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出国留学读博的决定,邱丽亚只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那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录制节目前,她和往常一样正在看稿,这是她每天都会重复的工作环节,确保主持时各项流程的顺利。固定的动作重复了十几年,想到媒体行业日新月异,新人辈出,拿着稿子的她突然感觉需要一点改变。一瞬间
“愿我们这些大龄读博青年,都能在图书馆的晨光中聆听到18岁时的心跳。”
8月末,在泰国留学第二年的邱丽亚在朋友圈写下的这句话,是给自己重启人生留下的最佳注脚。
做出国留学读博的决定,邱丽亚只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那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录制节目前,她和往常一样正在看稿,这是她每天都会重复的工作环节,确保主持时各项流程的顺利。固定的动作重复了十几年,想到媒体行业日新月异,新人辈出,拿着稿子的她突然感觉需要一点改变。一瞬间,脑海里浮现一个声音:去读书吧。
作为丽江融媒体中心的知名主持人,邱丽亚拥有稳定且令人艳羡的工作,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稳定顺遂,却在41岁的年纪偏要“折腾”一番,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面对周围人“没必要”、“没意义”、“没价值”的声音,她坚持自己的选择,重新拾起课本,穿上校服,回到校园。飞舞的裙角摆荡,宛如18岁那年依旧炙热青春的姑娘。
“不破不立。”读本君分享邱丽亚的故事,并非鼓励每个人都走出舒适圈,做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而是想说,每当你想要改变的时候,不要放过这样一闪而过的念头,因为那里藏着生命想要悄悄送给你的礼物。
人到中年,当处处皆显疲态时,这个世界,有人依然在用昂扬的姿态,主动迎接挑战,搏击和逆袭,演绎出生命多彩的模样。人生本就有无限可能,不要忘记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不用回头,没关系,你可以走慢点。
以下是邱丽亚的讲述。
文案:洪雪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和占江
读博是一瞬间的想法。
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我刚好要录节目,化妆师正在帮我化妆,我看着稿子,看了半天,突然觉得我好像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事情。按部就班,像固定程序,每一步都设定好了,接下来该做的事也都在意料中,没有太多变化。一瞬间,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我是不是该去改变自己?
我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在南开大学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拿到研究生毕业证的那天我跟自己说,我的学术之路到此为止,以后我不想再读书了。可那一瞬间,我觉得应该再去提升一下自己,申请读个博士,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
我今年42岁,在媒体行业工作了19年。和很多行业一样,这个行业也存在所谓的“青春崇拜”,大家都会觉得媒体行业需要新人,需要年轻的血液,对年龄是存在一定偏见的。而我经历了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也经历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阵痛,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年龄确实是非常现实的压力问题。
无论是不断革新的技术,不同平台的竞争,还是年轻人主导的语境下越来越多的新兴词汇和表达方式,都让我觉得如果我一直在媒体一线,那就这个年龄来讲确实不占优势。我会有一种微妙的错位感,并反复追问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所以我决定听从内心的想法,去寻求改变。
其实在这个阶段去读书,我内心还是非常犹豫的。
我并不担心学业,因为平常也有做论文课题,有一定的积累,我担心的是家庭和工作。如果这时候放弃我的岗位转去做别的,首先对家庭和孩子会有责任感的缺失,其次要面临暂停工作后没有收入的情况。虽然我现在读的不是全日制,但是一年有4个月要在外面读书,这些都是摆在眼前非常实际的问题。
周围质疑的声音也很多。有人直接就问我,你是不是不做主持人了?因为你在丽江还算有一定身份知名度的时候,突然放弃了这么一个光鲜亮丽的身份,别人就问你舍得吗?我的内心在不断摇摆。但是我后来想想,如果我现在不做,我可能以后就会遗憾。所以我觉得既然想到了就去做,不然再过几年再想,把这个想的时间拉长了,接下来就是永远的遗憾。
40+的年纪,很多人面临着家庭、工作和生活的各种问题。别人看这个年纪的妈妈,也应该是把更多身心放在家庭和孩子上,也有的家长会开始鸡娃。我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但我始终觉得,与其鸡娃,不如鸡自己。
我有两个小孩,老大今年要上初中了,老二要上小学,这个阶段的家长还是蛮焦虑的,但我不想把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我觉得我自己做好了,给孩子一个榜样,让他们看到妈妈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路上仍然在坚持,即便不去唠叨,他们自己也会懂。我看到太多那种家长,孩子上培训班努力练钢琴或者学英语,家长坐在外面玩手机。与其这样,不如你自己也做点事情,孩子是看在眼里的。
后来我想想,其实孩子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我只要做事情,都会跟他们讲我在做什么,平时研究论文时不时还会跟我女儿探讨,她反过来也觉得学习还是蛮重要的,所以我的犹豫就会减轻很多。
“没必要”、“没价值”、“没意义”,是我现在所处的环境中大多数人对我选择读博的看法,无论是我周围还是在丽江这样的环境中,很多人都觉得没必要,甚至有人直接问我,“你们单位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吧,这会影响你的工资或者是晋升吗?”大家就会觉得没有必要去折腾。但我有点“死脑筋”,一旦决定了就会坚持去做。我的MBTI是ISTJ,执行者,行动力比较强,我又是摩羯座,比较务实,很多时候我想好了,谁说都没用。
根据我自身的实际情况,我选择到泰国攻读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一方面这边的弹性学制可以让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每年四个月的时间在泰国读书,博导也是国内知名高校的教授。如果是同等的条件下在国内读,得选择全日制,而且博士是申请制,名额有限,像这个级别的导师我们根本不可能申请到,所以选择了出国留学读博。
我是2024年7月份拿到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到现在已经读了一年多了。申请博士的过程花了半年,通过专业考试和面试,过程大体上和国内差不多。我也没有放弃我的工作,读书的这段期间是停工状态,学期结束后又回来继续做,我们单位的领导也很支持我,在此非常感谢他们。我的家人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让我能够安心求学。
我们学校在曼谷,刚开始我也尝试过住校,住的是四人间,都是留学生,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有90后也有00后。刚开始我觉得还挺好的,跟年轻人住在一起很有活力,可以回顾学生时代的生活,但住了一学期还是出来租房住,毕竟生活习惯不一样,她们有时候熬夜追剧,有时候大半夜突然吃碗泡面,节奏完全不一样。
在曼谷读书,我每天早上9点钟上课,中午就在附近或者食堂吃饭,下午也要接着上课,晚上去游泳健身,或者去附近溜达,感觉很自在。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你可以跟自己对话,没有任何的烦心事,很自由很洒脱。但写论文的时候很崩溃,就是在崩溃与快乐之间不断循环。
在这边读书还有一点让我感受特别好,就是在这里我不必特别讲究我的形象。因为在工作中我是主持人,需要处处讲究形象,但是在学校里就无所谓,大家都穿着校服,我可以不用化妆,每天穿学校要求的白色上衣、黑色裤子,素颜的状态更贴近我自己。
独处的时间多了,心境也更平稳,没有那么多世俗的东西困扰我,整个人状态会好很多,以前很多疑虑的问题,现在也觉得豁然开朗。我突然想起来,为什么以前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就是因为我们经常重复同样的事情。其实读博也是让我找到了一种时间感,从重复的工作和时间线中跳出来,重新感知时间的存在。
我一直以来是个不太安分守己的人,做了那么多年的媒体人,我不想让别人再看到我是一个很固化的形象,比如把主持人变成我的固定标签。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大家对“女性”这两个字有偏见,很多人觉得女性该端庄该贤惠,在那种男凝的状态下决定女性应该怎么样,包括主持人也是,比方说,觉得主持人就应该漂漂亮亮站在那里,说着好听的话,但我认为主持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很多时候我做节目也是在表达我的一些观点,我不是播报式地按着提词器读别人写的稿子,只要端正坐在那里,化好妆,穿着漂亮的衣服去报道,让别人评头论足。我不太想让别人在凝视下,只看到你这个人的形象,而看不到你内心的表达。我一直想逃离这种凝视。
所以虽然在媒体行业工作了很多年,我依然把自己定义为学生,我现在也确实是在学习的状态下。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世界就像一个圆,学习就像一个半径,半径越大,你拥有的这个世界就会越广阔。
我现在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感觉这个圆变得越来越大。原来可能就这么一点,你站在圆心就可以看到边,但学得多了以后,你会觉得圆的边已经触达不到了,你要拼命努力往那个方向走,在学习中保持饥饿感,保持愚钝感,才能抵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其实读博的过程有些超出我的预期,我没想到会这么难。有段时间我很焦虑,焦虑到经期都有点紊乱了。我妈说,那你在想些什么嘛?有什么好焦虑的?我也不知道。
可能是因为年龄的问题,有些理论的东西以前学过,但再去回忆的时候就非常辛苦,因为年纪摆在这儿,你不得不承认。很多知识点必须要反复去记忆,这个过程让我很焦虑。然后论文的选题也很头疼,究竟该往哪个方向做,每天都在想,睡觉也想,不知道怎么就把自己弄得很焦虑。特别是老师觉得你的选题不行或者内容不好研究的时候,就很崩溃。
有人觉得我来这边就是花钱“水”一个博士,但你根本没法水。因为要发英文期刊,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答辩邀请的也都是国内顶尖高校的教授,你想水都水不了。
我学的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我们这个专业人很少,算上我一共就5个人,基本都是高校教师,学校硬性要求博士学位。本来学新闻传播学的就挺少,读到博士的更少。
有个女生是江浙沪那边过来的,年纪跟我一样大,她每次过来都要带着小孩,特别鸡娃,小孩才二年级,她就已经给孩子布置英语完形填空之类的额外作业了。上了一个学期,她感觉毕业时间太长,加上小的那个孩子要上小学,时间点很关键,她就选择退学了。我觉得很可惜,因为她学术做得很好,很有优势,没想到她放弃了,这也是很多女性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要面临的现实抉择。
我们班还有一个同学,从本科读到博士一直在上学,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对我们来说,大龄读博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你有了多年的工作积累,你是带着问题来读书的,而他们可能就是来找问题,虽然读了很多书,也一直在研究,但看问题就不会像我们那么精准,在实践当中也可以看出来。
我们专业每个学期都会有新同学进来,每个人的经历和背景都不同。上个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位75后的男生,他的经历比较特别。他是研究生,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后来开公司,有自己的产业,这些年想把公司发展到泰国,在泰国买了房,顺便过来读个博,没有任何功利心。
每个人出来念书的心态都不一样,每每听到这些历程,看到世界那么广阔,人生有那么多活法,我就觉得很被滋养。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个年龄读博有点晚,我想到心理学家荣格的那句话:真正的人生从四十岁才刚刚开始,在那之前,你只是在做调研而已。想要做的事,任何时候都不晚。
在泰国感觉大家都挺友好的,因为他们是微笑之国,见到人都会习惯双手合十问候。我印象最深的是春节期间,家人来陪我过春节,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国外过春节,当时特意去了唐人街,就感觉没出国,哪里都可以看到中国元素。女生无论是泰国人还是欧美国家的,很多都会穿上红色旗袍,很有仪式感,这种文化上的包容还是很让人感动的。
然后他们经常放假,遇到节日就会放,国王过生日放个假,王后过生日也放假,这个国家带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那么累,节奏很舒适。还有很多让我感触的细节,比如坐BTS轻轨,上面有老弱病残的爱心专座,还有僧人专座,除非车上有这些特殊群体,否则即便是高峰期,也没有人会去坐那些专座,这让我挺诧异的。
还有前不久曼谷暹罗天地的泡泡玛特店开业,它在泰国特别火,比在中国还火,是全球最大的泡泡玛特店。我原来不明白它为什么会这么火,但我现在会用现象学和传播学的方法去理解和分析它。为了更了解它,我也尝试着去逛去买,去理解年轻消费群体的心理结构,感受背后的传播逻辑。从产业的发展到文化的传播,再到这种现象的分析,我会用职业的角度去思考和解读,这是我读博之后在看问题方面很大的一个变化,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嫁接现象和理论,这点还挺让我受用的。
上课之余,我也用短视频分享留学生活,缓解自己的焦虑。其实搞短视频也是在学习,因为现在是以短视频为主导的媒体环境,不学短视频确实不行,我得先自己会玩了,玩好了,才能去玩大的。我也会看最近抖音上流行的剪辑风格,比如前段时间很多人用ODD风格剪辑,我也在学,不断去靠近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收获新的体验和技能。
整个过程让你感觉每天都在经历不同的事情,不断打破之前的偏见。这个世界就像一本书,你要自己去打开这本书去看,才会知道书里面的内容是什么。你不能让别人的认知带着你,必须要自己去感受。
读博一年多了,还是会有人来问,这个年纪出去读书到底值不值。
我想起前几天我认识的一个其他院系的同学,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每天早上9点在图书馆的固定坑位开工。我在下面留言:愿我们这些大龄读博青年,都能在图书馆的晨光中聆听到18岁时的心跳。
我觉得一件事值不值,得自己去评判,当你收获了你想要的,那就是有价值的。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真正的变化,不知道你的体验和收获,只有你自己内化于心地去感受,才能去定义这个价值。
我清楚的是,对我来说,穿着博士袍拿着毕业证站在舞台上,那一瞬间很美好,但那并不是我真正要追求的,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表层,为了一张毕业证书,我没有必要在这里折腾。我更看重过程,我把读博当作是重启人生的按钮,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人生的路口,我重新突破我自己,就像那句话说的:不破不立。
今年毕业晚会上为毕业生朗诵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有人会觉得是不是也要出去读个书或者做点什么,虽然我选择了去读博,但我认为突破舒适圈这件事还是得辩证来看。
作为女性,很多人想要突破和快速成长,还是会觉得我背后有家庭,我是妻子,我是母亲,我是员工,有很多的身份和角色叠加,但我想说不要怕,不要把这些宏大的议题都压在自己身上。如果你真的想突破舒适圈,你先看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实力,首先是经济实力,二是跟家人的沟通,不要有太大的矛盾,这是我觉得如果想突破舒适圈必须要看到的一点。
另外,不要太把身边的人当做参照物。比如看到别人读博,就想我是不是也要去读博,看到别人创业,就想自己是不是也要去创业……不要被身边的人带节奏,因为每个人的舒适圈不一样,你看到的这个人的选择,可能只是她生活中小小的一部分。你要想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就要回到自己的节奏中,用自己的方式去逃离舒适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道,再说逃离舒适圈也不一定都要去做反常规的事情,你可以在自己可行的范围内量力而行,遵照自己的内心去做。
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对幸福和成功已经没有准确的定义了。对我来说,内心稳定,允许一切存在,能选择自己的节奏,我就觉得很幸福,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算成功。所以无论你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要看清楚自己到底是谁,不要被世俗的眼光和条条框框带着走,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关于值不值的问题,我还想到一件事。
我大学毕业后先去了广东电视台做电视编导,那时候赶上电视黄金期,媒体环境好,工资待遇也很高。但刚开始的时候,我被安排去做一件很“没意义”的事情,就是整理摄影师拍摄的视频。他们把视频拍回来,我要重复看,把拍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差不多有半年时间,我都在干这件事。
当时我心里很迷茫也很委屈,觉得那么简单粗暴的事情为什么要让我一个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生去做?我问我自己到底在干嘛?我的价值在哪里?那时候年轻气盛,我觉得以我的专业背景应该做更有价值的事,当时确实是过了一段比较低迷的日子。
但是后来我很感谢那段时光,因为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我学到了摄影师对镜头的选取、前后镜头衔接、主题表达等等技巧,都是从这些“简单粗暴”的事情中磨练出来的,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后来工作中我发现确实有用。真的没有白走的路,一切经历过的事情都会成为你人生的礼物。只要你还想出发,那么,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来源:丽江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