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风采 | 北京八卦掌博物馆馆长李秀人:我与八卦掌的不解情缘

摘要:我生于武术世家,父亲李子鸣是八卦掌第三代传人,他的师父梁振蒲是董海川的得意门生,深得八卦掌的精髓。于是,幼年时,我便与八卦掌结下不解之缘,这份热爱在家族的熏陶下生根发芽。

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一座别具韵味的北京八卦掌博物馆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宛如一位历史的守望者,承载着古老武术文化的记忆与传承。

李秀人作为这座博物馆的馆长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与武术是如何结缘的?又是怎样创建博物馆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呢?以下是她的口述——

家庭启蒙:八卦掌传承的火种

我生于武术世家,父亲李子鸣是八卦掌第三代传人,他的师父梁振蒲是董海川的得意门生,深得八卦掌的精髓。于是,幼年时,我便与八卦掌结下不解之缘,这份热爱在家族的熏陶下生根发芽。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门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特色的传统拳术。小时候,父亲练习八卦掌的矫健身姿令我着迷,他的招式刚劲有力、流畅自如,尽显豪气和精神。

父亲武艺超群,且满怀爱国情怀。他创建了全国首个民间武术团体——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将众多八卦掌传人团结在一起,为八卦掌的传承发展搭建了一个坚实且广阔的平台。同时,在学术研究领域,他编著出版和刊刻了《董海川转掌》《梁振蒲八卦掌》《八卦掌汇宗》《综合内家拳》等十多种专著和稿本,深入挖掘与阐释八卦掌文化内涵,为后人研习提供了宝贵资料。

父亲乐观豪爽、乐善好施,秉持尚武崇德、尊师重道的精神,如明灯照亮武术传承的道路。在父亲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了一封来信。那封信来自安徽农村的一个习武者,信中的内容,满是对父亲深切的感激。原来,父亲曾通过书信往来,耗费十多年的时间,悉心指导这位素未谋面的女孩研习八卦掌,这对她强身健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习练八卦掌,强身健体,亦有益身心。伴随着成长与学习,我越发能体会到八卦掌的博大精深。在掌法变换、步法走转等基本动作的揣摩和练习过程中,我感悟到八卦掌动静结合、阴阳转换、刚柔并济和虚实相生的妙处,它融合了哲学、兵法、美学、中医养生等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更是对宇宙、对人生的理解和表达。

在我学习八卦掌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铭记的时刻。1994年,我有幸参与《八卦掌教程》的拍摄工作,通过这次拍摄,为八卦掌的基本技法和理论知识的直观呈现,以及八卦掌的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际,我又应邀为《燕京武术》做八卦掌动作示范,为武术丛书的出版贡献了一份力量,也进一步促进了八卦掌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

此后,在2012年和2014年的国际武术邀请赛中,我分别在女子八卦掌及器械两个项目中荣获第一名。这些成绩并非我个人之功,而是得益于家庭熏陶、前辈指引、时代机遇以及众多同道者的共同努力。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在八卦掌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支撑。

2013年,我还有幸担任王家卫执导的电影《一代宗师》的八卦掌顾问。在电影拍摄前期,我为王家卫导演提供了一些关于八卦掌的专业建议和帮助,使得八卦掌在这部经典的功夫电影中得以精彩呈现。这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八卦掌这一传统武术,也为八卦掌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文化传承:创作《中华武术三字经》

随着对八卦掌探究的深入,我发现,尽管八卦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现代社会,它也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20多年前,当看到街上那些脚步匆匆的家长们带着身穿跆拳道服的孩子们进出训练馆,我心生感慨。中华传统武术传承数千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为什么习者寥寥?

于是,从那时起,我就身体力行地去宣传、弘扬、传承传统武术。编写《中华武术三字经》算是计划中的一部分。

2020年,我把自己这些年习武心得付诸文字,以三字经的形式创作了《中华武术三字经》,用短短四百句,高度凝练了武术的起源、发展、拳械、拳种、武德及武术精神等内容。

在我看来,《三字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涵括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精髓。而《中华武术三字经》在有限的篇幅与语句中想展现武术数千年的历史、上百拳种,众多器械及海量武术套路与典故,并非易事。历经30余次修改完善,才得以成稿。

完成《中华武术三字经》后,我未止步,继续深入探索,又创作了姊妹篇《细读中华武术三字经》。它是对前者的深度拓展和升华,更加详细地介绍了许多武术故事。

这本书一共有99集,涉及近600位历史人物、近100种兵书以及110多个拳种,篇幅长达20余万字。创作期间,我始终遵循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原则,力求让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够领略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比如在“武起源”第一章节的第二集“大武术,几千年,青少儿,当承传”中,对于青少年传承中华武术的重要性,我这样理解:武术发展数千年,拳种套路繁多,规模宏大,所以我在开篇就写下了“大武术”。当下习武群体涵盖不同年龄和社会阶层,之所以强调“青少儿,当传承”,是因为武术不仅能锻炼四肢肌体,更可锤炼意志、陶冶情操,正所谓 “外练筋骨皮”。

人们赞叹老武术家的高深功夫时,常提及 “童子功”,足见武术应该从少儿抓起。少儿时期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好、筋骨柔软,正应培养尚武精神,修习武术,修身养性。

希望《中华武术三字经》和《细读中华武术三字经》能得到青少年的喜爱,从这两本书中获得对中华武术的初步认知与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对武术的热爱,投身于武术学习和传承。尤其在武德修养方面,希望读者能深刻领会其重要性,将武德贯穿习武始终,以武修身,以德养武,使武术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劲力量。

肩负使命:创建八卦掌博物馆

2008年6月7日,八卦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我有幸成为北京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卦掌的代表性传承人,深感弘扬与传承八卦掌使命之重。这既是家族前辈对我的期望,也是历史赋予我的责任,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于是我提议并与同仁精心筹备了八卦掌历史文化图片展。展览于2013年9月开幕,至11月落幕,2个月的时间,吸引了来自27个省市和5个国家的武术爱好者。看到众人自八方奔赴,眼中闪烁着对八卦掌的热忱和渴望,我内心深受触动,深切地感受到了八卦掌那强大的魅力,它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联结在一起。也正是在那一刻,一个更大的构想在我心中萌芽——创建八卦掌博物馆。

创建博物馆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收集遍布各地的丰富珍贵的八卦掌资料,我倾尽全力,与团队奔波。我们深入民间,拜访武术名家、拳师及各代传承人,挖掘岁月深处的八卦掌故事和文物;穿梭于古老文化圣地、著名博物馆和图书馆,寻找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献;积极与各地八卦掌研究者和传承人交流互鉴,不放过任何获取珍贵资料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1年的不懈努力,2024年,北京八卦掌博物馆荣列北京市首批类博物馆挂牌单位,成为北京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武术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观众可以看到不同流派的八卦掌特色介绍,如尹式、程式、梁式、樊式等。通过精心设计的展示方式,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睹各支系大师施展绝技,深刻领略八卦掌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

馆内展品有八卦掌大师曾使用过的兵器、衣物、手稿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上都留有岁月的痕迹,兵器上的每一道划痕、衣物上的每一处褶皱、手稿上的每一页字迹,都仿佛在诉说往昔武术旧事,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八卦掌先辈们的武术生活。

除静态展品外,博物馆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在这里,观众可以在专业教练的现场指导下,亲自体验八卦掌的基本招式,感受八卦掌的魅力。

不久前举办的馆长日活动面向公众开放,无论是白发老者,还是青春少年,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对武术的热爱汇聚在一起。大家共同探讨八卦掌奥秘,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融洽,就像一家人一样分享着自己与八卦掌的不解情缘。这种跨年龄、背景的交流互动,为八卦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邀请八卦掌的专家学者、大师来分享八卦掌的文化、历史和技艺,借此培养出一批新生传承力量,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和生活中播撒八卦掌文化火种。

回顾往昔,我感慨万千。北京八卦掌博物馆的创立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传承与弘扬八卦掌是我的热血与深情所在。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博物馆而了解和喜爱八卦掌,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但我也清楚地知道,八卦掌的传承之路依然漫长,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们会一直在路上,不断提升和完善。

2024年,我创建了北京巾帼荟国际武术文化中心,一个由女武术人组成的组织。我希望在未来,北京八卦掌博物馆和北京巾帼荟国际武术文化中心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地标,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八卦掌的魅力,让这门古老的武术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传承下去。

转自:中国妇女报

口述:李秀人 北京市八卦掌博物馆馆长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