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可比闹钟勤快多了,搁在欧洲队伍里,这事儿稀罕得像六月飞雪。大伙儿都记得樊振东刚来那会儿,俱乐部的节奏还像老挂钟似的,不紧不慢。队员们都是到点来,到点走,踩得准准的。可这位中国小伙子,活像上紧了发条,大清早馆门一开,人家已是汗珠子砸地板;晚上别人都家走灯亮了,
天还没亮透呢,萨尔布鲁肯乒乓球俱乐部的训练馆里,那“啪、啪”的击球声就敲碎了清晨的寂静,清脆得能钻进人耳朵里。
这可比闹钟勤快多了,搁在欧洲队伍里,这事儿稀罕得像六月飞雪。大伙儿都记得樊振东刚来那会儿,俱乐部的节奏还像老挂钟似的,不紧不慢。队员们都是到点来,到点走,踩得准准的。可这位中国小伙子,活像上紧了发条,大清早馆门一开,人家已是汗珠子砸地板;晚上别人都家走灯亮了,他还在屏幕前头琢磨球路,眼睛亮得跟探照灯似的。
日子长了,这光景儿谁能只当热闹看?起先大家伙儿是好奇,探头探脑。没过几天,队里的主力坐不住了。嘿,有人连周末啤酒节都推了,泡在馆子里加练——总不能让人落下太远不是?那感觉,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了颗石子,一圈圈涟漪挡不住地漾开去。
教练们咂摸出味儿来了:变了的哪儿是樊振东?分明是咱们自己!“跟着他的步子跑了,”他们后来是这么说的。可不是嘛,渐渐的,训练馆清晨那层薄薄的雾气里,人影儿多了起来。往日冷清的早晨,如今也添了几分人气儿,那球声听着都格外带劲了。
这变化,成绩单是最实诚的见证人。萨尔布鲁肯这支队伍,原来在联赛里也就中不溜秋,好家伙,这一季直接冲到了榜眼的位置!五年了,这可是头一遭的扬眉吐气。场子里更是热乎得紧——以前稀稀拉拉的位置,如今场场挤得满满当当,千人小馆愣是硬塞进了一千多号人,过道都加了塑料凳。球迷这热情,像被点着的干柴,噼啪作响。
场外的热闹也一点不含糊。俱乐部竟收到了用中文写的信,满满当当都是给樊振东打气的。这新鲜劲儿!球队干脆弄了个“东哥邮箱”,专门收这些从五湖四海飞来的问候。白的、黑的、黄的纸片儿,写着各色弯弯曲曲的字,堆在一块儿,像开无声的万国茶话会。
就连训练场上那些细枝末节,也悄悄转了风向。过去,发球机是公用的宝贝疙瘩,到点儿就得换人,规矩大过天。如今?俱乐部二话不说,新机器抬进门,热身时间也为樊振东调了调。有人嘀咕这算“开小灶”?可更多人心照不宣:人家那份“笨”功夫摆在那儿,这份周到,是他自个儿挣回来的体面。
这“笨”功夫,像块磁石,悄没声儿地把身边人也吸住了。德国队友们开始留意彼此,场上交流多了起来,连拧紧水龙头、收好球拍子这些芝麻小事,也自觉得像换了个人。他们自己都说,不是怕教练罚站,是那份“不能太掉队”的心思在作怪了——人都有个脸面不是?
就这么着,从起初的“瞧着你练”,到后来的“跟着你练”,整个队伍像被重新拧紧了螺丝,劲儿往一处使。这力量,不是喊两嗓子口号就喊得出来的,是训练场上日复一日的汗珠子摔八瓣,是千百次枯燥的挥拍里一点点熬出来的筋骨。
有人说,这骨子里的韧劲儿,是中国乒乓球的底色。樊振东把它带到萨尔布鲁肯,像播了颗种子,让人看清了顶尖运动员日复一日的“日常”究竟意味着什么。输赢嘛,不过是棋盘上的一个子儿。真正扎下根的,是那些近乎偏执的习惯,它们悄无声息地渗进了整支队伍的骨髓里,改写了一种活法。这改变,比奖杯更沉甸甸。
来源:醉美苗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