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让我想到45年前的样子,一下子心里就涌出来许多画面。那可不是现在的大城市节奏,而是满满的人情味。别说什么高科技,家里没几样新鲜玩意儿,屋里老式木桌、门上还贴着一条布门帘。早晨阳光透进来的时候,孩子们就撒着欢往外头跑,脸上都是泥点子,谁也不堵心。那时候街坊都熟
你让我想到45年前的样子,一下子心里就涌出来许多画面。那可不是现在的大城市节奏,而是满满的人情味。别说什么高科技,家里没几样新鲜玩意儿,屋里老式木桌、门上还贴着一条布门帘。早晨阳光透进来的时候,孩子们就撒着欢往外头跑,脸上都是泥点子,谁也不堵心。那时候街坊都熟,谁家锅里断顿了,消息走得比自行车都快,隔壁的小伙子一个箭步过去就能帮上忙。没有什么浮躁,大家都实诚,街角的杂货店门口常站着几个唠嗑的大爷,话说得掏心掏肺,带着点岁月的厚重感。
要说八十年代的明星吧,简直让人开了眼。和现在满屏淡漠不一样,那阵子的名人像是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不仅好看,还真有才。比如韦唯,演出一首《爱的奉献》,台下观众都能听哭。还有张炬,摇滚一出场,满场沸腾,大家都喊着他的名字。不分城市乡村,收音机里播的是崔健的歌,工人小伙子和老师傅一样能跟着哼上几句。明星们是街头巷尾的谈资,是无数人心里追求美好的模样,带着那个年代纯净、拼劲的气派。
想起来那阵对百姓来说,“自行车”可是个宝贝。不仅是挤公交的替代,还带点身份象征。朋友家买了大连牌自行车,邻居都来试骑两圈,嘴里啧啧称奇。每逢周末,骑车去郊区野炊,后座还载着一袋水果和半斤白糖,那种满足劲头,和现在月供买车的纠结完全不同。有的人偏爱天坛牌,说结实不容易坏,车铃一响像是给小镇加了几分生机。你骑在街上,穿梭在胡同里,太阳落山,自行车的影子拉得老长,仿佛整条路都归你所有。
除了缴自行车票,那时候还有一样宝贝,就是钟表。许多人结婚要攒上海钟,这东西放在手腕上,走得稳,外观还体面。街坊结婚送礼物,往往是一块金星牌手表,一下就体面起来。说起来,邻居王叔用了一块老飞鹰,修了三年都没坏过,市面上还流传着修表匠的手艺故事。手表绝非一次性的追求,得靠口碑和时间的考验,能陪着主人从青葱到白头。
结婚这事,那会儿简直有种朴素的美。没有婚庆公司,大家自动自发聚在一起,三五桌饭菜,几句祝福,亲戚朋友腾出手来张罗。买条花布缝新衣、借辆永久牌单车送新人,街坊都来帮衬,哪怕只添一筷子咸菜,也是心意。新婚夫妻也不讲排场,露天院里摆上旧家具,邻家阿姨包的红糖馒头也是一等一的美味。婚礼过后,大家一起帮着抬嫁妆、洗碗,围着火坑一边吃一边笑,这场面想起来都温热。
提起1984年的春晚,其实很多普通人更记得那年的歌声和笑点。有一次李谷一和王洁实合唱,邻居家里老两口都跟着哼起小调;主持人身上的旗袍和西装,是稀罕得让人眼馋。老大爷搬着板凳,左手一碗花生米,右手紧盯着黑白电视机,整个院子热闹得跟小庙会似的。那时候看春晚,仿佛自己也加入了全国的狂欢,一大家子围坐,连猫狗都不安生地凑热闹。
你问那会儿小学生咋样?说实话,邻校的小伙伴不是闷头写作业,就是在操场上追逐打闹。没几个戴眼镜的,大部分人还觉得眼镜是稀奇玩意儿。课间没手机没电脑,顶多就是几颗水晶泥,一把铁环能推到天黑。课余辅导?谁家也见不着,还有老师领着爬树捉蝉呢。
至于吃饭,那年代要是得上一碗热腾腾牛肉面,甭提多美了。街头巷尾,面馆师傅一手拉、面条落盘,香气四溢。一元钱足以管顿饱,常有外地工人专门奔来吃碗面解馋。烤鱼什么的,得碰着节日才能上桌。像东坡肉,通常是家里的手艺人节庆露一手,邻里间都来“打个牙祭”,能分点边角料就高兴半天。
但可别以为有钱就能随便买,啥都得靠票。粮票、肉票,鱼票,逢年过节抢还抢不过邻家老王。听老人唠叨,有一回堂姐排到鱼市,早晨四点爬起,最后只拿了两尾鲫鱼。票紧,东西稀,邻里间要是缺了点材料,借票也是人情往来的一部分。
八十年代要是吃上一盘青岛海鲜,喝上一瓶竹叶青,那可真是攒了大半年存款的钱。有一阵子,普通家庭连买瓶果汁都嘬着算,节省浆糊都能攒票。想请客,得家里长辈叮咛“少菜多面”,能吃上烤鸭的都是厂里的先进或企业的小领导。粮食与美酒,都变成了社交的筹码,门槛一点不低。
广场上也热闹,大家舞的是健美操,看见小伙子翘着腿跳“地板动作”,小姑娘就在旁边擦汗起哄。那时候源自国外的舞步一进来,一群半大小子跟风模仿,“八字步”练得跟大师差不多。广场空地,一到晚上就满是欢声笑语,大家围观也带着好奇。
讲到电话,门口的蓝色电话亭就是社交中心。谁家打远程电话,总有个小姑娘守在钟表那儿,听着电话线吱吱响,才能算得上和外地亲人搭上线。队伍很长,各种等待,各种交情在那一小间玻璃房里升温。人们不见得有多少隐私,但情感传递得比现在快些、深些。
说到求学,不得不提老技校、中专。那会儿考个中专,家里都会请亲戚来鼓励一番。工厂厂长的儿子不稀罕考高中,特意奔着汽修类去。没啥外语难题,但数学、理化卡得人犯愁。只要进了中专,走出校门就有单位领,人人都说,是铁饭碗。那时中专生一张毕业证,邻里眼里都泛光。
航班上的漂亮空姐,那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每回老王坐飞机路过,忍不住夸一句,漂亮得没法形容。头发烫得服帖,笑容妩媚,像港片里的明星。大家只是远远地看,心里保留一份朴素的羡慕。
老巷子里,那份浓浓的生活气息最让人忘不了。小女孩蹲在板凳上伏案写字,阳光洒在她头发上,照出了安静和甜美。没有培训班闹腾,大人也不催作业。童年是树影下的追逐,是带着糖果味道的空气。今天的孩子绕着手机和课业打转,我们都怀念过往的光阴,其实不过是怀念那种简单和纯净。
有一回,一家人围着黑白电视追武侠片,老人帮着孩子削苹果,屋里暖烘烘的。门外风声阵阵,屋子里却温馨得让人觉得日子真有奔头。父母都不太懂屏幕上的剧情,但孩子能一遍遍地讲解,乐此不疲。
记得一张老相片,一位年轻的妈妈,二十八岁,素面朝天,却眉目温柔。她给孩子喂奶,脸上疲惫中带着幸福。没有大牌口红,也无奢侈品挂身,却有一份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淡定。她可能和邻居分享换洗衣物,忙活一天就为一家人能有口热饭吃。
那会儿邻里间不兴攀比,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下班后家里做饭,吃过晚饭去隔壁串串门,踏实又和气。谁家有了难事,大家合力解围,你一筷子,我一碗饭,没见过谁为蝇头小利闹腾。社会风气端正,有人做了亏心事,街坊都能劝一番——那点口头教育,有时候比罚款还有效。
集市上没有大型商场那种冷漠。摊主一边吆喝,一边帮老人挑菜叶,讨价还价也是友善的交锋,没人会偷斤少两。买卖完成,大伙儿还要一起聊上两句,问问家里近况,拉拉扯扯之间就长了感情。
食品安全这话题,在那年头根本没人担心。大豆油真的就是大豆榨出来的,包子馅都是小肉摊现剁的。谁敢在吃食里加料,铁定被人戳脊梁骨。那份“谁家遇难八方支援”的热情,到今天还让人心头一暖。
生活物资不算丰富,可精神很富。每当春晚、文艺演出,大家前排坐得满满,还带点激情交流。邻里互助,朋友间坦荡,诚意比金钱值钱。校门口没有饮水机,大家扎堆在自来水管边喝水,有啥可怕?凉水甜得很。谁有一点不舒服,周围的小伙伴比家长还关心。
恋人的事,那时候讲究含蓄。男孩女孩多靠信件联系,一句“最近好吗?”就能让两人激动半天。公共场所牵手不多,眼神一碰就是心跳的火花。有时候夜里楼下传来慢步声,我们猜测是不是某对小情侣在悄悄话。
你问八十年代有啥好记住的?是真情和质朴,还有一些可惜的留白。现在回忆起来,每段日子都有盏小灯照着,照到心里。时代在变,日子也没停下脚步。我们要珍惜那份温暖,也别忘了眼前的机会。风潮一波又一波,愿每个人都能守住自己的一方清静,让每段岁月都有珍贵的光亮。
这会儿看到这些老照片和故事,心里多多少少都有点动容。你怎么想呢?有啥故事或感受,不妨讲讲。我还真爱听老友闲聊——谁知道,下一个回忆,是不是也会变成我们共同的宝藏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