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几十年来,中美之间的恩怨是绕不开的话题。不过别说,你要是细细翻查历史,还真有那么几个美国总统,不光没想着针锋相对,反而跟中国“套近乎”。像尼克松、老布什,他们俩在任上的表现跟现在那些政客比较起来,差距不止一星半点。尤其尼克松那会儿,算是真的打开了中美的大门
过去几十年来,中美之间的恩怨是绕不开的话题。不过别说,你要是细细翻查历史,还真有那么几个美国总统,不光没想着针锋相对,反而跟中国“套近乎”。像尼克松、老布什,他们俩在任上的表现跟现在那些政客比较起来,差距不止一星半点。尤其尼克松那会儿,算是真的打开了中美的大门。老一辈人说起1970年代总忘不了那个“冬天没完,春天却突然闯进门”的故事。
1979年卡特签署建交文件,在美国国内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但论开头,还是得说回1972年尼克松的那次访华。你要知道,那会儿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已不再一呼百应,连苏联都时不时给他们下点绊子。反观中国这边,跟苏联的关系也是糟糕到家了。美国和中国都觉得不能再和那堵墙死磕下去,各自也不是铁板一块。
关于尼克松见中国领导人这事,当时美方做了不少准备。实际上,他在正式贺仪前一天,刻意去拜会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个中国出生的科学家——他们是在美国成名的物理学家,算是象征着东西方思想的交汇。这个细节在外媒上鲜有报道,但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流传许久。尼克松主动把行程对外公布,意在显示他对中国学人文化的认可,也给第一次国事访问添了点人情味儿。
尼克松在中国的几天里,不仅逛了市政厅,还特地跑去瞧了上海的弄堂。那地儿没什么豪宅可看,全是石库门小楼,天井潮湿,晒衣架上挂满了旧被单。当时随行的美国记者称那是“urban modesty”(城市里的谦逊)。据说,尼克松在一户普通人家吃了碗炸酱面,边吃边聊,连赞中国人的勤俭和诚恳。这画面和后来的国宴场面完全不一样,倒有点像邻居之间串门。老上海那年头的人见状,也是议论纷纷:“美国总统一碗面,还不是跟咱一样过日子。”
其实,尼克松对毛主席家的向往并不是空穴来风。他听说过,毛主席办公的书桌上有一只破水杯,一本摞得泛黄的《资治通鉴》,书房没空调,夏天用一把竹扇,冬天靠着厚棉袄。基辛格曾跟他说,中国的革命家们都讲究清贫,不像白宫那样处处摆着艺术品和自画像。尼克松还特地问了几次:“到底有多简朴,能有美国小镇议员的家简陋吗?”有人回他:“恐怕还真差不多。”
那一年中国高层换了很多人事,陈云身体越来越虚弱,有人甚至传言“北京城的灯都暗了一格”。2月,全国盛传几个领袖都患了老年病。毛主席不但高烧还咳嗽,说话都带点哑。钟南山那时还是个年轻医生,被临时调去中南海帮忙诊断。老领导们不爱看病,硬是拖着病骨迎接外宾。有个助理讲,“主席就是硬气,怕把面子丢了,哪怕自己咳嗽都忍住了。”
尼克松访华那天,北京城确实少有的风平浪静,机场的交警统一换了新制服,连地上的积雪都清理得一尘不染。周总理提前好几天安排,避免让毛主席直接迎宾,以免外方误会。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毛主席那几天晚上都在思考谈判方案,还一度想亲自给尼克松写信,但最后觉得还是以见面为主更合适。
尼克松一落地,态度就说明了一切。人没摆架子,头发吹得很整齐,一身黑色西服,看上去挺精神。有人说他一路上边走边和翻译开玩笑,签字时还主动让了个位。周总理见状,不动声色,但眼里还是露出了那份欣慰。全场的人心里都清楚,这就是“历史转折的瞬间”。
随后,中国方面顺势安排了几场“文化之旅”。尼克松一行人还去了颐和园,站在昆明湖边,他问:“那些亭子和桥,是清朝修的还是更早?”随行的专家答:“乾隆皇帝爱钓鱼,这地方是他的最爱。”尼克松听后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这和美国公园挺像。”
有意思的是,有段时间美国代表团对中国的饮食颇感兴趣。尼克松在北方餐馆里第一次吃到豆腐乳,被旁边的人劝着蘸点饺子,结果一口下去差点呛着,尴尬得不停擦嘴。身边的厨师赶紧送上莲子羹,倒是化解了尴尬。这种“小插曲”没登报,但后来被翻译讲给后辈听,成为中美亲善的一段另类谈资。
毛主席的住所,那个大家好奇已久的地方,真正走进去时其实比外面想象的还要低调。房门外贴着普通红纸,屋里没什么装饰,两三幅老照片挂在墙上。毛主席穿着灰色棉袄,斜坐在老沙发上,脚边是一堆报纸。“欢迎,欢迎。”毛主席声音沙哑,却又不失亲切。尼克松略带紧张,说了句:“我很荣幸来到这里。”两人谈话其实很随意,中途还聊到电影和诗歌,谁也没提什么外交难题。
临分别时,尼克松说:“主席您的生活让我觉得,真正伟大的领袖不需要华丽的宫殿。”毛主席笑了一笑:“没什么,我们中国习惯了简单。房子小,心可以大嘛。”工作人员捧出礼物,是一对梅花象棋,意寓“和而不同”。尼克松则回赠了一只镂空银盘,上面刻着象征和平的鸽子,据说现在还安安稳稳地放在展厅里。
这一场跨越大洋的握手,最后变成了几句闲聊和一团温情。可惜历史总喜欢开玩笑——当年再隆重的见面,后来远的不说,就连普通人家里做的决定都难说能影响大局。但那段时间,中美之间确实有那么一丝暖意。时过境迁,这种温度还留在老照片里,也留在很多人心头。谁也不知道,下一次“春天”会不会比那时更明亮。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