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群里炸开了锅!这不是普通综艺舞台,也不算是什么深奥论坛。现场一群年轻男人参加一场全新比赛,秀的不是肌肉,不是才艺,而是一种可以说“身外之物”的表演——谁最像文艺男?谁能把自己“装”得最懂女性?“我希望男人也有月经!”一位男选手直接这样说,台下观众笑翻,有人还
作者 - 弗兰西斯
监制 - 她姐
人群里炸开了锅!这不是普通综艺舞台,也不算是什么深奥论坛。现场一群年轻男人参加一场全新比赛,秀的不是肌肉,不是才艺,而是一种可以说“身外之物”的表演——谁最像文艺男?谁能把自己“装”得最懂女性?“我希望男人也有月经!”一位男选手直接这样说,台下观众笑翻,有人还嘀咕是不是开玩笑?但气氛就是这样。谁能想到,这场风头正劲的比拼,连网友都调侃,要是在上海也办一场会不会更热?到底发生了什么?所谓“表演型男性”,最近怎么就成了年轻人里的新梗?
比赛的舞台上,参与者统一配备抹茶拿铁,背着帆布包,音乐耳机里循环着独立乐队的歌,和城市里的普通咖啡男比起来,他们少了机械感,却多了那么点自我风格。细看这些男生,不难发现他们似乎有一套标配公式——宽松古着、斜挎帆布包、饮品必须是抹茶、书单一定小众,聊的电影不能是院线爆款。有人说,这些男孩是为了展示懂女性,刻意包装成敏感高情商,连日常交流也要聊女性主义。可这样真的有效吗?很多人反倒在社交平台上提出质疑。
最近社交媒体的数据给出直观反馈。关于“表演型男性”话题的视频总播放量超过2800万,有些相关内容点进去就能看到各种模仿秀。甚至国外还出现了线下“表演型男性大赛”,比赛气氛像玩梗,参赛者背着包加卫生巾上台,还要现场背书、回答女性常识。“女人什么时候获得投票权?”“月经杯是什么?”让人哭笑不得。不少选手被问住,场面一度尴尬。评委问为什么他应该获胜,那选手居然一本正经说,“我希望男人也有月经”。听完这话,现场都快陷入无语状态。
站在场外观察,国内网友表现得也很兴奋。大家开始互相调侃,晃嘴说什么“文艺男比赛,上海何时安排?”其实你仔细想想,这一波文艺男风潮,在国内社交网络不算新鲜,只是起了新名字。用户标签越来越多,像什么喜欢独立音乐、读女性主义书,被公开标注出来,交友软件数据显示这些标签男消息回复率明显高。女性用户群体也在讨论,是不是这种“装文艺”越来越常见,还是大家对于社交越来越焦虑?
他们到底怎么看自己?不少“抹茶男”确实愿意拿出打扮,说什么独立思考、多元审美,其实大部分只是表演。穿的是二手牛仔衣,听的是小众乐队,拍照要有光影氛围,聊天必须蹦出几句波伏娃和上野千鹤子。甚至会故意引用“女性是被后天塑造出来的”,转头又聊回自己,怎么原生家庭受创伤,怎么深夜难眠与社会脱节。约会时吃饭根本不纳入计划,他们信奉散步才是真正谈话的好方式,一副对“漂亮饭”嗤之以鼻的劲头,很难说是真诚还是另有目的。
这些自称女性主义者、标榜进步价值观的男性,一边用文艺外壳营造安全感,一边把自己包装成脆弱灵魂。手里一贯拿着胶片相机、女权主义书,整天说自己能共情女性的经历。约会软件上这种类型反而受欢迎,仿佛独立音乐、文艺电影成了男性自我营销的新武器。数据确实有用——Paktor、Soul之类平台反馈,明确标签“文艺”“女性主义”的男性与女性互动比例至少持续上涨,甚至比没有标签的多出一成以上。为什么?是表演还是现实需求没有边界?
这里存在一个现实悖论!这些文艺外壳的男生,本该长着理想主义的心,但线下活动办起来反而变成“表演型文艺男大赛”,变味成了一种讽刺。一方面,他们用进步标签给自己加分,另一方面却频频被质疑只是“装”。西雅图比赛主持人在纽约时报就分析,这些人往往根本不清楚他们所表达的观念内涵,更多是审美层次的模仿。社交货币变得越来越明显,进步主义、文艺范儿、独立审美,全变成了身份标识。有人说,女性主义变成可穿戴的配饰,连文艺男都要打卡背一本《第二性》。
不妨回头看看,中文互联网交友圈也有类似现象。铺天盖地的自我介绍里,男人贴出自己读过多少小众书、看了多少独立电影,导演名单从王家卫、安哲、贾樟柯到昆汀罗列一堆。实际上可能“只看过一部《山河故人》”,王家卫只记得重庆森林的罐头台词,对昆汀的印象只停在“拍脚”。朋友圈晒手冲咖啡、扫街黑白照片,描述里一句:最近在学女性主义,再附上一段读书笔记,仿佛你不跟上这些步调就不算懂欣赏。
有人会问,这样的“表演”低级吗?有点意思吧?其实针对价值观和外在身份标签的普遍追捧,已经成为年轻群体交友的基本准则。一部分男性二次包装成“理想男性”,约会初期展现敏感进步,关系深入之后原形毕露。有时候说的“平权”,只是用来刷好感,内心毫无代入感。电影《好东西》那种互动极具代表性,“你读过几本上野千鹤子?”“男性就是原罪,”说是反思,实际不过复制粘贴。
看到这样趋势,不少女性观众只能一笑而过。“我并不真的关心这些书,”他们说,“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读过。”所以真正值得探讨的是,表演型文艺男凭什么得到如此多的流量讨论?国外Reddit论坛上,网友指出很多时候男性热衷女性议题,更多是刷好感,不是实打实的认知转变。时间长了,审美疲劳,大家自然对这种“装模作样”不耐烦,“Performative Male”这个标签就此流行开来。
说到底,装也不是罪过啊!但问题在于,装没保质期。很多男性在刚认识时表现得进步、脆弱、善解人意,“刷敏感值”,等到深入交往后传统观念又原形毕露。一边会谈共情,一边让女友承担经济责任,一边抹指甲油,一边要求女友做饭快,前后矛盾得让人无语。他们用脆弱和敏感当作武器,女性付出情感,男性享受表演的乐趣。
有人觉得,这群文艺男其实很逃避。脱口秀演员张骏说得还挺准,“有些男性在装破碎,等待女性来拯救他。”他们展示脆弱敏感,实则从未真正成长,自我反思缺失,反而善于用情绪操控约会对象。往往一起体验刺激,两人喝醉躺路边谈人生,测试你对他的包容度,其实把自己的情绪丢给对方。女性被动付出真诚和照顾,他只享受被照顾的感觉而已。
这种“情绪劳动”分配,在国内小红书已经有了现实案例,“长发男受害者联盟”,曝光男生吃软饭、借钱不还、怀疑,反反复复出轨,拒绝承担家庭责任。文艺滤镜一旦褪去,情感纠葛全都裸露出来。这些女生在甜蜜期被包装文艺,最后才发现原来是自己被“操演”了一番,不过现实也常常和理想互相冲突,不一定总是表演型男性能赢。
但随着群嘲风潮升温,不少真正喜欢文艺和女性主义的男性,反倒被错杀成“装”。有些人本心真的热爱抹茶、阅读进步书籍,没人关注他们是否出于真心。“抹茶男”标签一扩散,外界评价变得无所适从。《纽约时报》分析,文艺男和Woke、BLM一样,原本有正面意义,后来被滥用成反讽,谁也说不清到底要赞扬还是讥讽。你说是不是有点奇怪?
而且,真的“装腔”,一定低人一等吗?事实是,类似表演型男性,反而比那些连装都懒的“毒性男”更受欢迎。至少他们愿意为进步装装表面,总比直接输出负面情绪有趣。也许有一天他边喝抹茶边假装读《第二性》时,真的学到什么呢?谁能说假的不会有朝一日变真?刚才还说装没用,其实又不能完全否定。也许就是这样,装着装着,慢慢就变成真的那种人了。
所以说,现实有时候并没有明确答案,每个人都在演自己的角色,你怎么看都行。身份、风格、表演,最终谁是赢家,好像谁都可以当自己赛道的主角?
来源:你的澜朋友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