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颜筋柳骨”是中国书法史上对唐代两位楷书大家——颜真卿与柳公权书法风格的经典概括。这一成语源自宋代范仲淹《祭石学士文》中“曼卿之笔,颜筋柳骨”的评价,后经元代文人进一步传播,成为书法艺术中刚柔并济、法度与个性兼具的典范。颜真卿的“筋”与柳公权的“骨”,不仅是笔
“颜筋柳骨”是中国书法史上对唐代两位楷书大家——颜真卿与柳公权书法风格的经典概括。这一成语源自宋代范仲淹《祭石学士文》中“曼卿之笔,颜筋柳骨”的评价,后经元代文人进一步传播,成为书法艺术中刚柔并济、法度与个性兼具的典范。颜真卿的“筋”与柳公权的“骨”,不仅是笔墨技法的差异,更折射出唐代书法在审美追求上的多元与高度。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楷书达到空前成熟。颜真卿(709—784)与柳公权(778—865)作为唐中期至晚唐的书法巨擘,其作品分别代表了唐楷的两种巅峰风格。颜真卿的书法以“筋”为魂,柳公权则以“骨”立形,二者并称“颜柳”,共同奠定了“楷书四大家”之一的不朽地位。
颜真卿的书法深受家学熏陶,其家族世代为儒,外祖父殷仲容为唐代著名书画家。颜氏早年习王羲之、王献之笔法,后融合篆隶古意,形成雄浑厚重的“颜体”。柳公权则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自创瘦硬挺拔的“柳体”。二人虽同宗晋唐法度,却因个人气质与笔法取舍的差异,形成了迥异的书风。
1. 颜筋:丰腴雄浑的庙堂气象
颜真卿的“筋”体现在笔画的饱满与结体的开张上。其代表作《颜勤礼碑》笔画丰腴,线条如筋似肉,转折处以圆润含蓄的“篆籀笔法”处理,展现出篆书的古拙与隶书的波磔遗韵。结体上,颜体字形宽博,重心下沉,字势如高山巍峨,充满庙堂之气。例如“山”字的撇捺如翼舒展,横画短促有力,整体结构稳重而灵动。这种“筋”的美学,既承袭了北碑的厚重,又融入了南帖的圆融,成为唐楷中“筋肉丰满”的典范。
2. 柳骨:瘦硬通神的峭拔风骨
柳公权的“骨”则表现为笔画的瘦硬与结体的峻紧。其代表作《玄秘塔碑》笔画瘦劲挺拔,线条如刀刻斧凿,转折处以方折为主,棱角分明。结体上,柳体字形修长,重心上提,字势如松柏挺立,气韵清健。例如“永”字的竖画如铁钉石,横画细如游丝,整体结构险峻而不失法度。柳体的“骨力”源于对北碑笔法的提炼,其瘦硬通神的风格,被誉为“唐楷中的刀笔之雄”。
“颜筋柳骨”不仅是对两位书法家技法的总结,更是唐代书法审美精神的集中体现。
颜体以“筋”为美,强调笔画的丰腴与结构的开张,展现出儒家“中和之美”与道家“大象无形”的融合。其书法如“高山坠石”,既有力量感,又蕴含包容万象的气度。
柳体以“骨”为胜,注重笔画的瘦硬与结构的严谨,体现了法家“规矩严整”与士人“刚正不阿”的精神。其书法如“铁画银钩”,既有锋芒毕露的锐气,又不失文人的雅致。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的表述,将“颜筋柳骨”与书坛诸家并列,说明其在元代已成书法典范。清代书法理论家更将“颜筋柳骨”视为楷书法度的双重标准:颜体代表“筋肉丰满”的雄浑,柳体象征“骨力遒劲”的刚健。这种刚柔互补的审美范式,成为后世书法创作的重要参照。
“颜筋柳骨”是唐代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华文化中刚柔并济精神的完美诠释。颜真卿的丰腴雄浑与柳公权的瘦硬峭拔,共同构建了楷书艺术的双重维度。它们不仅是笔墨技法的结晶,更是历史、文化与人格的凝练。
从《颜勤礼碑》的庙堂之气,到《玄秘塔碑》的峭拔风骨,颜柳书法跨越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激励后人传承与创新。正如清代书家所言:“学书当先学颜柳,得其筋骨,方能立身。”“颜筋柳骨”的美学,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来源:易贝文化