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羿2025金秋 | 解码清代御窑瓷器上的龙纹秘辛与收藏地位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09:35 1

摘要:同样是一种神话中的生物,为什么在东方,龙被视为帝王专属的图腾;而在西方传说中,龙却往往扮演着反派角色?

同样是一种神话中的生物,为什么在东方,龙被视为帝王专属的图腾;而在西方传说中,龙却往往扮演着反派角色?

这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认知,到底是从何而来的?

塑造不同文明中符号形象的根本内核,龙的形象差异便深刻印证了这一点。在中国,龙很早就与农耕文明相联系,被尊为掌管江河湖海、行云布雨的神灵。

比如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被认为是“沟通天地、祈求降雨”的神器。随着中央集权王朝的形成,龙逐渐被帝王垄断,成为皇权与天命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语境里,龙的形象往往源自上古混沌巨兽的神话,后在基督教文化中被塑造为恶魔与邪恶的化身。

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根源的差异,造就了龙形象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而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变迁,也在龙的形象演变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今天,我们便可以通过几件即将亮相于北京大羿2025年金秋拍卖会上的清代官窑瓷器,深入解读东西方龙文化的显著差异,一窥龙的形象如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王朝兴衰的独特见证。

在本次大羿 2025 金秋拍卖会上,即将呈现一件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特殊作品 ——LOT633 清雍正 青花苍龙教子图玉壶春瓶。此瓶器型典雅大方,其造型源自宋代经典的玉壶春瓶,线条流畅柔和,尽显中正雅致之态,展现出清代官窑瓷器对前代优秀器型的传承与发展。

当然,这件瓷器的核心魅力更在于瓶身上的青花绘画“苍龙教子”图。画面中的龙型是中国传统龙形象的典型代表,身形较为细长,拥有标志性的鹿角、鱼鳞与鹰爪,与西方龙常有的翅膀造型形成鲜明差别,凸显出中国龙独特的文化辨识度。

画面中,惊涛之上祥云缭绕,火焰包裹着两条巨龙,老龙昂首挺胸,姿态威严,仿佛正在为小龙指引方向;小龙则腾跃向前,充满活力地追赶着老龙,整个画面虽在方寸瓷面之上,却营造出一种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将 “苍龙教子” 的场景描绘得生动传神。

有藏品计划出入手可留言或者私信,单纯资讯解答市场疑惑也可以,问问不花钱哈

卫星:s第一个字母c第二个字母p第三个字母m第四个字母,还有87两个数字,找到我

LOT633

清雍正

青花苍龙教子图玉壶春瓶

尺寸:高 45.2cm.

来源 : Courtland FieldBishop(1870-1935)收藏1922年捐与伯克郡博物馆,皮茨菲尔德,麻省

展览:伯克郡博物馆,皮茨菲尔德,麻省

清顺治 青花云龙纹一统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法借鉴了顺治朝的 “龙身在云中三现”,龙身只露三段,剩下的藏在云里,刚好应了云从龙 的老话;而且龙的神态、身姿,明显学了南宋画家陈容的墨龙。

你去广东省博物馆看陈容的《墨龙图》就知道,那龙画得跟活的一样,孔武有力;而这件瓷瓶,是把钴蓝当墨、瓷胎当纸,画得比纸本还细,技术难度其实更高。

南宋 陈容《墨龙图》轴

绢本设色

纵205.3厘米,横131 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本品底部虽未落任何款识,但这一特征并非孤例,在历代官窑瓷器的传世收藏中,本就存在一批不署款的御窑珍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的部分清代御窑瓷器,便以无款形制留存至今,为这类器物的断代与属性判定提供了权威参照。

例如,清宫旧藏有一件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高44厘米,亦无款识,其恢弘体量及造型风格与本品如出一辙;另见一例清宫旧藏玉壶春瓶,高31厘米,形制亦与本品相类,同为不落款识之作。

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

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

更令人称绝的是青花色彩的浓淡运用,堪称清代雍正时期青花工艺的典范。青花颜色深的地方,精准勾勒出龙鳞的坚硬质感与力量感;颜色浅的地方,则如同为龙身裹上了一层轻薄的云雾,巧妙地形成了类似阴影的效果,让龙的形象立体感十足,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瓷瓶上腾空飞出,充分展现了清代官窑工匠高超的绘画技艺与对龙形象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研究清代龙文化及王朝审美取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清代,这个中国龙纹装饰艺术达到顶峰的时期,便会发现:龙的形象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国运起伏和皇帝个人性格,发生着微妙而持续的变化。康熙的龙凶,雍正的龙雅,乾隆的龙豪。可以说,每一条清代龙纹的背后,都烙印着一个时代独有的底色,成为王朝兴衰的无声见证。

北京大羿金秋拍卖

LOT624

清康熙

黄地绿彩龙凤纹碗

款识:“大清康熙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直径14.2cm.

记录:香港苏富比,1994年4月27日,编号502

康熙皇帝接手的大清王朝,根基尚待巩固。这一时期的龙纹也呼应着时代的开拓气息,充满武德与威严。拍品敞口,弧腹,圈足,造型沉稳,线条优美。此件龙纹通常以绿彩绘制于黄釉底色之上,色彩对比鲜明。龙身线条刚劲有力,轮廓用浓黑料勾勒,鳞片刻画细致,密而不乱。龙多为五爪,爪子张开,犹如鹰爪般锋利,彰显出皇家的尊贵与威严。其姿态矫健,或为行龙,在云朵中穿行,或作赶珠状,双目圆睁,须发上昂,龙爪怒张,似在奋力追逐前方的火珠,充满动感与力量感。

此类黄地绿彩瓷器乃是宫廷专用的传统器皿,清代黄釉器的使用等级分明,据《国朝宫史》记载,此种黄地绿彩碗应为宫中贵妃所用。

清康熙 黄地绿彩寿字外龙凤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LOT623

清康熙

五彩龙凤纹碗

款识:“大清康熙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直径 13.1cm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斗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页148,图136

另有清康熙五彩龙凤纹碗上的龙纹为康熙典型的 “雄健龙” 形象,头大,呈方头宽额状,具有威严感。身较细,龙身呈“弓”形,翻转卷曲,矫健有力,气势凶猛。龙须表现飘逸挺拔,给人怒发冲冠的感觉,龙发向后上方,体现出一种 “向前冲” 的力量。

此式碗为清代宫廷经典膳碗之一,规格略有不同康熙朝有5种,口径最小的10.3厘米,最大的15.1厘米。康熙开始烧制,为官窑瓷器的一种固定品种,一直延续至清末。清代各个时期绘于碗上的各朝龙凤纹大同小异,相同之处是内壁皆于青花双圈内绘一条红彩立龙;不同之处在于凤纹的颈部优线条式、羽毛式两种:康熙、雍正、嘉庆、光绪的凤纹为线条式;咸丰、同治的凤纹为羽毛式;乾隆朝的凤纹两者兼备。

清康熙 五彩龙凤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据《国朝宫史》记载,宫中器用等级禁严,此式五彩龙凤碗当为皇室后宫专用,多用于饮宴等场合。除此还有【清康熙 黄地素三彩龙纹盘】上所绘的龙,龙身威武粗壮,蜿蜒盘绕,姿态多样。如盘心的龙多为双龙戏珠造型,二龙呈上下盘旋之势,双目圆睁,须发上昂,龙爪怒张,目视眼前火珠,似作争夺状,充满动感与力量感;口沿及外壁的龙则多为行龙,在云朵中穿行,体态矫健,生动传神。

LOT611

清康熙

黄地素三彩龙纹盘

款识:“大清康熙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直径 13.2cm

左:LOT611 清康熙 黄地素三彩龙纹盘(底部图)

右:LOT612 清康熙 黄地素三彩龙纹盘(底部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龙的嘴型地包天,即下颚明显突出,令整体神态更显凌厉。康熙大帝平三藩、收台湾、对抗沙俄,靠的就是一股 “尚武精神”。满族是游牧民族出身,骨子里带着马上打天下的劲,所以康熙朝的龙,就是王朝的武力宣言。用龙的 凶,告诉天下:大清能镇住江山。

LOT612

清康熙

黄地素三彩龙纹盘

款识:“大清康熙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直径 13.3cm

到了雍正时期,国家进入治理整顿、经济复苏的阶段。雍正皇帝本人偏爱精致、含蓄的审美风格,这一时期的龙纹也因此显得饱满而稳重。龙体形态趋于丰腴,刻画却异常精细,常穿梭于如意云纹之间,少了几分凶猛,多了几分祥瑞与典雅,反映出当时社会逐渐安定、国力稳步发展的背景。

清雍正 珐琅彩黄地云龙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时代,清朝进入鼎盛阶段,龙纹也随之变得华丽繁复、自信磅礴。这只清乾隆 绿地紫彩云龙纹碗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瓷器外壁以绿彩为地,紫彩绘行龙,釉下还暗刻海水江崖纹样,工艺之复杂、设色之绚烂,令人叹为观止。此时的龙纹强壮而豪迈,周围辅以纤长的祥云与火焰,充分展现出一个强大帝国在外交、军事与文化上的全面自信。

LOT626

清乾隆

绿地紫彩云龙纹碗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直径 14.8cm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杂釉彩·素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页165,图130

拍品口沿微撇,深弧腹,圈足,造型小巧周正。内施白釉,外壁以绿彩为地,釉下暗刻海水双龙赶珠龙纹,纹饰内填饰紫彩,色彩深厚凝重,制作精细。据《国朝宫史》记载,绿地紫彩是清宫内专供贵人用器,为皇室日用器皿,自康熙朝至晚清均有烧造,为官窑传统品种。整器制作工艺复杂,色彩搭配协调,刻画精细,色彩艳丽,画面生动,为乾隆官窑器佳作。

清乾隆 绿地紫彩云龙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康熙的凶龙 到乾隆的豪,龙纹的变化,其实就是大清国运的晴雨表。东方的龙,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神兽,而是跟皇权、国运绑在一起的权力符号。

CULTURE

BEIJING DAYI GOLDEN AUTUMN AUCTIONS 2025

不过,当我们沉浸于中国龙纹的演变轨迹时,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分属东西方两个截然不同文化体系的中国龙与西方龙,究竟是如何产生关联,被人们放在一起讨论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先生了。这位传教士不仅将西方的科学技术传播到中国,还肩负着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重任。

虽然深谙中西文化的他,深刻意识到中国龙与西方的dragon并不能完全对应,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有趣的是,这个并不算准确的翻译,反而让欧洲贵族喜欢上了“中国龙”。

他们了解到龙纹作为皇室纹章的权力内涵之后,才对本应“邪恶丑陋”的龙激发美感,当作时尚标签。

清康熙

青花龙捧寿纹盘

款识:“大清康熙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直径 21.1cm

参阅:《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167,图95

此件青花龙捧寿纹盘,龙身周围布满火焰状云气纹,龙颜威壮,方头宽额,身形劲健,气氛庄严肃穆,为宫廷祝寿用器。其后清代各朝未见延续烧造,而为康熙朝独有祝寿用瓷器品种。器形规整,胎体坚实,内、外口沿以青花分别绘龟背锦地纹、莲瓣纹。全器青花发色鲜艳、青翠,款识字体秀逸刚劲,较为难得。盘上这承载着中国皇权威严与吉祥寓意的龙纹,正是中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而这样的文化符号,恰好契合了西方人对神秘东方 “理想国度” 的想象。

清康熙 青花龙捧寿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龙纹所蕴含的独特魅力逐渐被西方认知,变化也随之悄然发生。这时候,他们不在乎龙曾经是邪恶的象征了。不仅营造中式建筑,还订购并收藏中国瓷器,在服装中加入龙凤图案,甚至向中国进口龙纹瓷器已经无法满足他们,都开始自主烧制了。究其原因,只不过是因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文化怀有一种喜爱之情。

清康熙 五彩开光螭龙纹盘

大英博物馆藏

清康熙 五彩开光火珠龙纹碗

大英博物馆藏

说到底,这场围绕东西方龙本质上是两种文明价值观的碰撞与对话。它们看似是两个极端,一个代表神圣与秩序,一个代表邪恶与混乱,但追本溯源,其实都是各自文明对“力量”与“权力”的不同解读。东方的龙,将力量转化为维系秩序的权威;西方的龙,将力量塑造成需要被战胜的挑战。这种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文化表达,正是龙的权力游戏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也为我们理解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来源:阿古说收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