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教科书里的蒋介石,70年代写的是“小鱼逆水”顿悟人生的少年圣徒,
台湾教科书里的蒋介石,70年代写的是“小鱼逆水”顿悟人生的少年圣徒,
90年代变成《日记》里“好色专断”的独裁者,现在又成了“功过并存”的历史课思考题。
同一个人,三代台湾学生却读出了三个样子。
从“每天要鞠躬的神”到“连生卒年都懒得写全的鬼”,再到“让学生自己评说的人”,
这本薄薄的教科书里藏着一场跨越半世纪的认知革命,说到底就是我们到底该怎么读历史。
70年代的答案很简单,那时候台湾当局为了巩固统治,
急需塑造一个统一的精神符号,蒋介石自然成了最佳人选。
于是教科书里开始出现各种精心编排的故事,什么“小鱼逆水”象征他不屈的意志,
“泥土与寄生虫”的比喻来凸显他早期的忧国忧民,把他包装成一个天生就该当领袖的少年圣徒。
高年级的课本更夸张,把他写成抗日救星,
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就连西安事变那段,明明是仓皇出逃,
课本里却硬是改成了“威武不屈”的英雄戏码,好像被扣押反倒是他计划的一部分。
那时的神化可不止在课本里。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经过铜像得停下鞠躬,
教室墙上挂着“蒋公训示”,早会要齐声背诵“生活教育”的教条。
社会上更不用说,中正纪念堂拔地而起,蒋公逝世纪念日全岛降半旗,
电视里循环播放黑白纪录片,连街头巷尾的铜像都擦得锃亮,
从台北到高雄,连偏远小镇的车站前都立着。
可仔细想想,这完美得像假的。课本里写西安事变时他“大义凛然”,
可私下里老兵喝多了会说漏嘴,说那天委员长从后山爬下来时鞋子都跑丢了。
这种台面上的光鲜和背地里的嘀咕,像埋在土里的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冒出来。
神坛塌了之后,台湾社会倒没把蒋介石彻底踩进泥里。
街头上的铜像被拉走不少,但“中正路”的路牌没全换,
硬币上的头像也还在,就那么个历史符号,扔了好像缺块儿什么,供着又实在违心。
老百姓过日子,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
年轻人看到课本里的“独裁者”描述,回家问爷爷,
老人家抽着烟说“当年他也带着打日本啊”,两下一撞,倒把极端的情绪撞没了。
报纸上讨论他,不再是要么捧上天要么踩下地,开始说“功过都有”,
有人说他抗日有功,也有人提白色恐怖的账,吵归吵,倒也吵出点理性。
社会上吵得差不多了,课本里的调子也就跟着变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
任何企图分裂自己国家的行为都是违背历史潮流和全体中华儿女意志的。
台湾当局在教科书上的错误行径,本质上是在推行“去中国化”,妄图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
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也必然会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唾弃。
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分裂国家行为。
从“小鱼逆水”的编造故事,到《日记》撕开的神坛裂缝,
再到如今课本里“功过留学生自己说”的留白,蒋介石形象这三变,哪是一个人的评价在吵?
其实是历史认知从“给政治当工具”到“让人性归本位”的难转身。
课本不再急着贴“神”或“鬼”的标签,总算承认人本来就复杂,
会犯错,会被时代推着走,也会留下些什么。
这场跨了半世纪的祛魅,没让历史变冰冷,反倒有了点温度,认知也深了些。
这大概就是台湾教科书里,蒋介石最后留下的实在东西。
来源:仍然自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