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门技艺的传承,一段民族的记忆,一份对生命的敬畏。粟龙教授用四十余载光阴,将壮瑶苗等民族医药的智慧火种精心守护,使其在现代医学殿堂中重燃耀眼光芒。
一门技艺的传承,一段民族的记忆,一份对生命的敬畏。粟龙教授用四十余载光阴,将壮瑶苗等民族医药的智慧火种精心守护,使其在现代医学殿堂中重燃耀眼光芒。
在粟龙教授的诊室里,他的手指轻捻慢转,一根银针便悄无声息地刺入患者穴位。这一刻,凝聚了千年的民族智慧与现代医学的严谨在他手中完美交融。
作为广西首届壮瑶医精英人才,粟龙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医药和壮瑶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以精湛医术造福广大患者,以高尚医德践行医者仁心。
一、医路求索,青衿之志
粟龙教授从医数十载,始终怀着对卫生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发展中医事业。他技术高超、业务精湛、医德高尚,慕名看病的患者始终络绎不绝,每天诊室人满为患。
但他从不叫苦叫累,同事们都称他为“铁人”、“拼命三郎”。从工作至今,每日白天坚持门诊,日门诊可达100人次;夜间挑灯夜读,笔耕不辍,主编参编专著及教材20余部。
二、博采众长,传承创新
粟龙教授不仅勤奋好学,成为广西首届壮瑶医精英人才,还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繁忙的工作中,他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成果颇丰。
他拜广西名中医宾彬教授,广东省名中医袁少英教授,首都国医名师郝万山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为师,成为四位老师的入室弟子。四位老师均是理论深厚,临床疗效卓著的中医大家。
粟龙利用休息时间坚持跟师学习,这位号称休星期八的医生,学以致用,坚持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做到了辨证论治、审因论治,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均有较大的提高。
三、民族医药,抢救挖掘
粟龙教授专注于经方、针灸和瑶医瑶药,数十年如一日地精进着。手里的一把草、一根针,也在春秋冬夏的磨砺中有了更多的内涵。
民族医药的挖掘整理是项辛苦而漫长的工作。正如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专家们,需要走村串寨,收集整理传统医学的资料。粟龙也在实际工作中勇于创新,发明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他根据临床疾病中颈、肩、腰、腿痛患者较多的具体情况,常用苗医火针疗法治疗各类痛症,常常疗效立竿见影。
又依据头针调气、体针调气,透刺调形治疗脑卒中、脑梗、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疗效显著,使病程明显缩短。
四、理论创新,技术突破
受到民族医药理论的启发,粟龙教授在中医针灸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他善治各种内科杂病、男科、妇科、皮肤科病证,以及因心理因素所导致的奇病怪症,对男女性不孕不育有独特诊疗经验。
在粟龙的办公室里,放着厚厚的几十本笔记本,本子上记录着随师跟诊的经验和各种经典病例。身为医者,粟龙随时更新知识,每天再忙他也会抽出1-2个小时学习专业知识,研读医学经典。
五、人才培养,传承有绪
粟龙教授将自己的技术与同事分享,传承中医,造福更多病患是他的追求。他常说:“中医不是秘术,是济世之学。”这种开放的心态,正是民族医药能够源远流长的关键。
民族医药的传承需要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壮大传承队伍。正如相关专家建议的,应依托职业院校开设民族医专业课程,推行 “师带徒+学历教育”双轨培养模式。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才投身民族医药事业,建立多层次、梯队化的人才队伍。
六、跨界融合,走向世界
粟龙教授的民族医药研究不仅限于诊室,还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他甚至从儒、释、道以及地理志的典籍中寻找灵感,解读其中蕴含的民族医学智慧。
这种跨界融合的思维,正是民族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之一。让岐黄之术焕发新生,需要的不是博物馆式的供奉,而是与当代文化脉搏的同频共振。
民族医药也需要创新传播推广路径,提升品牌影响力。以“文化+旅游+康养”为抓手,打造民族医文化体验基地与特色康养项目。
通过新媒体传播、国际学术交流等形式,宣传民族医诊疗特色与文化价值。
七、未来之路,任重道远
尽管民族医药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少数民族医学面临传承断层、资源流失等困境。
民族医药的理论体系与现代标准框架的对接也存在困难。如苗医“两纲五经”的学术思想,目前尚未搭建起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或西医病理学之间的桥梁。
技术创新也遇到瓶颈。民族医外治法在传承过程中,高度依赖医者个人经验,操作流程缺乏明确、可量化的指标。鲜药应用也深受地域性限制,不同地区生产的同种药材,活性成分含量波动较大。
如今,粟龙教授仍每周出诊带教,整理医案、编写讲稿。
他所创立的苗医火针疗法传承工作室已成为区域中医传承基地,持续培养着一批批“精诚相济、药针并用”的新时代中医人。
他的办公桌上,那些厚厚的笔记本仍在一页页增加,记录着民族医药的故事,也记录着一位医者永不停止的追求。
来源:小红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