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有七情六欲,经常会失去理智,需要懂得克制情绪。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情之灼灼,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智?情如烈火,焚心蚀骨;理若寒潭,澄明鉴照。至情者非纵情,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清醒沉溺;至性者非任性,是遍历世故后仍守本心的抉择。
人有七情六欲,经常会失去理智,需要懂得克制情绪。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情之灼灼,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智?情如烈火,焚心蚀骨;理若寒潭,澄明鉴照。至情者非纵情,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清醒沉溺;至性者非任性,是遍历世故后仍守本心的抉择。
情与理看似矛盾,其实又紧密相关。东坡先生认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便是以通透之理承托浩荡之情。惟其至情,故能深悟;惟其至性,故能持守。如此境界恰似明月映雪,炽烈与清冷同辉。下面分享杜荀鹤的两首五律,第一首至情至性,第二首富有哲理。
苦吟
唐末 · 杜荀鹤
世间何事好,最好莫过诗。
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
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
始拟归山去,林泉道在兹。
杜荀鹤早年屡试不第,历经晚唐战乱,直到45岁时才登进士第。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现实主义传统,多反映民生疾苦,直击战乱中百姓的悲惨境遇,通俗质朴,沉郁真切。这首《苦吟》无一“苦”字,却又处处体现出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坚守。
开篇设问直白,回答干脆。在诗人眼中,世间万物都不及诗歌珍贵。这种不加修饰的文字,将作者对诗歌的偏爱,毫无保留地袒露出来,足见诗歌在其生命中的分量,仿佛诗歌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唯一信仰。
接下来的两句,侧重从个人感受与外界反响两方面,传达出诗歌的独特魅力。苦吟出满意的诗句,内心的自得与喜悦虽然难以言表,不过那些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诗句,却能迅速传遍四方,很快就被众人知晓,体现出诗歌的传播力,以及诗人的自信和欣慰。
“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颈联尽显作者对诗歌的热爱。活着的每一天,都不应停止吟诗创作;只有死亡降临,才是停止吟唱的时候。作者以决绝的态度,展现出一种终身与诗歌相伴的决心,凸显出苦吟精神的执着与坚定,令人动容。
尾联笔锋一转,即使在林泉之间,诗歌之道依然存在。在杜荀鹤眼里,诗歌早已融入他的灵魂,归隐并非放弃,而是换了一种环境,继续践行诗歌之道,并将一直保持对诗歌纯粹而永恒的热爱。
春日访独孤处士
唐末 · 杜荀鹤
地僻春来静,深宜长者居。
好花都待晚,修竹不妨疏。
雁入湘江食,人侵晓色锄。
似君无学处,头白道如初。
杜荀鹤的诗风平易质朴,反映现实,对后世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宋代的王禹偁、梅尧臣,就曾继承其民生视角与质朴语言。这首诗展现出一幅宁静淡远的春日图画,字字质朴,却又显得意蕴悠长。
开篇的“地僻”二字,点出居所的偏僻;“春来静”则表达出春日静谧、环境清幽。“深宜长者居” ,暗赞这位独孤处士沉稳淡泊,与这幽静之地相得益彰。春天本是欣欣向荣的季节,人们经常会外出踏青访友,但由于居所偏僻,这份热闹被隔绝在外,这种闹中取静的环境,恰好契合长者对安稳、闲适的需求。
“好花都待晚,修竹不妨疏”,颔联颇具理趣。好花懂得静待时节,不急于争艳,恰如处士从容不迫的心境;修长的竹子即便稀疏,也自有其挺拔之姿,而不刻意追求繁茂,正对应处士不迎合世俗、随性自然的品格。诗人以花竹为喻,将处士的淡泊洒脱,融入景物之中,显得含蓄而深刻。
颈联笔锋一动,让静态景物有了生机。大雁悠然飞入湘江觅食,处士则在晨光微露时起身锄地。一“入”一“侵”,动静相衬,雁的自在与农人的辛苦,共同展现出隐居生活的丰富画面,既有自然的野趣,也有躬耕的踏实。
结尾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极高赞誉,像您这样的人,看似没有刻意追求学问,却能坚守本心,即便头发花白,内心的追求依然如初。“道”,既是淡泊名利的心境,又是坚守本心的执着。
整首诗由景及人,浅白如话,却在平淡中见深意,描绘了春日清幽之景,塑造出一位从容、淡泊的隐士形象,也传达出诗人对临泉生活的向往与推崇。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