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及其价值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00:15 1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家庭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深入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道”与家庭伦理指

杨朝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家庭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深入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道”与家庭伦理指明了方向。“家道”与家庭伦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蕴含着丰富智慧与深刻价值,在现代社会仍意义重大。它不仅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更与国家繁荣、社会和谐紧密相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研究和弘扬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家道”内涵极为丰富,涵盖家庭生活各方面,包括成员关系准则、价值取向、治家理念与方法等。《周易·家人》云:“正家而天下定矣。”古人早已认识到家庭稳定有序对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而“家道”是实现家庭稳定的关键。传统“家道”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基本伦理规范,这些规范构建起家庭内部和谐关系的基石。父母慈爱子女,给予关爱教导,为子女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子女孝顺父母,尊敬赡养父母,传承家族美德与精神。兄弟间友爱和睦,维护家庭团结。夫妻相互尊重扶持,承担家庭责任。同时,传统“家道”注重家庭传承延续,强调家族荣誉与使命,通过家规家训等形式将家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代代相传。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著名家训,以深刻教诲和具体规范,全面指导家族成员的品德修养、行为举止、处世之道,成为传承“家道”的典范。

家庭伦理是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与规范体系,核心价值围绕亲情、责任与和谐展开。亲情是家庭伦理的情感基础,源于家庭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和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深厚情感纽带。这种亲情让成员间相互关爱、牵挂,愿意为彼此付出。责任是家庭伦理的重要支撑,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都有特定角色与责任。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夫妻有相互照顾、共同经营家庭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促使成员履行义务,维持家庭正常运转。和谐是家庭伦理的目标追求,通过遵循亲情与责任原则,实现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成员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也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基础。在家庭伦理中,尊重、包容、理解等品质不可或缺。成员间要尊重彼此个性、意愿和选择,包容缺点和不足,理解处境和感受,这样才能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爱与敬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体现,贯穿于“家道”的方方面面。从家庭中培养爱敬,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如《论语·学而》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作为爱敬的根基,在家庭中体现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互助。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不仅在于物质满足,更注重品德修养和精神世界的培育;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是感恩与责任的体现,这种爱敬是道德传承和家庭和谐的重要保障。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早在周朝初期,中国文化中就出现了“孝”的基本概念,当时的“孝”主要体现在祭祀祖先、传承家族血脉等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孝道文化不断丰富完善,逐渐融入传统伦理和社会价值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兴起对孝道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中深入阐述孝道,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将孝道视为仁爱的根本。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进一步拓展了孝道的内涵,将对自家老人的孝顺推扩至对社会上所有老人的尊敬。《孝经》系统阐述了孝道的理论和规范,成为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经典之作。在历史长河中,孝道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历经各朝代弘扬践行,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在家庭生活中维系亲情、促进家庭和睦,在社会层面也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

孝道在家庭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维系与滋养作用。从物质层面看,孝道要求子女赡养父母,为父母提供生活所需的物质保障。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基本回报,也是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社会,子女辛勤劳作,努力为父母创造良好生活条件,让父母衣食无忧。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但子女仍承担着关心父母生活、保障父母物质需求的责任。从精神层面而言,孝道更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陪伴。子女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选择,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倾听父母的心声。陪伴是给予父母精神慰藉的重要方式,与父母共度时光,分享生活喜怒哀乐,能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爱和家庭温暖。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这充分说明在孝道中,尊敬和关爱父母的精神层面远比物质供养重要。在充满孝道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更亲密融洽,家庭氛围更温馨和谐。孝道文化还能促进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形成良好家庭风气,使家庭成为每个人心灵的避风港和力量源泉。

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作为孝道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孝道的尊崇。“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等故事,虽带有一定时代印记,但生动诠释了孝道的内涵。其中部分故事如“郭巨埋儿”,在现代价值观下过于极端,但背后反映出传统孝道中对父母生存需求的优先考量。孔子说“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孔子家语·正论解》),其中包含了教化意义上的价值排序。当然,现代社会应摒弃这种违背生命至上理念的行为方式,但要理解其背后对孝道的重视,借助现代方式,如常回家看看、关注父母身心健康等践行孝道,让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绽放新活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变迁对家庭结构与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在家庭结构方面,传统大家庭模式逐渐向小家庭模式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年轻一代为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往往离开家乡在城市组建小家庭。这种家庭结构变化使家庭规模缩小,成员关系相对简单化。同时,由于工作压力增大和生活节奏加快,家庭成员相处时间减少,家庭凝聚力受到一定影响。在家庭观念方面,现代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对传统家庭观念产生强烈冲击。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信息传播的便捷,人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观念,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不再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例如,在婚姻观念上,离婚率上升、晚婚晚育现象增多以及对单身生活接受度提高等,都反映出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在亲子关系上,现代社会更注重子女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传统家长权威观念逐渐弱化,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和教育理念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家庭结构与观念的变化,给现代社会家庭伦理带来诸多挑战,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对家庭伦理产生深远影响。在传统社会,家庭养老是主要养老模式,子女承担赡养父母的主要责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子女面临巨大工作压力和生活负担,往往无法全身心照顾老人。另一方面,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子女数量减少,家庭养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相对不足。此外,老年人对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保障,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以及医疗护理等需求,这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全部需求。养老问题凸显对家庭伦理提出新挑战。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养老压力,可能会引发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在赡养老人责任分担、养老费用支出等方面,子女间可能产生分歧。同时,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缺乏精神关爱,“空巢老人”现象日益普遍,这也对家庭伦理中的亲情关系造成一定冲击。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既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权益,又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中的部分观念如男尊女卑、纲纪观念等存在争议,也对家庭伦理产生影响。男尊女卑观念出自《易传》,本意并非强调男权、轻视妇女,而是对男女内在修养的要求。但在传统社会,其与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相结合,导致女性权利被忽视。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成为基本价值理念,我们应摒弃传统观念中限制女性发展的部分,弘扬对男女内在修养积极引导的部分。

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对个人成长与价值观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道”与家庭伦理能为个人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在充满爱与关怀、遵循道德规范的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温暖安全,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品德。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日常生活点滴,父母向孩子传递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将伴随孩子一生,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例如,在注重孝道的家庭中,孩子从小目睹父母对长辈的尊敬关爱,自然会在心中种下孝顺的种子,长大后也会自觉履行对父母的孝道。同时,良好的家庭伦理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家庭中,孩子通过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和家庭责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逐渐成长为有担当的人。在与家庭成员相处的过程中,孩子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合作,这些能力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弘扬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能为个人成长发展提供正确方向和强大动力,塑造出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从社会层面看,弘扬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对社会和谐稳定与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谐稳定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当每个家庭都遵循良好家庭伦理规范,家庭成员关系融洽、相互关爱,家庭就会成为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更容易将和谐关爱传递到社会中,促进社会人际关系和谐。例如,充满孝道的家庭培养出的子女,在社会上更有可能尊重他人、关爱老人,为营造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贡献力量。同时,良好的“家道”与家庭伦理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友善等,都深深扎根于家庭伦理之中。通过家庭传承弘扬,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发展,成为滋养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源泉。此外,弘扬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还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能让人们安心工作、积极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家庭在教育、养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能减轻社会负担,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因此,大力弘扬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对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弘扬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从家庭伦理推演到社会伦理、政治伦理,是构建完整道德体系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家庭中的爱与敬向外延伸,形成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正如曾子所言“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孝道从物质供养到精神慰藉,再到使亲尊荣,有着不同层次。当个人将视野拓展至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就是在践行至高孝道。在社会上,孝悌化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爱护,如“四海之内皆兄弟”;在政治伦理中,领导干部关爱百姓,上下级之间形成和谐有序的关系,基于孝悌的伦理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家庭教育是传承弘扬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的关键环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通过讲述传统家训故事、引导孩子践行家庭伦理规范等方式,将“家道”精髓传递给孩子。同时,要注重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通过建立良好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更容易接受和传承家庭伦理观念。此外,制定家规家训也是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手段。家规家训是家庭伦理的具体体现,明确了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商讨制定家规家训,让孩子参与其中,增强他们对家规家训的认同感和遵守的自觉性。通过家规家训的约束引导,使家庭伦理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切实落实,形成代代相传的良好家风。

传承弘扬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不仅需要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还需要发挥社会教育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政府应加大对家庭伦理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道”与家庭伦理观念。例如,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制作播放相关公益广告、专题节目、文化纪录片等,向社会大众普及家庭伦理知识,传播优秀家风故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家庭观念。学校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将家庭伦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在学校课程中,可增加相关传统文化课程和品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伦理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此外,社区也应积极发挥作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文化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才艺展示、文明家庭评选等。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家庭成员感情,促进家庭间的交流学习,营造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社区氛围。同时,社区还可以设立家庭伦理咨询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家庭关系调解、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帮助解决家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维护家庭和谐稳定。通过政府、学校、社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家庭伦理教育的良好局面,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的社会氛围。

在传承弘扬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的过程中,要秉持包容创新理念。对于传统文化中存在争议的内容,如“二十四孝”等,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家道”融合创新的思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借助动漫、微电影等现代艺术形式有选择地重新演绎“二十四孝”故事,剔除糟粕,突出核心价值;改良传统的社交礼仪,使其符合现代社交礼仪规范;摒弃纲常观念中不合理的部分,将积极的道德规范与现代道德体系结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

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们深刻认识到传承弘扬传统“家道”与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面对社会变迁带来的家庭结构与观念变化以及养老等问题的挑战,我们应积极探索传承弘扬传统“家道”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培育良好家风,发挥社会教育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家道”与家庭伦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个人成长与价值观塑造,实现家庭幸福美满,更能为社会和谐稳定与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实道德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家道” 与家庭伦理的精华,将其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家庭力量。

来源:文以传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