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社会科学专题基金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项目给出了部分答案。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在美中之间仍处于不偏不倚的状态,但已出现缓慢而明确的向中国倾斜的趋势。
【今日导读】新加坡社会科学专题基金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项目给出了部分答案。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在美中之间仍处于不偏不倚的状态,但已出现缓慢而明确的向中国倾斜的趋势。
随着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分歧逐渐演变为战略竞争,“选择”成为东南亚地区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曾在2023年(时任副总理)表示,新加坡“不亲中,也不亲美”,而是“只亲新加坡”。这番话道出了该地区所处困境的核心。
长期以来,东南亚各国领导人不断重申这一共识,即他们不愿在这两个大国之间选边站队。而美国和中国方面也常宣称,无意强迫各国作出这样的选择。但如今,这种态度似乎正在发生改变。
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推行的“解放日”关税制度背景下,他明确表示,任何希望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都必须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他还威胁要对金砖国家加征更多关税,并贬称该集团为“反美组织”。
与此同时,中国则表示,反对任何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贸易安排。
这些表态让东南亚陷入战略困境。但事实上,各国始终在不断作出选择。例如,签署经济协定、加入多边组织,或是采购军事装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作出选择,而在于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为何会作出这些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模式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地区立场倾向。
▲7月26日,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省贵安新区开幕。图为参会代表和贵州的绣娘们合影留念。(新华社)
新加坡社会科学专题基金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项目给出了部分答案。该研究收集了1995年至2024年这30年间的数据,从政治外交、军事安全、经贸合作、软实力和立场表态五个领域,选取20项指标,构建了“选择倾向指数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在美中之间仍处于不偏不倚的状态,但已出现缓慢而明确的向中国倾斜的趋势。
这并不意味着东南亚各国是刻意选择与中国结盟。更多时候,这些选择是采取“点菜”的方式,即围绕具体议题,依据国家利益作出决策。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有四个因素尤为关键:国内政治、经济机遇、对美国影响力持续性的判断以及地理因素。
其中,经济机遇的变化最为显著。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已逐渐成为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经济机遇来源。
十多年来,中国几乎已是该地区所有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得到广泛响应。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并在全球技术价值链中不断攀升。
地理因素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经济吸引力。东南亚大陆国家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不仅源于贸易往来,更与河流、陆路交通及资源分布密切相关。
反观美国,与东南亚远隔重洋。尽管距离并未阻碍美国以“离岸平衡者”的身份发挥稳定作用,但这始终让该地区对美国承诺的持久性心存疑虑。在无数次南海问题会议上,有一个问题反复为人提及,即美国是否真的会为了远在1.2万多公里之外零零落落的几处岛礁,而甘愿冒着与中国爆发公开冲突的风险?
国内政治同样对立场倾向产生深远影响。在菲律宾,对华政策会随着领导人的更迭而摇摆不定;在马来西亚,反对美国的言论无论是现任政府还是反对党,都常挂在嘴边;在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合作既反映精英阶层的利益博弈,也包含战略层面的考量。
我们的研究聚焦于东南亚各国个体,而非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各国与美中两国的双边关系,才是政策制定的真正驱动力。这一点在东盟无法以集团身份与特朗普政府协商关税问题时便显露无遗。
美中竞争目前尚无缓和迹象。事实上,这种竞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比当年美苏冷战时期的对抗更复杂,潜在危险性也可能更高。而东南亚正处于这场竞争的前沿。
“选择倾向指数分析”所覆盖的30年时间范围,恰好在今年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前结束。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关税政策将加速东南亚向中国倾斜的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被该地区完全抛弃。
美国与中国正在进行一场跨越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领域的全面竞争。未来数十年,这一态势将深刻影响全球和平与稳定。无论愿意与否,东南亚都将继续是这场竞争的重要场所,面临的选边压力也只会与日俱增。
本文由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6日发表,原题为《东南亚为何选择与中国靠拢?》。作者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设计与传播信息学院院长廖振扬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治学教授邝云峰。
来源:慧见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