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素珍,女,1926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晋县(现晋州市)彭庄。十三四岁开始为党的地下工作传递情报,曾担任儿童团代表、妇女队长。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部队,成为一名战地护士。在解放战争期间,她随军转战南北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担任战地医疗救护工作。凭借
转自:沈阳日报
老兵简介:
张素珍,女,1926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晋县(现晋州市)彭庄。十三四岁开始为党的地下工作传递情报,曾担任儿童团代表、妇女队长。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部队,成为一名战地护士。在解放战争期间,她随军转战南北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担任战地医疗救护工作。凭借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意志,她在战场上承担了止血急救、骨折固定、创伤缝合等关键任务,成功挽救无数战友生命,多次荣获“嘉奖”“特等功”“大区奖章”等荣誉,成为部队中的模范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战争归来,张素珍投入到部队医院建设工作中,刻苦钻研护理学知识技能,并多次获得各项表彰及荣誉。1985年10月离休。
地道里的小交通员
9月2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的前一天,记者走进张素珍老人家中。这位年近百岁的传奇老兵精神矍铄,银发梳得整整齐齐。
张素珍的家乡冀中平原,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自小就能蹦能跳,身手敏捷,十三四岁开始就利用这些长处,为党传递着重要情报。“日本人来围剿,不藏不行。可是藏在屋子里也不行,更不可能‘上天’。只能挖地道、钻地道。”地道战,是张素珍老人抗战生涯的起点。“在猪圈旁边挖洞口,在井里中间的地方挖洞口,还在炕头挖,大锅端下来也是洞口……只要日本人来,都钻到地道里。”老人讲到动情处,拿起一本书比划着当时是如何挖地道和钻进地道的。冀中平原的地道,户户相通、村村相连。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和身体的灵活,张素珍一次次匍匐在潮湿的地道中,把重要情报送到联络站。
是弹痕,更是勋章
“我不怕,哪儿顾得上怕,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战斗。”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生存环境,让张素珍不断成长。在为党的地下组织传递重要情报的同时,她还不断组织村里的妇女们给部队做鞋子、做衣服,提供补给。1944年,张素珍正式加入抗日部队,担任医务工作,并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抗战胜利后,张素珍跟随部队继续南征北战。1948年10月发起的太原战役是解放华北的最后一战。一天,正在救护伤员的张素珍被飞来的炮弹碎片剖开了腹部,剧痛钻心,她低下腰看见肠子流了出来,愣是咬紧牙关把流出来的肠子塞了回去,自己用绷带缠了两圈,捂着肚子继续抢救伤员。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后,张素珍昏倒在地。这次重伤让张素珍永远失去了部分肠道,消化功能受到很大损伤。孙女燕宁回忆说,小时候奶奶经常因为肠梗阻住院治疗。“我问奶奶疼不疼,奶奶总摇头说,比起那些没熬过来的战友,这算啥。”听到这些,张素珍老人笑着拽起衣角,让记者看肚子上的那一道伤疤。“以前有老同事给我打电话,说我真能活。他们都以为我活不了了,因为肠子出来了那么多。”
硝烟散尽,步入和平年代,张素珍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医学事业中。查阅奶奶张素珍的档案后,燕宁才知道,奶奶在战争中创新运用“石膏固定法”“灌创术”等战地救护技术,大幅提升伤员救治效率。由她编写的《战地急救手册》被广泛推广,成为战地救护的重要参考。
张素珍老人至今仍有看书习惯,她的身旁摆着书籍、杂志和放大镜。静静看书的她,又像是在看很远的地方——那里有地道的风声,有冲锋号的嘶鸣,有战友的呻吟,还有一个白衣天使最纯粹的初心:“救人,救更多人。”
【记者手记】 传承的故事
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和平一校长白岛第一小学的红色宣讲团成员去看望张素珍老人,少先队员们围坐在老人身边,讲述着暑期里他们如何把张奶奶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在行走中上思政课、传播红色精神,是这个小小宣讲团的光荣使命。五年四班的王施涵同学说,她听完张奶奶受伤后依然坚守救护岗位的场景后,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张奶奶受伤了还要救人?”而当王施涵想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把职责看得比命还重之后,立刻下定决心要履行自己宣讲员的职责,将张奶奶的故事宣讲出去。这何尝不是红色精神在个体身上的传承。
连日来,记者在南京一校长白岛第一小学、和平一校长白岛第一小学等多所学校,在教室里的开学第一课,在抗美援朝老兵与学生的互动现场,都感受到了红色血脉的传承力量。令人深思的是,当被问及新时代如何传承红色精神时,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充满时代气息——“用编程技术复原红色文物”“在短视频平台传播英雄故事”“做好垃圾分类也是爱国”……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与时代共振的创新表达。让红色故事入耳入眼,让英雄精神入脑入心,最终都会化作少年们脚踏实地的行动。
而传承,本质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精神播种”——当每个家庭成为精神苗圃,每所学校化作精神沃土,每代人自觉成为精神园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天大树必将枝繁叶茂。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刘洋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