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长剑-1000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才是西方最恐惧的武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00:14 1

摘要:93阅兵已经过去快一周了,西方各大媒体对于阅兵式上展出的装备还是鲜有报道,即使有涉及也是蜻蜓点水,但在西方各大军事论坛以及社交媒体上讨论却非常热烈,几天来种花家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阅兵装备的讨论,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93阅兵已经过去快一周了,西方各大媒体对于阅兵式上展出的装备还是鲜有报道,即使有涉及也是蜻蜓点水,但在西方各大军事论坛以及社交媒体上讨论却非常热烈,几天来种花家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阅兵装备的讨论,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很多网友都承认中国的DF-5C或者JL-3等这些导弹威力相当强大,但大都认为要是中国动用这些武器的话估计世界末日也到了,因此认为中国动用这些武器的门槛很高,但YJ-19以及CJ-1000这类高超音速导弹的门槛却很低,这两种将成为西方世界最为恐惧的武器!

CJ-1000导弹原先是被大家忽略的,因为它一直被装在发射场的箱式发射筒里,一台车两枚,阅兵彩排展出的武器那么多,少一个CJ-1000也不少!一直到阅兵式后央视解读称这种导弹是“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大家才如梦初醒,原来这次阅兵展出了两种高超音速导弹!

一种是YJ-19,也就是有个黑乎乎“下巴”的那款导弹,识别度很高;另一种就是CJ-1000了,装在长长的发射箱里,完全看不到里面是什么气动布局,不过呢根据YJ-19的高超音速进气道模式,大概也能勾勒出CJ-1000的气动外形。

目前参与报道的西方媒体中,比如简氏防务周刊、军事观察杂志以及美国顶级智库CSIS的报道对CJ-1000的评价极高,认为其使用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结合乘波体弹头,其弹道全程在大气层内,但属于极高的临近空间。使用上没有弹道导弹的顾虑,但却可能比弹道导弹更强的打击能力。

CJ-1000与YJ-19和DF-17这类高超音速导弹有什么区别?

对于西媒的这个反应很多网友都不明白,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DF-17,DF-21D和DF-26和DF-27都出来那么久了,西方国家的反射弧都那么长吗,到现在才知道高超音速导弹的厉害?其实DF-17这类导弹和这次阅兵式上展出的CJ-1000与YJ-19这类导弹差异很大。

DF-17这类属于高超音速滑翔导弹,CJ-1000与YJ-19属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推动的高超音速导弹,它们之间的区别有两个,一个是弹道模式,高超音速滑翔导弹的模式是导弹使用一枚大火箭,发射进入太空,然后重返大气层时进行高超音速滑翔。

滑翔弹头有两种,一种是类似DF-17这样的乘波体弹头,这种类型一看就知道是高超音速滑翔的类型;另一种是轴对称,带小翼的那种,看不出是滑翔弹头,但它也属于高超音速滑翔弹头,DF-26应该就是这类弹头。

CJ-1000与YJ-19的弹道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速度么基本应该在5~6马赫左右,再高应该比较难,末端俯冲攻击时候可能会超过10马赫。DF-17这类滑翔弹头,刚进入大气层内的时候可能在15马赫以上,但到末端攻击时估计也在10马赫左右。

另一个是推进动力不同,DF-17只有推进到太空的那段是有动力的,剩下的只是使用积累的势能滑翔。而CJ-1000与YJ-19在射程的大部分时间内都使用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提供的动力进行飞行,除了射程极限外全程都是消耗燃料的,因为超燃冲压发动机不能熄火,二次点火极为困难。

要以难度来看,CJ-1000与YJ-19的超燃冲压发动机要比滑翔高超要高一个数量级,因为滑翔高超要突破的是滑翔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以及耐高温又透波的外壳;但CJ-1000要突破的除了这几个技术外还需要突破“超燃冲压发动机”。

这种技术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这么说吧,冲压发动机大家应该都有了解一点,利用超音速气流经过进气道唇口的激波压缩,然后再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内混合燃料后点燃,这个技术难度有点大,但很多国家与地区都会,比如俄罗斯、法国、英国甚至日本和印度都装备了这类导弹。

但突破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国家只有三个,而能长时间稳定燃烧超燃冲压发动机,只有中国!因为在常规的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气流速度是亚音速,所以才被称为亚燃冲压发动机;而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气流是超音速,但燃烧传播速度是亚音速,你会发现一个事实,混合了燃料的气流还没点着就被冲到尾喷口了。

所以在超燃冲压发动机让火焰稳定燃烧简直就是个无解的难题,不过方法也不是没有,一种是火焰稳定器,另一种干脆就弄个小火箭,当然种花家都知道的技术只是原理而已,能辅助超燃冲压发动机稳定工作的技术都绝对不一般,反正不管如何,在YJ-19和CJ-1000上咱们都实现了。

CJ-1000与YJ-19的打击模式更恐怖

据目前公开的资料猜测,YJ-19的射程大概在1500~2000公里左右,而CJ-1000的射程更远,简氏防务猜测可能在5000公里+,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认为射程可能在7000公里+,国内媒体报道偏向于7000+公里,为什么呢?因为从中国沿海到夏威夷的距离就是超过7000公里的。

CJ-1000目前只有陆基版,只有能打击夏威夷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才才能对美国有决定性的威胁!CJ-1000不仅距离远,并且这种对这种导弹的拦截还非常困难,因为它的弹道还非常刁钻,按目前国内外媒体的猜测,这种导弹的弹道轨迹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助推段:导弹在固体火箭点火后后会迅速爬升并加速超音速模式:

模态转换段,可能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推进到2马赫+后启动亚燃/超燃一体冲压发动机,先进入亚燃模式,等到超过4.5马赫后再点燃超燃冲压模式,稳定燃烧后进入巡航模式;

另一种是助推段火箭推动直接超过5马赫后点燃超燃冲压发动机,因为亚燃/超燃冲压一体发动机模态转换非常困难,YJ-19应该是助推器直接推动到5马赫后再点燃,不过CJ-10000没见到助推段的尺寸,还不好分析模态转换过程。

巡航段:CJ-100和YJ-19的巡航高度应该在30~40公里左右,这个是有讲究的,一个是这个高度空气稀薄阻力小;另一个是这是能支撑超然冲压发动机工作的最高高度;还有一个是这里超出了爱国者的拦截高度,但又在萨德最低拦截高度以内,是个防空导弹的“三不管”的临近空间高度。

末端攻击段:进入目标范围后CJ-1000会大角度俯冲攻击目标,据社交媒体上的分析,CJ-1000的打击精度应该

打击目标:央视在探秘阅兵新锐装备栏目中有个说法是“可对陆海空体系节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这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是对陆基固定目标打击这是“基本盘”;第二是对海面目标进行打击,比如驱逐舰、航母等,就是移动目标;第三是对空打击,这是什么目标?

估计很多人有点懵圈了,巡航导弹还能对空打击?对了,就是高价值的预警机、加油机、巡逻机和反潜机这类目标,是不是有点超出了各位的想象?确实是这样,也超出了种花家的预料,因为用巡航导弹来打击空中目标,还真是第一回听说,但央视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各位见识到CJ-1000和YJ-19的牛逼之处了吧,更关键的是这类还属于巡航导弹一类的,比起滑翔高超容易被归类到战略打击范畴内的导弹相比,因为那个弹道轨迹容易被误会发射了弹道导弹!但动用这类巡航导弹的烈度相对就低了很多,全程大气层内飞行,人畜无害,各位不要慌,不是打小鱼虾米的,是用来打大家伙的!

这才是西方媒体对这种导弹恐惧的原因,毕竟动武阈值比战略导弹降低一个熟练级,属于常规战争,不会引发误会,想打就打,7000公里外也就50分钟抵达,要是YJ-17,全程10来分钟而已,吃碗面的功夫就完成打击了。

很多军迷朋友应该已经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中国装备的导弹序列中,亚音速比例不高,一半多都是超音速的,在2019年DF-17公开后,高超音速导弹进入装备序列比例越来越多,到现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推进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也已经装备了,这个发展速度以及在超音速领域爆发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鱼叉导弹

反而在美军的序列中几乎就没有超音速导弹(除开弹道导弹与防空导弹以及空空导弹外),目前还在美军服役序列中的BGM-109 “战斧”(Tomahawk)、AGM-129 ACM(先进巡航导弹)、AGM-86 JASSM、LRASM(AGM-158C,远程反舰/多用途巡航导弹)、AGM-84 “鱼叉”(Harpoon)无一例外都是亚音速。

LRASM算是最新的反舰巡航导弹,但也是亚音速,唯一的不同是比战斧和鱼叉系列多了一个隐身性能,这种看起来怪模怪样的导弹隐身性能确实不错,并且还低空掠海飞行,使用一台小型涡扇发动机,低空掠海极难被发现。

但这种导弹有个毛病,最高也只是高亚音速,掠海飞行确实很难发现,但在末端攻击时几乎是100%会被发现的,导弹速度大概只有300米/秒,假设5公里或者再低点3公里被发现,距离命中时间还有10秒,HQ-10(近程防空导弹)的反应时间只要几秒。

1130(近防炮,万发炮)启动只要零点几秒,最晚1秒后即可以密集弹幕覆盖来袭方向;另外还有LY-1激光武器,至少也有300KW的功率,对亚音速巡航导弹打击绰绰有余。各位看明白了吗?中国的舰队至少有三种武器可以在3公里内对其进行拦截。

但要CJ-1000或者YJ-19发起攻击的话,那拦截时间就极短了!10马赫速度,每秒3.4公里,还可以机动,目前能拦截这类目标的武器还没有,美军的密集阵根本无法拦截,海拉姆防空导弹一点用都没有,激光武器要拦这类目标至少需要兆瓦级!就算被发现了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击中。

美军不是不想高超音速导弹:是搞不出来

战斧巡航导弹和鱼叉(又名捕鲸叉)反舰导弹的成名都是海湾战争中的“沙漠风暴”行动,精确打击让全球目瞪口呆,当时出风头的还有F-117隐形轰炸机,之后B-2在1997年装备,F-22在2005年装备,隐身性能成了美军的杀手锏,也形成了路径依赖。

在这一过程中美军不断改进导弹的隐身性能,相对于高超音速模式,隐身投入成本低但效费比极高,另外超音速射程也偏近。这也是美军一直以来都没考虑超音速巡航以及反舰导弹的原因。不过美国的高超音速研究起步却一点都不晚。

早在2004年X-43A就突破了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在后续的测试中飞出了接近10马赫的速度;2010年左右时X-51A也突破了5马赫,各位是不是以为种花家写反了?其实没有,X-43A用的是氢燃料,这种燃料更容易实现超燃冲压技术;X-51A用的是碳氢燃料,后者更容易军用化,所以X-51A才是王道。

但是从2010年到现在,已经15年过去了,美国在高超音速导弹上毫无建树,吸气式高超最成熟的HACM据说已经成功进入研发的下一阶段,不知道按美国的节奏要到猴年马月了。滑翔高超方面,空军的ARRW项目基本已经下马,陆军和海军的LRHW(暗鹰)去年成功试飞了两次,最近刚试飞过,但是没公布结果,按美军不公布这个套路肯定又失败了。

所以高超音速导弹美军不是不想搞,是搞不出来啊,能怎么办?原因其实也简单,美国在高超音速上曾经走入歧途,在没有大量风洞数据条件下,使用计算机模拟数据就上了,但是高超音速下的湍流模型是无法用计算机来模拟的。

并且还有一个问题,计算机模拟的只是高超音速气动条件,在极高超音速的速度下,大气中的氮气氧气与飞行器表面还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这种条件除了用风洞不断去逼近真相外别无他法。

中国当年在超级计算机技术上比较落后,只能用风洞去吹,结果搞出了JF-12和JF-22风洞,其中JF-22是目前唯一能模拟从25公里到临近空间内0~33马赫高超音速数据的唯一风洞。想要在高超音速技术上突破,很简单,造风洞,不断吹就可以,美国人从现在开始造也不晚!

比较有意思的是前几年国内顶级期刊上还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美国在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上的路子错了!这引发了大家泄密的讨论,其实啊美国人至少在10年前就发现错了,但是美国在高超音速领域极度缺乏技术,要建设又来不及,只能一次次用探空火箭去测试,成本高不说,数据还非常难取得,有时候还飞不见了。

所以各位别担心这篇论文会因此泄密,这个肯定是去嘲笑美国人的,让广大军迷们也听听乐子!

来源: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