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2年,龙湖从重庆走向全国,却始终将“根”深植于山城。它读懂山的性格、水的节奏、人的期盼,并将这些理解转化为空间语言。
32年,龙湖从重庆走向全国,却始终将“根”深植于山城。它读懂山的性格、水的节奏、人的期盼,并将这些理解转化为空间语言。
作者|一 昂
编辑|刘珊珊
9月5日,重庆礼嘉。龙湖没有选择发布“成绩单”,而是发起了一场题为《世界聚场 龙湖答案》的城市共策沙龙——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提问”:一座伟大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共建者?
在这场聚焦“1KM²理想湖境”的对话中,龙湖提出:以滨水中轴+双TOD天街+公园+高端住区的融合形态,将国际视野与巴渝气质有机融合,为人、城市与自然提供新的相处界面。而这一愿景,恰恰源自龙湖在重庆32年的“城市学习”。
01
不是“开发商”,而是“城市学习者”
32年,足够让一家企业读懂一座城的脾气、记忆与渴望。
龙湖在重庆的叙事,早已超越“建房子 — 卖房子”的传统逻辑,转向更本质的命题:如何以专业能力回应城市真实需求?
2025年1-8月,龙湖在重庆实现销售额与销售面积双第一。但比数字更值得解读的是其背后的结构性能力:
在地产开发板块,御湖境5.31首开至今,已跃居2025重庆住宅销售金额榜首、观萃连续三月包揽区域“三冠”,背后是对重庆人居住习惯的深度捕捉:拒绝标准化复制,坚持“一地一策”,从早期香樟林到如今御湖境,始终贴合山水地貌定制产品;
在商业运营中,9月“三天街齐发”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对城市商业空白的精准填补:北城天街A馆焕新、江岸天街补位南岸高端商业、龙兴天街激活新兴板块——11座天街+2座星悦荟的网格化布局,实则是与城市人群消费升级的同频进化;
物业服务已完成从“社区服务商”向“城市空间运营商”的跨越,以“慧眼云平台”“HALO智能管控系统”构建智能运营体系,客户满意度连续16年超90%,并成功接管多个商业项目,为城市公共空间升级提供“龙湖方案”。
龙湖集团重庆公司总经理张荣雨表示:“重庆是龙湖的大本营。32年来,我们扎根重庆、深耕重庆,始终以学习之心探索,以创新之力前行。”这份坚持的背后,是一种深度融入城市肌理的“学习者心态”——不预设固化答案,而是持续倾听城市需求、响应时代变化。
02
从“造空间”到“织场景”:礼嘉的共进化实验
礼嘉,是观察龙湖与重庆共同进化的最佳样本。
2008年,龙湖以“悠山郡”首入礼嘉,不是简单拓荒,而是开启一场持续17年的“城市实验”:2012年,两江新宸、昱湖壹号等高端住区落地,重塑区域居住品质;2020年,礼嘉天街AB馆与龙湖总部同步启幕,注入商业与产业能量;2023年,北岸商业与24万㎡龙塘湖公园亮相,推动区域转向“产商居生态融合区”。
如今的礼嘉,单日客流量超40万人次,已成为重庆主城核心副中心。而最新落子的御湖境滨水街区,被定义为“长在公园里的开放式商业”——比传统商业更像公园,比公园更有内容。它打破传统商业封闭感,将跑步道、露营草坪与商业动线无缝衔接,构建承载亲子、社群、艺术等场景的“第三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透明化兑现”机制:滨水街区已确定设计方案,计划2026年第四季度全面竣工,2027年第四季度正式开业,确保首批住宅业主交付同年即享商业便利。
这种“同步运营、同步兑现”的能力,源于龙湖多航道协同的生态优势,更是其对“城市共建者”角色的深刻理解:不是简单建造空间,而是编织可持续的生活场景。
03
坚守长期主义:与重庆共策,与未来同行
“为何龙湖能在重庆32年持续领先?”张荣雨总结为三大核心:
业务与城市发展对齐,不以短期利益为导向,而是回应真实城市需求;
以民生为本,用龙湖的专业能力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坚守长期主义:市场债券不违约、企业贷款不展期。
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龙湖集团净负债率控制在51%,平均融资成本仅3.58%,借贷年限接近11年——健康的财务姿态为其城市共建提供坚实支撑。
32年,龙湖从重庆走向全国,却始终将“根”深植于山城。御湖境的热销不仅是单盘成功,更是龙湖与重庆这座城市共同进化的结果:它读懂山的性格、水的节奏、人的期盼,并将这些理解转化为空间语言。
“始于重庆,始终重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龙湖的“重庆性”,就是它的未来性。
唯有与城共策,方能与未来同行。
来源:极点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