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斯克这个人,说好听是“天马行空”,说不好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他本来是南非人,后来又拿了加拿大和美国的国籍,网上还传他老说自己像“外星人”,神神道道的——可能觉得地球上的玩法太简单,一心想着把特斯拉开到火星上。要我说,他年轻得很,才五
马斯克这个人,说好听是“天马行空”,说不好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他本来是南非人,后来又拿了加拿大和美国的国籍,网上还传他老说自己像“外星人”,神神道道的——可能觉得地球上的玩法太简单,一心想着把特斯拉开到火星上。要我说,他年轻得很,才五十出头,但闹出的动静,比很多人一辈子的声音还大,弄出来一个电动汽车大潮、造火箭,甚至号称移民火星,这些没一项是普通公司老板敢拍胸脯说能做的。他的劲头,真有点像是新工业革命再来一遍。
他的前半生碰巧踩在了20世纪的尾巴,那会儿美国算是世界的大主角,不管是科技、经济还是人文,全都热气腾腾。你琢磨琢磨,二十世纪美国出了多少大人物——爱因斯坦跑到纽约当教授,洛克菲勒垂垂老矣却还统治着石油帝国。罗斯福一把把美国从大萧条里拉出来,都是一段段惊心动魄。后边到了21世纪,美利坚又走出来奥巴马那样风头十足的总统。美国这环境,你终归不能只看表面的繁华,人家有一整套从思想到商业再到技术都能复制粘贴的底子,这才是最要紧的。
说到世代的承接,小年轻马斯克这30年,活得恰好,像是接了当年洛克菲勒那根火把。你要是追上一个世纪前的流行神话,洛克菲勒是财富的代名词,他的照片能挂在银行门口吓孩子。马斯克这时代,不少人也把他当神,科技圈天天讨论他的推特说了啥,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一大票人集体戒烟戒酒。两个不同世代的观众,都抱着同样的“膜拜心理”。这种时空错觉其实很有意思,过了一百年,美国变来变去,好像也没变太多,底下那层“允许疯子做事”的土壤始终没丢。
你以为这些神仙人物是拍脑袋出来的?哪有那么便宜的事。还得说美国那会儿的底子——罗斯福总统就靠凯恩斯那套理论,把“看得见的手”给找出来,从政府到企业都敢于牛刀小试,经济学家一代代地琢磨,研究到底哪股风才能刮到百姓的饭碗上。最关键的是,里面容错率还特别高,失败了可以重来,不像有些地方一次砸锤就要全村承担。换句话说,这种包容度,也就能养得出马斯克这样的闯将。
凯恩斯那个理论问世后,全球聪明学生都急吼吼地传阅。马斯克也是个绝不安分的学霸,你要读他的履历表,腕子都搜疼——沃顿商学院经济学学位,物理学也拿了一遍,甚至一度在加拿大皇后大学混过,不甘心又转去斯坦福蹲了理工。小时候人家据说在学校里到处捣腾电脑,把程序写得天昏地暗,白天应付经济学,晚上琢磨电磁学题,哪是一般学生能熬得住的。美国学校好的一点就是不管你跳着学、横着学,老师只管你敢不敢挑战权威,思维活跃了,别的慢慢补。
聊到这个,其实马斯克并不是孤例。就说他大学的校友,郎咸平你听过吧?这位正经沃顿商学院出来的经济学大牛,专门研究金融市场的规律,硕士博士一年多点都拿下,了不得。郎咸平这人不光懂理论,还真在美国各种顶级学府做过讲座,侃侃而谈。这里插一句闲话,其实郎咸平和马斯克相差不少,可当年在美国校园,两人都算是“不按套路出牌”的种子选手,批判性思维特别敢说敢干。
说起“能不能再出一个马斯克”,采访过金融历史学家马拉比,两届普利策奖呢,论见识可不一般。他就被问到:为啥别的国家就没冒出来个像马斯克这样的家伙?那老头意味深长地回了一句:“马云可以算一半,马化腾也稍微沾边,不过他们周围的环境还是把人锁住了,没法真的放飞想象。”这话其实挺扎心。中国互联网有那么几个领军人物,比如张朝阳,按理资历背景都粗犷得很,可最后还是没能走到“马斯克”的那个高度。
讲到张朝阳,清华物理高材生,转身麻省理工念了博士,搜狐网开山掌门。九十年代末、零零年代那会儿,张朝阳可以说风头盖过一切互联网大咖。可惜后面慢慢退下来,玩起了自己的小世界。你问我为啥他最像马斯克?这还真不是瞎说——张朝阳的成长土壤、理工底子、海外名校熏陶,样样都跟马斯克的早期履历暗合。不过,张后来“不争不抢”,佛系了,爱搞养生、跑步、甚至直播讲物理,不像马斯克天天喊着要上火星。
其实你仔细想想,中国首富们也都慢慢开始佛系了,群众还特喜欢给他们贴标签。有时候张朝阳的气质,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个风清扬,超脱于世,既不跟人争,也没啥执念。马云其实也有过一阵这种劲头,退休以后去乡间、搞梦想课程之类,按理说也配叫“马斯克”,只是张朝阳走得更早,算是“佛系互联网先行者”吧。两个人的共同点还真是功成名就后基本不怎么关注商业了,反倒广泛涉猎,影视、音乐、爬山、打拳,各种领域都玩一把。
但为什么马斯克成了“马斯克”,而中国这些高材生最后却没像他一样在全球呼风唤雨?换句话说,张朝阳的根底不差,成就也赫赫,理工出身、麻省理工博士傍身,全都对上了号,可最后往大场面冲刺的气魄终归差了一口气。这里面的区别很有意思——马斯克那是真“纯粹”,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疯劲儿。他可以因为一个火星梦,把几百亿投进去,连破几百次也不顾倒。国内这种环境,说怪也怪,成就越大的人反倒容易收敛,稳稳当当过日子,敢冒险的时候不多。
这里岔开聊一句,也许环境上的不同才是真正的分水岭。马斯克的小发明能一路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大公司,是因为他身边有批敢给疯子送钱的投资人,有时候失败了也没人“喊停”,反而激励他再赌一把。当年特斯拉差点要裁员清盘,他硬是自己刷信用卡发工资扛过了低谷。美国硅谷就像个游乐场,只要你能说服几个人,什么都能试试。中国的商业环境,再厉害的头脑也会被各种政策、老人言、各路顾问“把关”,走出去的路就窄了。
可是,说到底,为什么我们还是愿意相信会有下一个马斯克?看看身边,总有那么几个玩技术、玩金融的年轻人,日夜在实验室鼓捣、写代码、画原理图,没事还真就讨论怎么造火箭、怎么去太空。我想,对未知的渴望这种底色,永远不会被时代磨平。马斯克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的是一种“不服输”的气质,世界变了,土壤不同,但那种敢闯敢拼的劲,终归会被某个人碰巧激活。
或许吧,我们还在等属于中国自己的那个“外星人”。谁知道呢?二十年后你我坐着泡面,手机弹出来的推送,主角可能就是现在蹲在哪个工厂里刷焊机的小伙子。谁能说的准?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