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匠心看八闽,非遗传古今,本片以自述体纪录片为手法,融合亲身讲述、工艺呈现、文脉梳理等丰富形式,全方位展现惠安石雕大师王经民滴水穿石的工匠人生、精益求精的工匠技艺和创新创造的工匠精神,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打巧破石,镂剔成殿
央视今晚首播
《智在匠心》(第二季)
惠安石雕大师王经民首位登场
匠心看八闽,非遗传古今,本片以自述体纪录片为手法,融合亲身讲述、工艺呈现、文脉梳理等丰富形式,全方位展现惠安石雕大师王经民滴水穿石的工匠人生、精益求精的工匠技艺和创新创造的工匠精神,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王经民介绍,石雕原材料进入到工厂后需要经过三道人工工序。第一道,材料切割完成后需要平直的工人整理一些机器加工不到的地方。第二道工序就是“打巧”。打巧首先要画在石头上,以前没有图谱看,都是听老师傅讲题材介绍人物特征,另外是看戏看出来的。
雕刻的第一手叫“头手”,要讲究方法从哪先入手,不该从这个点先敲的偏偏敲这个点,这就叫不懂“生死门”了。技艺水平高不高看师傅怎么拿工具就知道了。
王经民说,雕刻人物神像要从头部定位,稍微不小心把头崩没了怎么办呢?那就要看师傅的思维巧不巧妙,如何处理让布局更漂亮、更美,打巧就“巧”在这里。
“打巧”之后的工序是“镂剔”。工人在修整的时候把墨弄掉了,“打巧”匠人还得叫“补墨”。如果是人物雕刻就回过头来,打巧的再来“开脸”,把脸给刻出来。
王经民说,在传承过程中,有一句老话叫“大镂剔,小打巧”,一件作品还是一件产品,一个建筑构件,都需要三道工序合作。
王经民介绍,惠安石雕以建筑构件为主,建筑上的一堵墙,是由很多件单一构件组成,安装的技术要求“平直”工人达到“头发丝都传不过去”的水平。
王经民说,最终所有的艺术表现都要用手工来做才能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所有的艺术越简单就越难。他最喜欢的作品是《对月听箫》,该作品融合了浮雕、镂空雕、透雕、影雕、沉雕、沉花六种雕刻手法。
惠安石雕以惠安崇武为主要产区,风格随着历朝历代而变化,吸取了唐宋遗风甚至齐魏风格,工艺和艺术结构表现,都比较巧妙、灵动、纤细。王经民认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应该大胆地去突破,“变”才是行业最伟大的事。
王经民说,传承千百年来,父传子,师傅教徒弟,心口相传。15岁的时候父亲让他想好,如果要打石雕是不能够后悔的,他说不后悔,学就学。看人家的好东西,不要被它好的部分蒙蔽了双眼,而是要去研究它,从手艺也好,为人的道理也好,才能得到升华,得到进步。
来源:看见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