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关心的空腹血糖问题都在这了,建议糖友收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09:59 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国家疾控局2023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已高达11.9%,其中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而空腹血糖,作为糖尿病诊断与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指标,常常被人忽视或误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国家疾控局2023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已高达11.9%,其中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而空腹血糖,作为糖尿病诊断与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指标,常常被人忽视或误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曾指出:“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早期检测的‘哨兵’,它的变化往往早于其它症状。”那么,空腹血糖到底多少算正常?早上不吃饭测血糖靠谱吗?空腹血糖异常一定是糖尿病吗?

这篇文章将一一为大家揭开谜团,帮助广大“糖友”和关注健康的朋友们科学管理血糖。

空腹血糖究竟是什么?

空腹血糖(FPG),是指在禁食8小时以上后测得的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这个指标的意义在于,它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胰岛素在静息状态下的调节能力。

打个比方:胰岛素就像是“钥匙”,打开细胞大门,让血糖进去“住”下来,从而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平衡。空腹状态下,身体无需应对饮食带来的血糖波动,因此更能真实反映胰岛功能是否正常。

正常空腹血糖范围是多少?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正常成人的空腹血糖应在3.9~6.1 mmol/L之间。具体分类如下:

空腹血糖水平判断标准含义说明小于3.9 mmol/L低血糖可能存在胰岛素使用不当或饮食不规律等问题3.9~6.1 mmol/L正常血糖调节功能良好6.1~7.0 mmol/L空腹血糖受损处于糖尿病前期,需引起重视≥7.0 mmol/L可考虑糖尿病建议结合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单次空腹血糖升高不能简单诊断糖尿病必须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反复检测,并结合其它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宁光教授指出:“判断糖尿病不能‘一锤定音’,应以多维度数据为依据。”

空腹血糖偏高是怎么回事?

空腹血糖受损(IFG)是糖尿病发展的“前哨站”。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2年发表的研究,每年约有5~10%的空腹血糖受损者会发展为糖尿病

造成空腹血糖升高的常见原因包括: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钥匙”不好用了,血糖进不了细胞;胰岛功能减退:制造“钥匙”的胰岛β细胞出了问题;睡眠紊乱:长期熬夜、失眠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血糖代谢;饮食不当:高糖高脂饮食容易造成血糖系统“超载”;应激状态:如生病、焦虑等,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也会干扰血糖。

空腹血糖高≠糖尿病,但必须重视

空腹血糖略高,也许只是胰岛功能开始下滑的“信号灯”。此时干预,最有可能逆转进程。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约6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恢复正常血糖

也就是说,空腹血糖升高是身体的“求救信号”,而不是“宣判死刑”。 及早发现、积极应对,完全可以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早上不吃饭测血糖靠谱吗?

很多人以为“空腹”就是不吃早饭,其实不然。真正意义上的空腹血糖,指的是清晨起床后未进食任何食物,禁食时间至少8小时。

若晚上吃得晚或夜间有加餐,会导致清晨的血糖仍然较高,检测值可能不准确。此外,早晨体内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浓度上升,也可能导致“黎明现象”血糖升高

建议检测空腹血糖的最佳时间是早上6:00~8:00之间,且前一晚的晚餐应在19:00前完成,避免夜宵。

血糖控制不能只看空腹血糖

很多“糖友”以为只要空腹血糖不高就没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临床上常见一种现象: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得惊人,这类患者被称为“隐性高血糖人群”

因此,糖尿病的诊断和管理应参考三项指标

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反映过去两三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就像是血糖的“成绩单”。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糖友的HbA1c应控制在7%以下

控血糖,不只是少吃糖

“糖尿病就是吃糖吃出来的”是一个误解。事实上,真正导致血糖升高的,是碳水化合物总量和胰岛素功能不匹配。这其中包括白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

营养学专家马冠生教授建议:

主食粗细搭配,多吃燕麦、荞麦、糙米等低升糖指数(GI)食物;适量蛋白质摄入,豆制品、鱼、瘦肉都是优质选择;多吃非淀粉类蔬菜,如西兰花、菠菜、黄瓜;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超重和内脏脂肪堆积。

中医怎么看空腹血糖异常?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空腹血糖升高多与脾虚、阴虚、湿热等体质有关。中医调理更注重整体平衡,常用方法包括:

中药调理:如黄芪、山药、葛根、苦瓜等,具有益气养阴、调理血糖的作用;针灸辅助降糖:如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等穴位;食疗养生:推荐山药莲子粥、苦瓜炒蛋等低GI食谱。

但中医调理需个体化诊疗,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糖友如何科学管理空腹血糖?

给广大糖友与高危人群几点实用建议:

坚持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者,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28%(《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1年刊)。

每天适度运动

建议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太极等,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

学会“分餐制”饮食

不要暴饮暴食,可尝试将三餐分为五餐,即三餐两点,减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定期监测血糖

家庭血糖仪应成为糖友“标配”,定期记录空腹与餐后血糖,帮助医生做出科学治疗方案。

写在最后:空腹血糖,是健康的晴雨表

空腹血糖虽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却可能隐藏着身体的重大风险,也可能预示着转危为安的转机。对于每位中国家庭来说,掌握正确的血糖知识,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健康的守护。

血糖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场“持久战”。唯有科学管理,积极应对,才能真正过上“甜而不腻”的生活。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宁光教授,《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与挑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2021.纪立农教授,《糖尿病早期识别与干预的临床建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马冠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解读.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天起,关注自己的血糖,就从了解空腹血糖开始。

来源:全科医师阿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