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 l 中医之乡·江湾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9 06:09 1

摘要:在虹口住了三十年,走遍大街小巷,敲过老药铺的门,翻过旧医案——就为探寻江湾中医传承的脉络。从明代药香初起,经清至民国杏林兴旺,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前的鼎盛,江湾镇以“中医之乡”的名号,在八百年间滋养着江南水乡的生命。作为上海北部四大重镇之一,这片26.9

头条撰稿 / 张健

【开篇】

在虹口住了三十年,走遍大街小巷,敲过老药铺的门,翻过旧医案——就为探寻江湾中医传承的脉络。从明代药香初起,经清至民国杏林兴旺,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前的鼎盛,江湾镇以“中医之乡”的名号,在八百年间滋养着江南水乡的生命。作为上海北部四大重镇之一,这片26.9 平方公里的土地,让“上江湾”寻医问药成了周边百姓代代相传的事。而今,我把探寻的史料记载揉进笔端,邀你跟着药香,探寻这座古镇藏在草木里的生命智慧。

江湾镇“中医之乡”的历史渊源

虹口区江湾古镇历史悠久,据载成陆至今逾 1200 年,其市镇雏形始筑于宋代,是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宋史》记载,韩世忠曾驻中军于此,部分家属落户后,逐渐形成小镇。因虬江屈曲入境,故而得名江湾。它曾是上海地区的重要港口,鼎盛时期,覆盖了今天的虹口、杨浦、宝山、原闸北等部分区域。其面积一度达26.9平方公里,与罗店镇、南翔镇、大场镇并称为上海市北部地区四大重镇,有着“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的美誉。

自明代起,江湾镇中医已露锋芒,《上海县志》载有许多医家名录,虬江两岸药铺渐随市集兴起。清代更趋兴盛,一批医术精湛的名医坐堂问诊,“前店后坊”的中药铺达十余间,药材炮制技艺凭师徒相传精进。民国虽逢时局动荡,即便淞沪战事初起,江湾镇的中医依旧保持着繁荣态势。万安路仍有二十余家医馆坚持昼夜应诊。直至20世纪60年代“文革”前,这里中医名家云集、中药铺林立,诊疗与学术交流活跃,“中医之乡”的美誉名不虚传。

医疗中心:在过去,上海市北部地区四乡农民常常“上江湾”,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医问药。江湾镇凭借其丰富的中医资源,成为了周边地区的医疗中心。当时,江湾镇中的万安路是中医相关产业的集中地,这条街上云集着赵怀德堂、顾泰山堂、同德堂、陆存仁堂等多家药店药铺。中医师们在店内坐堂问诊,百姓们看完病后不出店铺就可凭方抓药,十分便利。这不仅体现了江湾镇中医服务的完善,也反映了江湾镇在市北区域医疗中的重要地位。

江湾镇的中医世家与名人

江湾镇孕育诸多知名中医世家与医学名家。明代李士鹏字应祯,任太医院吏目;凌云字逸上、印鹏字汉飞均为国学生,印鹏居于镇中。清代李继隆、蔡兆芝、徐惠元、李华风、祝梦麟、徐鼎生、姚涵春、蒋宝玉等悬壶济世。清末民初蔡钟骏、马秉义、顾文田、徐起之、严吟如、侯焕如等承前贤医术精髓,为江湾中医事业添砖加瓦。近现代蔡香荪、朱鼎新、侯仲良、周保康、吴鼎成、顾小田等成江湾中医界代表,医术精湛,更致力推动中医传承与发展。

蔡氏妇科于乾隆年间在江湾开创的中医流派,是江湾镇中医界的璀璨明珠,亦是上海四大中医妇科之一。自创始起,蔡氏家族在江湾行医数百年,历经十数代人薪火相传,诊治妇科杂症经验深厚,医术精湛且声名远播。家族中多位医师曾为宋庆龄、宋美龄等名人诊治,以精准辨证与精妙方药展现高超医术。更难得的是,蔡氏始终恪守“行医毋忘平民百姓”家训,对贫富贵贱患者一视同仁,遇贫困者常减免诊费,全心救治,深受周边百姓敬重与爱戴

朱氏喉科,由江湾西唐家桥人朱子云(1891-1945)与弟朱仲云(1893-1948)创立,二人亦是该流派奠基人。兄弟俩承家学研喉疾,独创“朱氏吹喉散”,搭配针灸刺络技法,对急慢咽炎、白喉、喉痹等症施治即减痛、数剂显效,在江湾及周边获“喉科圣手”称誉。他们行医怀仁心,遇贫者免诊费、赠药材。1922年,朱子云牵头联合蔡香荪、王汉礼等乡贤捐资建江湾医院,初设为夏季时疫医院,专诊暑季高发喉疾与传染病,为江湾医疗事业筑牢根基。

中医名人蔡小香(1862-1912),是上海四大中医妇科之一蔡氏妇科的第三代传人。他提出“纳西方之鸿宝,保东国之粹言,沟而通之,合而铸之”的中西医结合理念,打破当时医界门户之见。1904年,他与同仁共创中国医学会,又于同年创办全国最早的医学期刊《医学报》半月刊,刊载中西医论著、临床案例,开设“医学问答”专栏答疑。这些举措既传播医学新知,又推动中西医深度交流,为中国医学发展助力,更让江湾镇的中医影响力辐射全国。

江湾镇的中医机构与特色

江湾镇在中医机构建设上成果显著,为中医发展筑牢根基。清末民初,万安路已有十余家中药铺,是“前店后坊”模式——前堂设诊台,每日清晨坐堂医师搭脉问诊,药师按方抓药;后坊摆着药碾、铜臼,依古法炮制当归、黄芪等药材,药香满巷。民国后,除传统药铺,1922年创办的江湾医院专设中医诊室与中药房,形成“诊、治、取药”一站式服务。这些机构既便利本地百姓,又吸引远处患者慕名而来,既保障日常医疗,更巩固“中医之乡”地位。

江湾镇中医机构的典型代表,江湾医院的发展深嵌本地中医传承脉络。1922年,由蔡香荪、朱子云、王汉礼、徐可陞等人创设。初期全凭中医汤药施治,专攻霍乱、痢疾等夏季传染病,解百姓历年暑季疫患之苦。此后医院逐步扩建,保留中医妇科、喉科等特色诊室,兼设西医科室,成长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医院。2020年因升级改造暂迁过渡,2025年回归原址,在延续百年中医诊疗传统基础上,致力于打造临床康复一体化医院,让老院医脉续写新篇。

两次淞沪抗日战争,江湾镇遭战火重创,中医群体以医者仁心扛起担当。蔡香荪不顾自家损失,率先捐资重启“江湾时疫医院”,召集朱鼎新、顾小田等中医师坐诊,用中药汤剂免费救治染疫百姓,日均接诊超百人,成战火中百姓的“生命庇护所”。他还组建中医救护队,带着炮制好的止血药膏、清热解毒汤药奔赴前线,在枪林弹雨中为受伤士兵与难民清创疗伤,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无惧、大爱无疆”,让“中医之乡”的风骨在战火中愈发坚毅。

如今江湾医院中医科秉持中医为本,融合现代康复技术,形成独特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模式,传承“方氏针灸”精髓,将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理念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疗效良好,还通过师徒传承、学术交流培养中医人才。此外,江湾镇其他中医场所——万安路雷允上(原顾泰山堂),近百年老字号保留行医抓药传统与炮制工具;还有中医世家后人或知名医师开设的诊所,以家族医术或独特疗法提供个性化诊疗,延续“中医之乡”薪火。

【结语】

综观笔者走访江湾26.9平方公里街巷、查阅《上海县志》等史料所得:历史上“中医之乡”的美誉,实因江湾凭数百年中医积淀、名家世家、特色机构,及中西医结合的探索而来。自明代起步,江湾中医经数百年兴衰仍葆生命力,如今虽不复往昔盛景,但走访时见雷允上老药铺的铜臼、江湾医院中医科的针灸图谱,更觉底蕴深厚。今撰此文梳理,正是盼这份医者精神与医学遗产永续传承,相信未来江湾会承古创新,让中医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来源:自由海洋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