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这条弹幕时,办公室里的鼻炎党集体点头——谁不是纸巾不离手,夜里咳到怀疑人生?
“一到八月,鼻子就像被塞进搅拌机。
”
刷到这条弹幕时,办公室里的鼻炎党集体点头——谁不是纸巾不离手,夜里咳到怀疑人生?
罪魁祸首,居然是当年用来防风固沙的“功臣”蒿草。
三十年前,林业部门把沙蒿当宝贝,撒进荒漠就能活,风一停,沙丘绿成毯。
谁能想到,这毯子后来长成了“过敏地毯”。
花粉季一到,风把亿级微粒送进城市,鼻炎、结膜炎、哮喘连环炸,医院耳鼻喉科排号比春运还夸张。
更扎心的是,蒿草根本拔不完。
兰州的山坡,一眼望去全是灰绿,根扎得比感情还深。
人工拔?
一人一天干不了两分地;打药?
雨水一冲,河沟里鱼虾先翻白;生物防治?
实验室里的小白鼠还没点头,花粉已经飘到下一个省。
网友吐槽:“治蒿像打地鼠,刚按下去,旁边又冒头。
”
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替代植物”。
银川试点种紫穗槐、柠条,花粉低、根系牢,可新苗三年才成规模,老蒿早把地盘占得严丝合缝。
更尴尬的是,沙蒿在生态账上仍是优等生——固沙量一年顶别人三年,砍多了,沙尘暴回头算账。
环保和健康的拔河,谁都松不了手。
科研圈也没闲着。
北京某团队用基因编辑给蒿草“去势”,让花粉少产90%,但野外一放,万一基因漂移到野生表亲,后果没人敢拍胸脯。
另一条路是“花粉疫苗”,打三针能扛一个秋天,一针两千多,医保还没谈拢,钱包先投了降。
普通人能做什么?
实测有效的小动作有三:
1. 花粉播报小程序设成每日提醒,浓度爆表那天,把晨跑改成夜跑;
2. 家里空气净化器滤芯换成H13级,别心疼电费,比去医院雾化便宜;
3. 盐水洗鼻别嫌麻烦,睡前冲一次,凌晨咳醒次数直接腰斩。
最黑色幽默的是,南方也开始出现蒿草过敏病例。
专家解释:高铁八小时,花粉也能当日达。
包邮区的朋友别笑,下一个喷嚏可能轮到你。
说到底,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拉锯战。
老蒿的根在地下盘根错节,人的鼻子在地面节节败退。
有人悲观:“等2050年,蒿草统治北方。
”也有人乐观:“三十年前能把它请进来,今天也能送它走。
”
唯一确定的是,八月的空气里,那股苦腥的草粉味,还会再来。
我们能做的,是把“鼻炎季”从灾难片过成生活片——纸巾备好,口罩戴好,再顺手给阳台的替代植物浇点水。
毕竟,和蒿草斗,也是和自己斗。
来源:有趣的旭日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