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下放江西的时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5:28 1

摘要: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因受到错误批判,携家人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度过了三年零四个月的劳动岁月。这段看似沉寂的时光,不仅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低谷,更是他在逆境中坚守信念、沉淀思想、积蓄力量的关键时期。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因受到错误批判,携家人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度过了三年零四个月的劳动岁月。这段看似沉寂的时光,不仅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低谷,更是他在逆境中坚守信念、沉淀思想、积蓄力量的关键时期。

初抵江西:

1969年10月22日,时年65岁的邓小平,与妻子卓琳、继母夏伯根一同离开北京中南海,乘坐专机抵达江西南昌。此时的他,虽身处政治逆境,但周恩来总理始终关注着他的安置情况,为避免其遭受造反派冲击,亲自指示不能安排在偏远山区,最终将住所定在南昌陆军步兵学校内一座二层小楼,这里原是校领导的宿舍,虽不算奢华,却相对安静安全,远离外界的纷扰。

从北京到南昌,生活环境的落差远超想象。小楼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共4个房间,邓小平与卓琳住一间,夏伯根住一间,剩下的房间用作客厅和储物间。家中没有像样的家具,仅有几张旧木床、桌椅和一个简易衣柜,地面是水泥地,墙壁因年久有些斑驳。

更棘手的是生活保障:邓小平的工资被暂停,中央每月仅发放200元生活费,要负担一家三口的日常开销、看病买药,还要应对不时出现的意外支出,日子过得颇为拮据。

劳动地点被安排在距离住所约1公里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这家工厂规模不大,主要承担周边农村拖拉机、农具的维修任务,车间里机器轰鸣,油污遍地,条件简陋。对长期未能在基层工厂长期劳动过的邓小平而言,这里的工作与生活,是一场全新的挑战。

工厂劳动:

初到工厂时,车间主任陶端缙考虑到邓小平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特意安排他在机修班做洗零”的轻活;将拖拉机的旧零件用柴油浸泡、清洗,去除油污后再交给其他师傅维修。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频繁蹲下、起身,长时间弯腰操作。65岁的邓小平没有丝毫抱怨,每天准时到岗,戴上手套,拿起刷子,认真地清洗每一个零件,柴油的刺鼻气味弥漫在车间里,他却从未中途停下。

然而,没过多久,问题出现了:邓小平的双手对柴油过敏,手背和手指上长出了红色疹子,瘙痒难忍,甚至开始脱皮。卓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想向工厂反映,却被邓小平拦住了:“这点小毛病不算什么,别给厂里添麻烦。”车间领导得知后,连忙调整工作,让他尝试描线;在零件图纸上用红蓝铅笔标注尺寸和维修要点。但邓小平觉得这份工作不够实在,主动提出想干点能上手的活。

考虑到邓小平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曾学过钳工,车间最终决定让他跟着老钳工师傅学做钳工。钳工是技术活,需要用锉刀、錾子、老虎钳等工具对零件进行打磨、修整,要求精准度极高。为了尽快上手,邓小平每天提前到车间,仔细观察师傅们的操作手法,记下每个步骤的要点;午休时,他还会拿着废零件反复练习锉削,手上磨出了水泡,就用纱布缠上继续练。

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早年的基础,邓小平很快掌握了钳工技巧:他锉出的零件,尺寸误差能控制在毫米以内,表面光滑平整,连厂里经验丰富的老钳工都忍不住称赞“比四级钳工的水平还高”。在工厂劳动的日子里,他从不搞特殊化,每天和工人们一起上下班,中午在工厂食堂排队打饭,吃的是和大家一样的青菜、豆腐和糙米饭。有一次,工友涂宗礼在操作时不小心将铁屑溅到了邓小平的眼里,涂宗礼吓得手足无措,邓小平却揉了揉眼睛,笑着说:“没事没事,你继续干活,这点小事别放在心上。”

小平小道

从住所到工厂,原本需要绕一段长路,途经一条车流量较大的马路,对老人来说不安全。工厂的工人们看在眼里,悄悄商量后,趁着下班后的时间,在工厂后墙开了一个小铁门,又从附近工地拉来炉灰渣,铺了一条长约500米、宽约1米的小道,直接连通邓小平的住所。

从此,这条小道成了邓小平夫妇每日往返的必经之路。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他们从未迟到过。春天,小道两旁的野草冒出新芽,邓小平会和卓琳顺手拔掉路边的杂草;夏天,烈日当头,他们戴着草帽,踩着滚烫的炉灰渣前行,汗水浸湿了衣衫;秋天,落叶铺满小道,卓琳会捡起几片好看的叶子夹在书中;冬天,大雪覆盖路面,邓小平就和卓琳一起拿着扫帚,一点点清扫积雪,确保小道畅通。

三年多时间里,这条小道被他们走了上千遍,后来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小平小道”。而在这条小道的两端,藏着更多温暖的生活细节:在家中,邓小平主动承担起“壮劳力”的角色,每天清晨,他会提着水桶去楼下打水,然后劈柴、砸煤块,那时家里用的是蜂窝煤炉,煤块太大无法放入,他就用锤子一点点砸成合适的大小,手上的虎口常常被震得发麻;卓琳则负责洗衣、做饭,为了节省开支,她会去附近的菜市场买最便宜的蔬菜,衣服破了就缝缝补补,一件衬衫能穿好几年。

有一次,工友程红杏去邓小平家串门,看到厨房的窗台上放着一碗剩下的茄子,已经有些馊味,却还没倒掉。程红杏不解地问:“邓厂长(工人们私下对他的称呼),这茄子都馊了,怎么还留着?”邓小平笑着说:“热一热还能吃,现在日子不容易,不能浪费粮食。”还有一次,家里的搪瓷盆掉了一块瓷,卓琳想扔掉,邓小平却拦住她:“拿到厂里让师傅们帮忙补一补,还能再用几年。”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

读书与思考:

尽管日常劳动和生活已然忙碌,邓小平却从未停下学习和思考的脚步。从北京来江西时,他特意带上了两大箱书籍,其中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马列经典著作,也有《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还有《鲁迅全集》以及一些传记、哲学书籍。

每天午饭后,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邓小平会坐在书桌前,戴上老花镜,认真研读这些书籍。遇到重要的段落,他会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有时还会摘录到笔记本上;晚上,等家人睡下后,他会继续阅读,常常读到深夜。卓琳后来回忆:“那段时间,他看得最多的是马列著作和历史书,有时候看完会跟我聊几句,说‘历史上的治乱兴衰,能给现在的事情带来启发’。”

除了读书,邓小平还会在“小平小道”上散步时思考。每天下班后,他不会立刻回家,而是沿着小道慢慢走,有时会停下来,望着远处的田野出神。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突出,他始终在思考:中国未来的道路该怎么走?如何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些在逆境中形成的思考,没有停留在纸面上,而是逐渐沉淀为他对中国发展的深刻认知,后来改革开放的许多重要理念,都能在这段时光的思考中找到雏形。

他还会通过报纸、广播关注国家局势。每天早上,他都会仔细阅读《人民日报》《江西日报》,从字里行间捕捉国家政策的细微变化;晚上,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有时还会和卓琳讨论时事。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局势可能会发生变化,他在深思熟虑后,于1972年8月给毛泽东写信,坦诚表达了自己希望重新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愿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离开与回响:

1973年2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2月20日,邓小平一家收拾好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居住三年多的南昌小楼,乘坐火车返回北京。离开前,他特意去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和工人们一一告别。工人们舍不得他走,纷纷拿出自家种的蔬菜、腌的咸菜,塞到他的手里,邓小平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反复说:“谢谢大家,这段时间麻烦你们了,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来看你们。”

邓小平离开江西后,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的工人们始终记得这位“老钳工”,而“小平小道”也被妥善保护起来。后来,人们在小道旁修建了“小平小道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当年用过的钳工工具、读过的书籍、穿过的衣服,那些平凡却动人的细节,成为人们缅怀他的重要载体。

如今回望,邓小平在江西下放的三年多时光,虽身处逆境,却从未失去对理想的坚守、对人民的热爱。

他在工厂里的辛勤劳动,展现了共产党人劳动最光荣的本色;

他在生活中的勤俭节约,传承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他在逆境中的读书与思考,为后来领导改革开放、推动中国走向富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而那条“小平小道”,也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路径,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从这条小道出发,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书写了中国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邓小平在江西的时光,是一段逆境中的坚守史,更是一段思想淬炼的成长史;

真正的强者,从不畏惧逆境,而是能在逆境中沉淀自我、积蓄力量,最终为国家和人民开辟出全新的未来。

来源:棱镜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