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正义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热度持续刷屏,在舆论场的讨论度居高不下。这场晚会通过音乐、舞蹈、情境戏剧等多重舞台艺术形式,潜在地贯穿了中国人民对这段历史的情感逻辑;综合运用舞台表演、多媒体沉浸式音效等多种表现手
日前,“正义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热度持续刷屏,在舆论场的讨论度居高不下。这场晚会通过音乐、舞蹈、情境戏剧等多重舞台艺术形式,潜在地贯穿了中国人民对这段历史的情感逻辑;综合运用舞台表演、多媒体沉浸式音效等多种表现手段,形成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历史情境,让国人“秒懂”,引国人共鸣。
九三文艺晚会出圈,核心在于以“真实历史”为锚点,通过多元艺术融合(音乐/舞蹈/情境戏剧)、年轻化创作团队主导、沉浸式舞台技术加持,将宏大历史叙事落地于个体命运刻画。同时,依托多平台传播与仪式感营造,既唤醒国人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又以创新表达打破纪念类晚会传统范式,为行业提供内容创作、情感共鸣与传播推广的标杆案例。
主题立意:
深刻厚重,引发情感共鸣
晚会主题紧扣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正义必胜”的主题鲜明且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坚定宣告,更是对正义、和平等人类永恒价值的彰显,能够引发全球华人乃至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共鸣。
晚会沿着历史时间线,展现了中华儿女从遭受侵略的苦难,到奋起反抗、浴血奋战,最终赢得胜利的全过程。这种对历史的回顾,唤起了国人内心深处对那段苦难历史的记忆,激发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让观众深刻认识到“胜利与和平”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捍卫和平与主权的坚强决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内容创作:
尊重历史,注重人物塑造
从行业角度看,内容是晚会的核心竞争力。该晚会在内容创作上精益求精,做到了尊重历史事实与艺术创作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晚会依据真实历史事件进行编排,让晚会具有厚重的历史质感,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也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严肃与庄严。
舞蹈《殇》真实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惨烈,“300000”醒目大字浮现那一刻,无人能抑制泪水;对胜利时刻的重现,尤其是那一声“日本投降”的红色电波,即便跨越八十载,依然拥有震撼心灵的力量;“那我们有自己的飞机了吗?他们还敢来吗?”“再也不敢,谁也不敢”,这段“时空对话”也荡气回肠;阅兵场面的舞台呈现,“中国排面”步伐铿锵、誓言回荡天地,声声必胜,气贯长虹……整场晚会,写尽了历史的艰辛与现实的涅槃。
另一方面,晚会注重人物群像以及普通人的塑造。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将宏大的历史叙事细化到个体命运,使观众更容易代入情感,产生共鸣。
“表演感染力很强,让人感觉后劲十足”“将先辈的赤诚担当演绎得淋漓尽致”“震撼与感动并存”“他们的眼里都是有光的”……年轻一代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身体力行地还原真实、对话过往,重温烽火岁月中的不屈之歌,与革命先辈同频共振,实现精神共鸣。这是一次对历史记忆的活态传承,无论对他们自身还是观众,也都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历史课,一场直抵人心的精神洗礼,给人以激励与鼓舞。
至晚会结束时止,包括“文艺晚会”“文艺晚会 好哭”“文艺晚会真的好震撼”“九三晚会这束光”“刘敏涛给我演哭了”“这是胡先煦吗”“吴越吴樾”“雷佳音和小栋哲”“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刘昊然台词”“罗晋台词”“文艺晚会节目”“文艺晚会节目单”“文艺晚会看到郭京飞了”“文艺晚会舞蹈殇源自紫金草女孩”等词条登陆热搜。
艺术表现形式:
多元融合,创新呈现
晚会综合运用了音乐、舞蹈、情境戏剧等多重舞台艺术形式,实现了多种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根据历史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将不同艺术形式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在音乐方面,《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旋律唤起了观众对历史的记忆,振奋人心;而《势不可挡》《命运与共》等新作则为晚会注入了时代气息。同时,音乐与舞蹈、戏剧等表演形式紧密配合,为节目营造出相应的氛围,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舞蹈表演在晚会中占据重要篇幅,众多知名舞者参与其中,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展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精神风貌。如《殇》用现代舞构架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没有晦涩的肢体语言,只有让人潸然泪下的真实感,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
情境戏剧则通过生动的剧情和演员精彩的表演,将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刘敏涛等演员的出色演绎,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抗战年代,亲身感受那段岁月的艰辛与悲壮。
此外,晚会在舞台视觉效果上也极具创新性,舞台装置、多媒体视效等手段,营造出逼真的历史场景。如演员“跌入”台阶裂隙形成南京大屠杀“万人坑”场景,投影在演员身上呈现干涸大地和炮火伤痕等,打破了舞台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史诗化的全景叙事。
主创与演员阵容:
年轻力量崛起,演绎精彩纷呈
这场文艺晚会,从台前到幕后,处处可见“青春面孔”。晚会导演由80后年轻艺术家担任,幕后编导团队中有大量90后,而00后演员占比更超过50%。这是一场真正由年轻人挑大梁的晚会,青春的活力气息与厚重历史主题的交融,别具深刻意味。
在演员方面,既有刘敏涛、雷佳音等实力派演员,用精湛的演技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有华宵一、张翰等众多优秀舞者,以优美的舞姿展现抗战精神。此外,大量00后演员和艺术院校学生的参与,为晚会注入了青春活力。他们虽然年轻,但在表演中努力寻找角色的情感共鸣,真切地展现出家国情怀,让观众看到了文艺事业的未来和希望。
除了众多歌手、演员的精湛表演外,演出总导演周莉亚、韩真也引发了网友的热烈反响,纷纷留言称赞“原来是你们”“导演太会了”“神仙安排”,好评如潮。
韩真(左)与周莉亚
此次“九三文艺晚会”中,两人通过“怒吼吧,黄河”“红星照耀中国”“不可战胜的力量”“共同的黎明”“正义永恒”5个篇章,展现出了史诗般的舞台叙事,再次感动观众。周莉亚、韩真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分享了她们的“创作谈”:“这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重大演出,既要依托史实,又要兼具文艺属性。我们的创新亮点是试图在历史表达中,把每个历史节点、一些重点舞台作品的人物拎出来,做一个戏剧性的‘闭环’。这是从整体结构考量上的尝试。”
创作过程中,她们也一直提醒自己:“艺术化处理人物时,一定要避免把真的故事说假了,要投入最真的情绪、最真的情感,把真实的故事讲出来。我们既要讲给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前辈听,也要讲给更多的年轻人听。”
“在艺术上有所追求,是我们创作的本能。”早前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周莉亚曾表示,“对于艺术追求,我们非常向往和一直执着的是,有一只手是朝前的,还有一只手是朝后的。你一定要拉着观众的手,带他们慢慢地走进剧场,慢慢地走进艺术,走进舞剧作品。这样才有更多的观众会去喜欢,会真正地去感受,从而喜欢更多的舞剧作品。”
在周莉亚看来,舞剧编导除了做优质内容创作者,还应链接院线与观众,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助力舞剧艺术发展。她也非常享受创作时刻,“作为创作者,对待每一个作品,每一个主题,都要倾其所有,呕心沥血、踏踏实实,全身心地去感受去创造。所以创作的那段时间是最安静最单纯的。创作完了以后,你把作品搬到舞台上,去和观众对话,去真正地传达想表达的东西的时候,也是最幸福的时候。”
传播策略:
多平台联动,扩大影响力
在传播方面,晚会借助多种媒体平台,实现了广泛传播和高热度持续。央视对晚会进行了直播,凭借其权威性和广泛的受众基础,吸引了大量观众收看。同时,网络平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晚会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刷屏,如微博上# 等话题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观众纷纷分享自己观看晚会的感受和体会,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传播。
此外,官方媒体和自媒体也纷纷对晚会进行报道和解读,深入分析晚会的亮点和意义,进一步扩大了晚会的影响力。这种多平台联动的传播策略,让晚会不仅在播出当晚受到关注,而且在后续几天热度持续不减,成为舆论场的焦点话题。
仪式感营造:
庄重肃穆,彰显精神内涵
晚会注重仪式感的营造,在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举行,本身就具有庄重的氛围。三军仪仗队的震撼亮相,更是将仪式感推向高潮,他们以整齐划一的步伐、威武挺拔的身姿,展示了中国军队的风采,也象征着中国捍卫和平与主权的坚定决心。
从白天的广场阅兵到晚上的文艺晚会,1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串联起一整部抗战史诗,形成了一种连贯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庄严,也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九三文艺晚会“00后”挑大梁,传承的不只是历史记忆,更是伟大的抗战精神,浓烈的爱国情怀,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价值观,使其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历史是由人民创造和推动的,而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历史的传承者,也是未来的续写者。历史应如何传承,未来又该怎样续写?答案藏在年轻人心中,笔,也握在年轻人手中。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