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能够参加十堰市茅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铭记历史共筑和平——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故事汇走进路北社区”活动,与大家共同回顾峥嵘岁月、弘扬抗战精神,我深感荣幸。
编辑制作/和平鸽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能够参加十堰市茅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铭记历史共筑和平——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故事汇走进路北社区”活动,与大家共同回顾峥嵘岁月、弘扬抗战精神,我深感荣幸。
作为一名参战老兵,我亲身经历了战火洗礼,这段历史早已融入血脉。
今天,我将结合自身经历和新时代要求,与大家分享对抗战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一、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一)抗战精神的历史底蕴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人民用14年浴血奋战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精神的核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抗战的中坚力量。从九一八事变后率先高举抗日旗帜,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敌后战场牵制日军主力,党始终以科学理论指导抗战,以坚定意志凝聚民心。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强调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这种全民抗战的伟力,铸就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
(三)正义必胜的历史启示
抗日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一真理不仅指引我们赢得了抗战胜利,更昭示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光明道路。今天,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我们更要坚持党的领导,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要求
(一)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精神纽带。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征程需要我们继承抗战先辈的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
(二)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后天(9月3日)阅兵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戮(chuo)力同心,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人,谱写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篇章,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抗战期间我国军民死亡人数超过3500万,其中军队伤亡约380万,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600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但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4年的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新中国。
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3500万同胞的鲜血与呐喊,凝结成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坐标。
1945—2025,八十载春秋,山河已无恙,英魂永不朽。
我们告慰所有的抗日先辈们的在天之灵:
你们用鲜血浇灌的土地,如今已稻花飘香;
你们用脊梁撑起的山河如今美的如诗如画;
你们用牺牲换来的尊严,后人将用生命守护!
你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后人万分珍惜、不断地传承着你们伟大的抗战精神!
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战线上续写团结奋斗的新篇章。
(三)践行初心使命的实践路径
作为老兵,我深知“人民至上”的分量。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地雷战,到今天的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我们上班的同志们要继续发扬“南泥湾精神”,在基层岗位上脚踏实地、默默奉献,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一) 以史为鉴,赓续红色血脉
我曾亲眼见证战友们用生命捍卫国土,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战旗,也浸润了我的灵魂。今天,我们应通过红色教育基地、抗战纪念馆、抗战影视等载体,让年轻一代触摸历史温度,感悟“半条被子”精神、“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无畏。
(二)立足岗位,弘扬斗争精神
抗战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在乡村振兴一线,我们要像当年八路军开辟根据地一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科技攻关前沿,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突破“卡脖子”难题。
(三)面向未来,守护和平发展
抗战胜利告诉我们:和平需要捍卫,发展需要自强。面对百年变局,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与各国人民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
同志们!80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抗战精神永远闪耀。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我们要在庄严的时刻同唱国际歌·共筑和平梦。作为老兵,我愿以这把“精神火炬”传递给新时代的青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全部力量!
2025年9月1日
注释:
(1)法西斯一词源自拉丁语“fasces”,指古罗马执政官出巡时携带的“束棒”(木棒捆扎中插战斧),象征权力与暴力统一。现代语境下,法西斯主义指20世纪出现的极端独裁体制,核心特征包括:
极权统治:对内镇压异见,取消民主权利,依赖秘密警察和集中营。
极端民族主义:鼓吹本民族优越性,如纳粹的“雅利安人至上”论。
扩张侵略:以获取“生存空间”为名发动战争,如德国吞并欧洲、日本侵华。
二战轴心国:德、意、日组成法西斯联盟,挑起二战,最终被反法西斯同盟(如中、美、苏)击败。
(2)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沈阳蓄意制造的侵华事件,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端,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起点。
事件基本事实
时间: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
地点:中国东北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今沈阳附近)。
主要人物: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代理司令官本庄繁;中国东北军统帅张学良。
事件经过:日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并诬陷中国军队,随即炮轰东北军北大营,次日占领沈阳。由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全境在4个月零18天内沦陷。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抗战起点:中国共产党次日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宣言》,东北抗日联军等武装力量开始局部抗战。
民族觉醒:事变激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促成后续全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
国际意义:被国际学界视为二战东方战场的开端,牵制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
(3)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伏击日军的战斗,为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大捷,歼敌千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参战方:八路军115师(中国) 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日本)。
结果:八路军获胜,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近百辆,缴获大量武器。
主要指挥官: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日军指挥官为板垣征四郎。
历史背景:日军沿平绥铁路进攻华北,平型关是太原门户。八路军为配合第二战区正面防御,主动设伏。
战略意义:首战告捷极大鼓舞全国抗战信心,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迟滞了日军进攻计划。
(4)1945年9月2日,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之后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图为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
作者和平鸽(况俊峰)简介:129师387团2营部通信员,1979年初参加中越自卫还击战,2020年8月退休时。军旅生涯十一年,税务历程三十二载,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奖,荣获十堰市国家税务系统改革标兵、党员标兵、十堰市茅箭区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
来源:大院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