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武汉山姆超市发生的一幕引发全网热议。一位大妈手提大容量桶具,径直来到饮料区开启自助模式,不顾工作人员劝阻,从容不迫地装取橙汁。视频中,工作人员无奈地反复告知“不能这样”,大妈却置若罔闻,全程泰然自若。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瞬间点燃网友关于消费道德边
近日,武汉山姆超市发生的一幕引发全网热议。一位大妈手提大容量桶具,径直来到饮料区开启自助模式,不顾工作人员劝阻,从容不迫地装取橙汁。视频中,工作人员无奈地反复告知“不能这样”,大妈却置若罔闻,全程泰然自若。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瞬间点燃网友关于消费道德边界的争论。
从流出的视频可见,这位大妈显然有备而来。她手持的容器容量远超普通饮料杯,在开放式饮料机前连续操作,动作娴熟地装取大量橙汁。一旁的工作人员虽然及时发现并上前制止,但面对大妈的置之不理,显得束手无策。这种“硬核薅羊毛”的方式,不仅令现场顾客侧目,也引发了线上线下的广泛讨论。
网友观点迅速分成两派。一方直言:“这是赤裸裸的占小便宜,违背了公平消费原则”、“如果人人都这样,商家还怎么经营”;另一方则认为:“山姆作为会员制商店,本就利润丰厚,何必计较”、“这只能说明商家管理存在漏洞,不能全怪顾客”。
事实上,开放式饮料机的设计本是为了方便顾客按需取用,而非无限量装取。商超人士透露,此类设备通常默认为“即饮即用”,大容量外带不仅不符合卫生规范,也可能导致机器过快空置,影响其他顾客正常使用。
法律专家指出,虽然此类行为难以直接定性为违法,但明显违反了商家设定的使用规则。从合同法角度,顾客进入商场即与商家形成了契约关系,应当遵守商家合理的经营规定。而道德层面上,这种过度取用的行为无疑突破了公平消费的底线。
随着视频热度攀升,不少消费者担心这可能引发模仿效应。“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操作,最终结果要么是饮料机被取消,要么是所有成本转嫁给诚实消费者”,一位网友评论道。
商家回应称已经加强现场管控,同时考虑技术手段防范类似情况。包括设置取用时间间隔、增加明显提示标识等。但也有消费者建议,商家应提供不同容量的饮料选项,满足家庭需求,从源头上减少此类情况发生。
这起事件折射出当前消费文化中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是人们追求性价比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公共利益与个人行为的边界划分。在“薅羊毛”成为流行词的当下,如何界定合理节省与过度索取,值得每位消费者深思。
超市作为公共消费空间,需要每位顾客共同维护。只有将“规则意识”内化为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才能构建更好的购物环境。毕竟,任何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都建立在买卖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来源: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