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有一个坚实的内核!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08:53 1

摘要:过去,对火星探测器“洞察号”(InSight)部署的地震仪探测到的火震数据进行的分析,已经揭示了火星最外层固体岩石层(地壳和地幔)的结构。此外,研究人员还测量了火星金属核的大小,发现它至少部分是液态的。然而,关于火星更深层内部结构的整体图像,仍未完全揭开。

火星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过去,对火星探测器“洞察号”(InSight)部署的地震仪探测到的火震数据进行的分析,已经揭示了火星最外层固体岩石层(地壳和地幔)的结构。此外,研究人员还测量了火星金属核的大小,发现它至少部分是液态的。然而,关于火星更深层内部结构的整体图像,仍未完全揭开。

(图/“洞察号”提供的地震数据首次揭示了火星固态内核的存在。)

现在,在一项于近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洞察号”任务获取的火震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证实了这颗红色星球存在一个坚实的固态内核

追踪地震波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洞察号”探测到的震相,绘制了火星核心的结构示意图。在所有穿过火星核心的震相中,他们重点分析了两种:P’P’波PKKP波

这两类都是由“火震”产生的P波,它们从震源出发,穿过火星的地壳和地幔进入地核。不同之处在于,P’P’波会穿过地核,到达火星另一侧的表面后反射回来;而PKKP波则是在核-幔边界发生反射。

如果火星存在一个固态内核,还会出现第三种震相——PKiKP波,它是由P波在外核与内核的边界反射所产生的。

当地震波在行星内部传播时,遇到性质不同的层面会部分在边界反射,部分折射进入下一层。这意味着一束地震波可以分裂成多个信号,这些信号被称为“震相”。(图/Nature)

固态内核的证据

这次,研究人员利用了“洞察号”观测到的23次火震数据,识别出了深入传播到火星核心最深处的P波震相

分析结果显示,他们观测到的地震波与理论预测的P’P’震相和PKKP震相的性质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实际探测到的PKKP波,比假设核心是完全液态时预计的到达时间提前了50~200 秒——这是符合物理规律的,因为P波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更快。这一显著提前的抵达时间表明,火星核心在靠近中心的部分具有更高的波速,暗示那里存在固态内核

此外,研究人员还探测到了PKiKP震相的地震波,这一信号为火星存在固态内核提供了直接证据。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在单个火震事件的地震记录中,识别出了这些波相。

根据所测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振幅,研究人员进行了“反演分析”,以推断出最能解释这些数据的火星内部结构。他们发现,火星的固态内核半径约为613千米,约占火星半径的18%。分析还显示,在外核与内核之间,火星的密度增加约7%,P波速度提高了约30%。

意义与展望

由于这项分析仅依赖于少数几次具有足够的信号幅度、能够与背景噪声区分开的火震事件,因此这些核心参数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这些结果依然为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启示。它为我们理解火星内部的温度分布和化学成分提供了重要线索。更有意思的是,它还把火星过去磁场的兴衰,与内核的形成联系了起来。

磁场是由行星内部的“天然发电机”驱动的,而火星的经历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行星能维持磁场,保护大气与水源,孕育出适宜生命的环境,而另一些行星却失去了这一切。

#参考来源:

来源:原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