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同思想网枕戈团队“新古史辨”的提出,既是对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古史辨”学派怀疑精神和考辨方法的继承,更是对其“疏于读书、以西损东”等历史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与超越。它摒弃了旧“古史辨”可能存在的过度疑古倾向,在方法论上更加强调考古实证与文献精研的深度融
也说“新古史辨”,辨什么——
辨源流、辨真伪、辨范式,建构中华万年文明叙事
施怀德
大同思想网枕戈团队“新古史辨”的提出,既是对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古史辨”学派怀疑精神和考辨方法的继承,更是对其“疏于读书、以西损东”等历史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与超越。它摒弃了旧“古史辨”可能存在的过度疑古倾向,在方法论上更加强调考古实证与文献精研的深度融合,致力于避免以西方理论框架简单裁量中国上古历史。通过“辨源流”(厘清中华文明原生脉络)、“辨真伪”(破除僵化标准探寻多元路径)、“辨范式”(提炼东方文明特质内核)三大核心路径,“新古史辨”旨在深入挖掘并重构绵延万年的中华文明根基,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也称古国时代)所奠定的深厚文明积淀,为理解中华文明独特发展道路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中国新石器时代(古国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时期”,以伏羲文化为精神标志与核心标识,其文明基石与起源支点清晰可考:10000年前的上山文化,是“中华阴阳二元观念萌发期”,奠定中华文明物质与观念根基;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是“中华原创思想爆发期”,推动中华文明从奠基走向起源,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代”,为“东方文明范式论”系统建构,提供了最早的考古实证与文化内核支撑。
一、辨源流:寻古国时代根脉,立“东方文明范式”
长期以来,西方“青铜-文字-城市”三要素标准垄断文明起源叙事,却无法解释中国古国时代的文明演进逻辑。而以中国长江、黄河、辽河、珠江、钱塘江五大流域考古材料为根基的“东方文明范式论”,正以“稻作(天)·聚落(地)·礼制(人)”三才互构为核心,颠覆西方中心主义叙事——这一范式的源头,正是古国时代的上山-裴李岗文化。
(一)稻作(天):文明的物质与宇宙观之源
稻作农业是古国时代文明的“物质基石”,其起源可精准追溯至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约11000-8500年前)。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万年稻作遗存,被袁隆平院士誉为“万年上山,世界稻源”,是全球最早的稻作农业实证之一;上山桥头遗址更以“人文肇始,中华易源”定位,被张其成认定为“中华阴阳二元观念始源地”——稻作生长的“播种-生长-收获-休眠”循环,催生了“阴阳消长”的原始宇宙观;为确定农时而开展的“观象授时”,则孕育了“敬天”的精神内核,成为中华文明“天人合一”观念的雏形。
(二)聚落(地):文明的社会与空间载体
聚落是古国时代文明的“组织载体”,其发展脉络从上山文化的“初级村落”起步,逐步演进为裴李岗文化的“秩序化社会”。上山遗址的定居模式,是“中华村居革命”的开端,考古发现的房屋遗迹与聚落布局,证明当时已具备基础的社会组织能力;至裴李岗时代,以贾湖遗址为代表的聚落,不仅有清晰的功能分区,更出现了社会分工的萌芽——这种“定居-整合-复杂化”的聚落发展逻辑,是“法地”观念的实践,为古国时代后期“中心聚落”的出现(如灵宝西坡遗址)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核心例证。
(三)礼制(人):文明的精神与制度核心
礼制是古国时代文明的“精神内核”,其萌芽以伏羲文化为纽带,贯穿上山-裴李岗时代。上山桥头、荷花山遗址的彩陶“十六芒太阳纹”“尞五之祭纹”“天(太阳纹)、地(田字纹)人(巫字纹)三才互证纹”“六爻豫卦纹”,是早期祭祀礼仪的实证;裴李岗文化的龟甲刻符(八卦雏形)、骨规骨矩(观象授时工具)、七孔骨笛(音律知识),则印证了“中华原创思想爆发”——龟甲与“天圆地方”观念呼应,刻符承载数卜逻辑,骨笛体现对“中和”音律的追求,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礼制”的源头,也标志着“人”的精神觉醒,为“早期中国文化圈”雏形的形成提供了精神纽带。
二、辨真伪:破西方标准桎梏,探古国时代文明路径
传统文明研究中,西方“青铜-文字-城市”三要素标准长期被奉为圭臬,但这一基于西方文明经验的标准,在解释中国古国时代文明时完全“失效”——上山-裴李岗时代虽未出现青铜器、成熟文字与大型城市,却已具备文明的核心要素,其独特路径恰恰印证了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一)西方标准的局限性:以“技术符号”替代“文明本质”
西方三要素标准聚焦“技术进步”与“城市化”,却忽视了文明的“内生逻辑”。古国时代的核心文明要素,并非依赖青铜或文字,而是以“稻作农业提供的物质剩余”“聚落整合的社会秩序”“礼制构建的精神认同”为支撑:上山文化的稻作解决了“生存基础”,裴李岗的聚落建立了“社会框架”,伏羲文化衍生的礼制凝聚了“精神共识”——这些要素虽不契合西方标准,却实实在在推动了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证明“技术符号”并非文明的唯一标尺。
(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古国时代的“内生性演进”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始终遵循“本土性、连续性、内生性”逻辑,这一特征在古国时代尤为显著。从上山文化的“阴阳观念萌芽”,到裴李岗时代的“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爆发,再到后期良渚文明(五千年国家形态的“一神教信仰”与“大型工程组织”),文明要素的积累从未中断;上山遗址的彩陶礼器-初级村落、贾湖遗址的“龟卜-音律-符号”体系、高庙遗址的白陶礼器、凌家滩遗址的“玉礼器-社会分层”,更证明古国时代已形成“物质-精神双元驱动”的文明模式——这种不依赖外部输入的内生演进,正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古文明的核心特质。
三、辨范式:明东方文明特质,促古国时代精神传承
“东方文明范式论”的核心是“多元一体、交流共生”,这一特质在古国时代已现端倪。作为中华文明第一个“轴心时代”,上山-裴李岗文化不仅奠定了文明的“本土根基”,更通过文化交流丰富了文明内涵,为后世“天下文明”模式提供了原型。
(一)多元一体:五大流域的文化交融
古国时代的文化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在五大流域间形成“多元互动”的格局。上山文化的稻作技术向长江、黄河流域传播,影响了裴李岗文化的农业形态;裴李岗文化的磨制石器技术,则与长江流域的白家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存在交流;这种“技术-观念”的跨流域传播,逐步形成了以“伏羲文化”为精神内核、以“稻作-聚落-礼制”为共同要素的“早期中国文化圈”,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底色。
(二)交流共生:开放包容的文明态度
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并非后世形成,而是根植于古国时代。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其音律与同时期西亚地区存在相似性,暗示早期跨区域文化交流;上山文化的彩陶技术(严文明称“彩陶世界第一”),与周边文化共享工艺逻辑——这种交流并非“单向传播”,而是“双向借鉴”,既吸收外部技术,更输出自身观念(如十六芒太阳纹、八角星纹、阴阳、八卦雏形),为中华文明后续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结语
“新古史辨”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辨源流”明确古国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 的文明地位——以伏羲文化为标志,以上山文化(中华阴阳二元观念萌发期——中华文明奠基)、裴李岗文化(中华原创思想爆发期——中华文明起源)为支点,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代”;通过“辨真伪”打破西方标准的垄断,证明文明发展的多元路径;通过“辨范式”确立“稻作-聚落-礼制”的东方文明内核,构建中华自主的文明叙事和话语体系。
未来,“新古史辨”需继续以考古实证为根基,深挖古国时代的文明细节,让“中华万年文明”不仅是历史事实,更成为推动全球文明平等对话的文化力量——毕竟,唯有认清自身的根脉,才能在多元世界中找准自己的坐标。
(作者为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员)
关于大同思想网: 大同思想网是由青年学者枕戈、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等发起创办,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潮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中,大同思想网主要关注儒释道为主的传统文化复兴及与西方文化比较和融合的大文化观,比如大陆新儒家和儒家宪政的议题等;关注重新书写世界历史和反思西方中心论背景下西方历史话语霸权的大历史观,比如世界文明源头和”新古史辨“等议题。同时关注国内国外的时政局势,特设置“时政观察”栏目,体现国学人士不尚空谈重经世致用的特征;关注近世和当代的历史人物,因“道以人传”,人物列传是史家之传统,特设置“人物春秋”栏目;另有文艺诗歌类的好文,亦欢迎各方人士赐稿。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