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李子的基因叙事(报告文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18:51 2

摘要:在华南腹地的南岭山脉,吊钟花与齿缘吊钟花这两种近缘植物,历经数十万年的地理与气候变迁,悄然完成了一场跨越物种界限的“基因对话”,孕育出形态独特的自然杂交种——“翡翠吊钟花”。要理解翡翠吊钟花的由来,需先认识它的“父母”——吊钟花与齿缘吊钟花。这两种植物同属杜鹃

世界无奇不有。植物界更不例外。伴随着独特的自然机制或神秘的发现过程,许多令人称奇的“天赐新品种”,会在不经意间来到人间。三色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先讲一个自然杂交与环境诱变的故事。该故事源自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进化生物学团队的最新研究。

在华南腹地的南岭山脉,吊钟花与齿缘吊钟花这两种近缘植物,历经数十万年的地理与气候变迁,悄然完成了一场跨越物种界限的“基因对话”,孕育出形态独特的自然杂交种——“翡翠吊钟花”。要理解翡翠吊钟花的由来,需先认识它的“父母”——吊钟花与齿缘吊钟花。这两种植物同属杜鹃花科吊钟花属,外形相似却各有鲜明“个性”。

吊钟花是华南地区的“早春使者”。它的枝条纤细柔软,叶片呈长椭圆形,边缘光滑如被打磨过的玉石,叶面深绿且富有光泽。每年春节前后,它会开出下垂的伞形花序,每簇通常有5朵花,花冠呈阔钟形,颜色从粉红到深红渐变,花瓣顶端微微外卷,像一个个倒挂的小灯笼。它偏爱海拔300-800米的温暖湿润的低海拔山地,多生长在沟谷溪边或疏林下层。而齿缘吊钟花则更像山地的“耐寒隐士”。它的枝条粗壮直立,叶片较厚,呈披针形,最显著的特征是叶缘有细密的锯齿,叶面颜色偏浅绿,质地略带革质。它的花期稍晚,多在3-4月,花序同样下垂,但每簇花数更多,可达6-10朵,花冠呈窄钟形,颜色以纯白或乳黄为主,花瓣顶端紧凑,像一串串精致的白玉小铃。它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能耐受稍低的温度和较贫瘠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南岭中海拔800-1500米的高海拔区域,常见于山顶灌丛或岩石缝隙中。南岭山脉的独特地理与气候,为两种吊钟花的自然杂交创造了这样的条件。

从地质角度看,南岭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山体间多深切峡谷与断裂带。低海拔沟谷温暖湿润,高海拔山顶温凉多风,而海拔500—1000米的中坡地带,则成为冷暖气流交汇的“缓冲带”,这里冬季无酷寒,夏季无酷热,年降水量达1800—2200毫米,空气湿度常年保持在75%以上,土壤兼具红壤的肥沃与黄壤的透气特性。

更关键的是气候变迁的“推动”。分子钟分析显示,翡翠吊钟花的杂交事件集中发生在约22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这一时期,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南岭地区的气温波动幅度达8—10℃。冰期来临时,高海拔的齿缘吊钟花为躲避严寒,向低海拔迁移;间冰期回暖时,低海拔的吊钟花又向高海拔扩张。这种“上下迁移”让两种植物的分布区在中坡地带反复重叠,原本隔离的种群得以相遇。

此外,传粉媒介的“牵线搭桥”也不可或缺。两种吊钟花的花期虽有差异(吊钟花早1—2个月),但在气候温暖的年份,齿缘吊钟花的花期会提前,与吊钟花的盛花期形成1—2周的重叠。此时,南岭山区的早春传粉者——如隧蜂、熊蜂及小型食蚜蝇——会在两种花丛间频繁穿梭,无意间将吊钟花的花粉带到齿缘吊钟花的柱头上,或反之,完成异花传粉。杂交后代翡翠吊钟花完美继承了双亲的特征,又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它的枝条硬度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像吊钟花那样柔软下垂,也不似齿缘吊钟花那般粗壮直立;叶片呈卵状椭圆形,叶缘是微妙的“半锯齿”——靠近叶尖的部分有细密锯齿,靠近叶柄的部分则趋于光滑,仿佛是双亲叶片边缘的“融合版”;叶面颜色是温润的翡翠色,光泽度介于吊钟花的亮绿与齿缘吊钟花的浅绿之间。花的特征更具“杂交标记”:花序每簇有5—8朵花,数量恰在双亲的“5朵”与“6—10朵”之间;花冠呈“中钟形”,比吊钟花的阔钟形更窄,又比齿缘吊钟花的窄钟形略宽;颜色是淡雅的粉白色,花瓣顶端半卷,兼具吊钟花的粉红基调和齿缘吊钟花的白色底色;花期则稳定在2-3月,正好填补了双亲的花期间隙,成为南岭中坡地带独有的“早春衔接者”。

科研人员通过对三种植物的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进行测序发现:翡翠吊钟花的核基因同时包含吊钟花与齿缘吊钟花的特征片段,且遗传相似度分别达到72%和68%;而叶绿体基因则与齿缘吊钟花相似度99%——这暗示杂交过程中,可能是齿缘吊钟花作为母本,吊钟花作为父本。这种“父母本明确”的遗传模式,让翡翠吊钟花的杂交身份无可争议。

长期以来,学界认为物种间的生殖隔离是“常态”,而自然杂交常被视为“意外”。但南岭吊钟花的案例表明:在环境波动的驱动下,杂交可能成为物种适应新环境的“快速通道”——通过整合双亲的有利基因,杂交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新的形态与生理特征,开拓新的生存空间。这种由自然之手“调配”出的新品种,不仅是南岭生物多样性的生动注脚,更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创造力,永远藏在那些跨越界限的“相遇”之中。

时隔22万年以后,“翡翠吊钟花”的故事,再次出现在鲁中山地向北方平原的过渡带——淄博市周村区,它的名字叫三色李。

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

那时,三年前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的苏茂生,学的是果树专业,对果树育种学特别感兴趣。他在一次桃树育苗(播种桃核繁育桃树实生苗用于嫁接中华寿桃)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在大量桃树实生苗(种子发芽后长成的苗子未嫁接)中有几棵李子实生苗,便有意识地根据杂交育种学选育原则从中选了两棵符合优良性状的李子苗:苗木枝条粗壮、节间短、叶片大而肥厚,做好标记,没有被嫁接为桃树,而是当年11月份被移栽种植在一个苹果园的东边地头。栽上以后很长时间并未太多照料,后来却发现两棵李子树结出的李子都不错,其中一棵李子树的果实优良性状不同寻常。于是便重点开始了他对“三色李”的杂交育种科研实验。

2017年春天苏茂生从“三色李”母株上采取种条用木质芽接方法高接到红叶李小树上,当年成花,第二年便结许多三色李果。2018年至2020年完成了从一代树木嫁接第二代、从第二代树木嫁接第三代三色李树木的实验。经过三代嫁接后观察,三色李各种遗传性状非常稳定,于是从2020年开始在淄博三色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个别文昌湖区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推广,进行示范栽培。2020年,三色李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注册。2021年、2023年,三色李获得第十七、十八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评委们惊叹于它"集味觉、视觉、营养于一体"的独特魅力。目前正组织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和植物良种。经过几年的栽培试验显示,三色李遗传稳定,综合性状优良,耐瘠薄,抗干旱、尤其是抗冻性强;易成花,结果早,丰产性好,且易连年丰产;果实色泽靓丽,不酸不涩,品质极好,会出现黄、红、紫黑三种颜色和多种口感的变化,而且营养价值高,保健养生作用好;树上挂果采收期长,比较耐储存和运输,货架期长;易加工成果汁、果酒、果醋、果干、果粉、果脯等加工产品,利于三色李的产业化发展。龙口村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致力于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淄博三色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示范栽培+文旅”模式,依托三色李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有效带动合作社和周边农户发展三色李,走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力争三色李成为文昌湖区乃至淄博市的地域品牌。三色李富含膳食纤维,健胃消食、促进肠胃消化的作用明显,堪称烧烤的绝佳搭档。也许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吃烧烤配三色李喝三色李酒”的特色品牌,让食客们的烧烤桌上除了有小饼、小葱之外,还有三色李及三色李酒的身影。

苏茂生说,三色李开密而繁多的纯白色小花,盛花期时满树满眼洁白的小花,清香迷人,身心沉浸在花的海洋中,宁静而安详,有种独特的感觉和韵味。花朵凋谢后,会结出很多的小果,果子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翠绿、浅黄、黄色、红色、紫色、紫黑、纯黑色多次颜色的蜕变,从翡翠绿到柠檬黄,再到胭脂红,最后沉淀为深紫,直至春黑色。这种独特的颜色“渐变”机制,尤其是浅黄果离开树体后,通过果实自然后熟作用,也会出现柠檬黄,再到胭脂红,最后沉淀为深紫,直至黑色的颜色变化,这让三色李在植物学界独树一帜。

2025年7月27日,在文昌湖龙口村上坡地家庭农场,苏茂生领着我们在李子园李子树下钻来钻去,观赏硕果累累,品尝红得发紫的李子,甘甜甚至齁甜。桃树苗里头为什么混进了李子苗?我找到一个机会,终于插上了我的问话。苏茂生说,树木有的是异花授粉,如梨树、苹果树,只有一个品种没有授粉树不会座住果,需要有两个以上的品种相互授粉。且需要花期相对一致,开花时间重叠,才能座果。有的是自花授粉,如桃树、李子树,一般没有授粉树也能自花授粉座果,但配置授粉树,或附近有别的品种,会提高座果率,果实长得更大,产量更高。桃树多的地方一般会有李子树,李子树的种子会掺杂到桃树种子里面。李子树发生异花授粉时,就出现杂交,只要是杂交种子,母本和父本的基因会出现重组,就一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新个体,是新的品种。根据杂交育种学原理,即便是人为选择性状比较优良的母本和父本进行人工杂交育种实验,出现优良新品种的可能性极低。自然授粉产生的杂交种,出现优良新品种的可能性更低。三色李极其优良的综合性状,尤其是一改已知所有李子品种的涩感(鞣酸即单宁酸),成熟后不酸不涩清香蜜甜,而且富含多种保健养生作用强的营养成分,这从育种学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我认为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上天的馈赠,到了李子这个古老品种在人间显现、发挥异彩、给人类带来福音的时候了。我选育三色李品种很偶然,从某种程度讲,是上天假我之手,让三色李现世,出现在人间,仅此而已。

我的家乡文昌湖,生态环境非常优美,可谓人间仙境!清澈的湖水倒映着风景如画的萌山,仿佛向世人描述着那个美丽的传说。沿湖而上,坡地在晨光中舒展,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青灰色的枝干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光斑——那是三色李树在风中轻颤。上坡地海拔不过百米,却因独特的小气候成为植物的乐园。春季回暖时,湖风带来湿润的水汽,夏季暴雨冲刷着石灰岩土壤,让土壤中富含钙质,秋季昼夜温差催生糖分积累,冬季积雪覆盖枝干孕育来年的花芽。地质学家说,这里是泰鲁山系北部冲击扇的边缘,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倾斜的坡地,而湖水的调节作用让四季的界限变得模糊,为植物演化提供了天然实验场。

27日这天,日头很毒。我站在坡顶俯瞰,只见漫山遍野的李子树上缀满成熟的浆果——青黄的底色上泼洒着胭脂红,深紫的斑点如墨汁晕染,在阳光下折射出虹彩般的光泽。龙口村村支书韩忠摘下一颗熟透的果实几乎硬塞进我的嘴里,咬一口几乎爆浆,白霜覆盖的表皮下,果肉呈现出三种层次分明的色彩——金黄的果肉基部,绯红的中部,深紫的果尖,是我见过的调色盘以外的最完美色彩过渡。 李子园不时有游客采摘。韩忠书记说,成熟的三色李是就是时间的艺术品。摘下的黄色果实静静躺在竹篮里,第三天清晨,表皮开始泛起红晕,到第五天,深紫色的斑纹如藤蔓般开始蔓延,最终覆盖整个果面。这个过程中,果糖含量从12%飙升至21%,果酸则降至0.3%,而民谚“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里,那个让李子背了千百年黑锅的罪魁祸首“鞣酸”,在三色李中竟然一点没有,不仅成就了独特的甜润口感,让吃李子伤胃、伤身彻底成为历史。韩书记强调,关键是三色李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强、不用精心打理,而且高产,连年丰产,亩产高达5000斤。

"太甜了!没想到会这么甜!"一位女游客也是第一次品尝三色李,不时发出阵阵惊叹。更神奇的是,果肉中的花青素含量是普通李子的三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国家果蔬及加工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检验检测报告显示,三色李果实中主要营养成分有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膳食纤维、植物蛋白、抗坏血酸、多酚、β-胡萝卜素、有机酸,以及其他人体需要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唯独没有检测到鞣酸。

三色李果色何以能够这么善变?问题还得抛给苏茂生。“这种颜色变化的秘密,藏在果皮细胞的液泡里。当果实成熟时,pH值从酸性变为弱碱性,激活了花青素的分子结构,使其吸收光谱从蓝光转向红光。就像给细胞装了个智能调色器。"苏茂生解释,"这是一个名为MYB10的转录因子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它的表达水平直接决定了颜色的深浅。"

每年七八月,上坡地变成欢乐的海洋。游客们挎着篮子、拿着袋子穿梭林间,寻找颜色最完美的果实。摄影爱好者支起三脚架,捕捉阳光穿透果肉时的晶莹剔透。更令人称奇的是,青、黄、红、紫、黑色的果实在同一个直投显现,真是一种果树奇观。

上坡地的三色李树在晚风中沙沙作响,讲述着一个跨越三十年的传奇浆果故事。从偶然发现的杂交株,到享誉全国的水果新贵,三色李的传奇揭示了一个真理:自然的馈赠,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角落,等待有心人去发现、培育、升华。有心人苏茂生,还有许多秘密没说,他要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给世人一个惊喜!翡翠吊钟花用粉白花朵衔接起双亲的花期,三色李用渐变果色延续着自然的神奇,用富含营养给予世人以惊喜。一个是自然自发的演化杰作,一个是人为呵护的自然馈赠;一个在无人问津的山谷里完成基因的隐秘重组,一个在农人守望的田垄间实现精华的精准沉淀;一边是自然在山海间写就的狂野诗行,一边是人类在田垄上续写的温柔注脚,二者交织处,永远有新的生命故事,在跨越界限的相遇里,悄然生长。但本质上,都是生命对“界限”的温柔突破——突破物种的生殖隔离,突破环境的生存阈值,突破人类对“常态”的固有认知。所谓“天赐”,从不是偶然的降临,而是生命与环境千百次对话的必然;所谓“奇迹”,也从不止于自然的创造,更在于人类以敬畏之心承接馈赠、以匠心之力让奇迹延续。或许,这就是地球生命最生动的旋律。

《仓仓》已出版,购书可私信!

本文为刘培国先生原创文字

若需转载请联系此公众号

来源:勤奋川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