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平(现名:石平太郎),196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学于神户大学,日本籍,抨击中国的右翼日本学者,现为日本拓殖大学客座教授。
石平(现名:石平太郎),196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学于神户大学,日本籍,抨击中国的右翼日本学者,现为日本拓殖大学客座教授。
石平曾拥有中国国籍,赴日并取得日本国籍后,大肆散布虚假信息,同日本反华势力沆瀣一气,大肆攻击抹黑中国,在台湾、钓鱼岛、历史、涉藏、涉疆、涉港等问题上发表极端消极言论,当选国会议员后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一个中国原则,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石平现象”指的是一些人,特别是某些知识分子,从极端的民族自卑和自我否定立场出发,最终走向彻底否定中国、无底线美化西方的行为。要防范此类现象再次发生,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多维度的方案,既要有“堵”的硬措施,更要有“疏”的软建设。“爱国教育从娃娃抓起,讲好中国故事”是防范此类现象最根本、最积极的长期策略。
1. 根基层面:深化国民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
这正是“从娃娃抓起”的核心。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灌输,而是科学、系统、有吸引力的教育。
· 内容上: 不仅要“讲中国故事”,更要讲好、讲透、讲全中国故事。这包括:
· 辉煌的古代史: 让学生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建立文化自信的根基。
· 不屈的近代史: 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的苦难与屈辱,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发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产生自卑和怨恨。
· 奋斗的现代史: 客观、全面地讲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 辩证的世界观: 教育既要爱国,也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既看到中国的成就,也承认存在的不足;既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看清其固有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爱国者,而不是盲目排外或盲目崇外的“巨婴”。
2. 环境层面:营造健康自信的舆论氛围
个人的思想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强化主流舆论阵地: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扩大正面宣传,让主旋律、正能量充盈线上线下空间。
· 治理网络空间: 依法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精准打击和清理历史虚无主义、精日精美等歪曲事实、诋毁国家的有害信息,切断错误思想的传播途径。
· 鼓励理性讨论: 在坚持底线和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的、理性的批评和监督,并积极回应民众关切。这能增强社会的修复能力和凝聚力,避免矛盾积累后被恶意利用。
3. 法治层面:完善法律法规,划清言论底线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 明确法律红线: 严格执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惩治任何危害国家安全、尊严和利益的言行。让所有人清楚,批评建议和诋毁背叛之间有不可逾越的法律界限。
· 落实惩戒措施: 对于像石平那样公然背叛国家、侮辱民族的人,应依法依规采取必要措施,如其作品禁止传播、取消其基于中国公民身份获得的相关权益等,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
4. 个人层面: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自信
这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防火墙”。
· 提升媒介素养: 教育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警惕“信息茧房”和“意识形态陷阱”,不轻信、不盲从境外敌对势力的煽动性宣传。
· 树立健康心态: 引导国民建立一种平视世界的健康心态。既不“崇洋媚外”,觉得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也不“夜郎自大”,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而是保持自信、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
所以,笔者认为
防范“石平现象”再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
· 用优质的教育(从小抓起) 来夯实根基;
· 用清朗的环境(讲好故事) 来滋养土壤;
· 用健全的法治 来划定边界;
· 用理性的思维 来武装个人。
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强大辩证思维能力和高度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这样,无论外部如何渗透和蛊惑,社会的根基都将坚如磐石,此类极端现象自然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来源:华夏儿女们的会客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