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8日应该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幸运日,因为这天既是他的生日,也是他荣登大宝称帝大唐的日子。唐睿宗李旦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685年9月8日),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先天元年八月庚子日(712年9月8日),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9月8日应该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幸运日,因为这天既是他的生日,也是他荣登大宝称帝大唐的日子。唐睿宗李旦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685年9月8日),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先天元年八月庚子日(712年9月8日),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明朝人画的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也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9月8日—756年8月12日在位),前后共在位近44年。
唐玄宗是一位经历、政绩与评价较为复杂矛盾的皇帝。其早年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出生成长,生母窦氏因被卷入巫蛊之术案件遭武则天处死。其父唐睿宗再次登基后,于公元710年册封其为皇太子。
唐玄宗的书法
712年,唐睿宗将皇位禅让,李隆基即位为皇帝,在此前后,其通过发动唐隆政变与先天之变铲除了危及自己统治的韦后和太平公主等人及其势力,重新确立巩固了李氏皇族权力。其在位前期任用武则天统治时期被提拔的一些贤相,开创了被认为是唐朝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亦称为开元之治、开元之隆,此时期乃唐朝国力的最巅峰;但其在中晚年(开元二十二年开始)逐渐怠于国事、倒行逆施、耽于逸乐美色,大肆任用奸臣佞相,甚至听信谗言残害骨肉忠良,使得国家发展局面逐渐恶化,最终致使祸国殃民的安史之乱爆发。
其间皇室仓皇出逃,百姓生灵涂炭,唐朝国势自此急转直下,再未看涨。李隆基亦丧权下台,在孤苦忧郁中了却残生。其逝世后被葬于唐泰陵,其子唐肃宗李亨亦于不久后驾崩。
🤴矛盾的唐玄宗李隆基🤴
混乱的童年
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他出生时其父李旦为帝,母窦氏为德妃。在他降临世间的前一年,他奶奶武则天与宰臣裴炎把他的伯父李显废为庐陵王,然后把他爹豫王李旦立为皇帝,是为睿宗。但睿宗名为大唐皇帝富力强,却只能居于别殿,不许听政。而武则天年逾花甲,仍临朝称制,军国政事由她专断。
垂拱三年(687年)闰七月丁卯,李隆基被封为楚王。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命令李隆基过继予孝敬帝李弘为子,继其香火。载初二年(690年),武则天废除其父帝位,自行登基称帝并改唐为周,李隆基随之迁居东宫。
天授二年(691年)初,年仅七岁的楚王李隆基开始出阁,建置官属。这年八月,因为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武则天知道后,杀死二人,并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与二伯父李贤的三个儿子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武则天称帝后的长寿二年腊月丁卯日(693年1月18日),李隆基以皇孙身份被降封为临淄王。这一年,其母亲窦妃被户婢团儿诬谄为“厌蛊咒诅”,在正月初二朝后,与刘妃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不知埋在何处。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诬告有“异谋”,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审理,幸亏太常工人安金藏大义剖腹,“以证明皇嗣不反”,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圣历二年(699年),李隆基才与诸兄弟再次出阁。这时武则天年事已高,经大臣狄仁杰等人的规谏,放弃立武承嗣为太子之念,李显被接回洛阳,仍被立为太子,李隆基之父李旦被封为相王。
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在此期间,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发动神龙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拥立中宗(即李隆基的大伯李显)复辟,迫使病重的武则天退位,并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享年八十二岁。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政变夺权
李隆基从小就见惯了唐朝皇室之间各种勾心斗角,也经历过几次皇帝的废立政变,所以在他的心底应该对于发动一场政变改变皇位上那个人,他应该对流程已经相当的熟悉,终于他等到了这个机会。
武则天去世后,中宗李显懦弱无能,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
在景龙四年(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他爹相王报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说:“我是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于是,决定背着相王,立即行动。
至六月,中宗暴崩,韦后临朝称制。韦温、宗楚客、纪处讷等谋倾宗社,以睿宗介弟之重,先谋不利。道士冯道力、处士刘承祖皆善于占兆,诣上布诚款。上所居里名隆庆,时人语讹以“隆”为“龙”;韦庶人称制,改元又为唐隆,皆符御名。上益自负,乃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上乃与崇简、朝邑尉刘幽求、长上折冲麻嗣宗、押万骑果毅葛福顺李仙凫、宝昌寺僧普润等定策诛之。或曰:“先启大王。”上曰:“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若请而从,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
《旧唐书·本纪第九》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新一轮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处死,史称“唐隆政变”。这时,李隆基才将唐隆之变的经过报告其父相王李旦。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着说:“宗庙社稷的灾祸是你平定的,神明与百姓也都仰赖你的力量了。”当日,李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
遂以庚子夜率幽求等数十人自苑南入,总监钟绍京又率丁匠百余以从。分遣万骑往玄武门杀羽林将军韦播、高嵩,持首而至,众欢叫大集。攻白兽、玄德等门,斩关而进,左万骑自左入,右万骑自右入,合于凌烟阁前。时太极殿前有宿卫梓宫万骑,闻噪声,皆披甲应之。韦庶人惶惑走入飞骑营,为乱兵所害。于是分遣诛韦氏之党,比明,内外讨捕,皆斩之。乃驰谒睿宗,谢不先启请之罪。睿宗遽前抱上而泣曰:“宗社祸难,由汝安定,神祇万姓,赖汝之力也。”拜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进封平王。
《旧唐书·本纪第九》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禅让,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与大臣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父亲退位,荣登大宝
太平公主恃着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布,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李隆基为太子之后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剧。
景云二年(711年),睿宗李旦颁下诏书,命太子李隆基监国。到景云三年(712年),李旦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李隆基登基后,就开始积蓄力量准备除掉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李隆基吹箫图
先天二年七月甲子日(713年7月29日),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各骑马。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自此以后,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励精图治,开创盛世
李隆基重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推行“十事要说”(如禁宦官干政、广开言路),整顿吏治,裁汰冗官,确立考核制度,使政治清明,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在内政上李隆基和朝臣们改革税制,清查户籍,财政收入激增;推广水利技术,设立常平仓稳定粮价;并倡导文教,编修《唐六典》,发展科举,李白和杜甫等诗人都活跃于此时。
对外在大唐帝国的四面边陲,他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设节度使制维护边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在伯力设置黑水都督府,置黑水军,对黑水靺鞨地区实施有效的行政管辖,并勘探了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
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东北行十日得窟说部,亦号屈设,稍东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
《新唐书·北狄传》
怠政奢靡,安史之乱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
他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沉迷杨贵妃,纵容其家族奢靡,“一骑红尘妃子笑”成讽喻。宦官高力士掌权,朝纲败坏,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最终酿成大祸。
到了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叛乱,攻陷两京。李隆基仓皇西逃,马嵬驿兵变中被迫缢杀杨贵妃。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也成为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遭遇政变,晚景凄凉
李隆基万万没想到,自己平稳了几十年的生活,一朝因为安史之乱而颠沛流离,但他更想不到的是,他将又一次遭遇政变,而这次他失去了那个至尊的宝座,发动政变的人,则是他45岁都还在做太子的儿子。
755年,安禄山率兵南下攻唐,玄宗率少数皇亲国戚逃离长安。对玄宗早有不满的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李隆基与陈玄礼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太上皇,玄宗长达44年的统治告终。
玄宗幸蜀图
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随着安禄山被杀,郭子仪收复长安,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肃宗表示将皇位还给父皇,自己仍然退居东宫,被玄宗拒绝。于是玄宗居兴庆宫(南内),被肃宗奉为太上皇。
肃宗迎接唐么宗还朝
玄宗回到长安后,厌恶张皇后与李辅国,常劝肃宗不要宠信他们。乾元三年(760年)七月,李辅国趁机构谄,说玄宗预谋复辟,故软禁玄宗于西宫甘露殿,高力士、陈玄礼等人亦被贬谪,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被软禁的玄宗终日郁郁寡欢,大限之时赋《傀儡吟》一首: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宝应元年农历四月初五日(762年5月3日),太上皇李隆基崩逝于长安城太极宫神龙殿内,享寿七十六岁,在位四十四年。半个月后的四月十八日(762年5月16日),在位仅六年的肃宗李亨亦因久病驾崩于长生殿,享年五十一岁。广德元年(763年)三月,唐代宗将李隆基安葬于唐泰陵(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北15公里处),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清朝为避康熙帝玄烨讳,改为元宗)。
——————分割线——————
- END -
编辑 | 卧阑听鱼
来源:历史有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