在最前沿。各地在建强组织链上精准发力,有效带动项目、人才、服务等关键资源向农业产业发展全链条集聚,破解基层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实现组织优势与产业优势同频共振、相融互促。

黔东南州镇远县党员干部在羊场镇天麻种植基地帮助采挖天麻。(李安生 摄)

党员聚在产业链

覆盖全县7个乡镇18个村,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棉花村紫薯已成为带动一方增收的“宝贝”。“从地里挖出来就直接装车,有时候游客还上门来买。”棉花村党支部书记王堂亮说。

从“土疙瘩”到发展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撑产业,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功不可没。

2022年,选定紫薯产业后,中组部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刘开福和村干部就带头租田试种5亩,带动党员、村民种植67亩。“当年就收了5.7万斤紫薯,市场价差不多2元一斤,效果立竿见影。”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眼见紫薯“有搞头”,大家种植积极性也高了。

次年8月,中组部驻台江帮扶工作组和村里合计后,邀请农业专家到村指导,明确打造“台江高山紫薯”品牌。2025年,全县紫薯种植面积达1050亩,覆盖约1800户农户。

既当“先行者”,又当“服务员”。广大党员干部把党旗插在产业发展关键处,以“跟我上”的担当代替“你们干”的号召,让群众发展产业有方向、得实惠。

遵义市仁怀市高大坪镇发挥党员农技人员先锋模范作用,实行“水稻+油菜”“高粱+蔬菜”轮作经济,实现一田多收、四季多得。

黔东南州雷山县方祥乡水寨村成立党员助销专班,依托“姑妈篮球赛”流量和县域展销平台,线上线下联动销售高山冷水鱼。

各地还精准聚焦村组干部、返乡创业人员、返乡大学生等群体,注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着力破解人才瓶颈,激活内生动力。

群众富在产业链

“家人们,咱独山大米颗粒饱满、口感软糯……”走进黔南州独山县麻万镇一处农家小院,直播带货主播卢方贵正热情地向网友推介独山大米,镜头外,订单提示音不断响起。

“平均每场直播能售出3000多单,最多可突破上万单。”借助卢方贵的直播间,独山大米、猪肉、葡萄等农特产品插上翅膀,销往全国各地。

前端产业选得好,中端管得好,后端必须卖得了、卖得好。我省出台《2024贵州农村电商直播大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依托新媒体平台流量优势宣传展示多彩贵州美丽风貌、展销多彩贵州好产品,有效解决产业发展后顾之忧。

在延伸农特产品服务链的赛道上,各地实招频出,打通从田间地头“最初一公里”到消费者手中“最后一公里”,让黔货出山路子越走越宽。

六盘水市水城区猕猴桃种植规模达11.2万亩,不仅在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建有线下销售实体,还远销加拿大、俄罗斯等国,近5年总产量达18.4万吨,总产值36.8亿元,惠及农户1.8万余户约7万人。

作为“中国薏仁米之乡”,黔西南州兴仁市构建“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链条体系,培育20余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薏仁米代餐粉、薏仁油、薏仁面膜等产品,引入电商企业搭建线上销售渠道,推动薏仁米产业从种植端向高附加值、多渠道销售端跨越。

农户忙着种植管护,合作社专注品质把控,企业做好销售服务。放眼黔贵各地,正立足资源禀赋,描绘“支部强起来、党员动起来、群众富起来”的生动图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孙蕙

二审 张齐

三审 孙晓蓉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